APP下载

刍议纸质媒体中经济类新闻报道的发展与创新

2016-07-02何小月

今传媒 2016年6期
关键词:纸媒

何小月?

摘 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压力,而经济类新闻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之一,新的传媒环境下要对其进行转型与革新,以更好地应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是媒体从业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唯有找准定位,做好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辅以创新性的表现形式,才能做出吸引受众的“新式”经济新闻报道。

关键词:纸媒;经济新闻报道;发展探索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137-02

21世纪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一路上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规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纸质媒体中经济类新闻报道的分量逐渐凸显。从经济政策、产业发展到物价菜价,经济类新闻报道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且与民生问题密切关联。近十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HTML5等新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对当下的经济类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在变革与创新中摸索出一条顺应时代的发展之路,才能使经济类新闻报道持续焕发活力,这一点对于传统纸质媒体尤是。本文试从定位、内容与表现形式三方面展开分析,以探讨现阶段报刊中经济类新闻报道的发展前景。

一、定位为先

无论何种媒体,都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唯有这样,媒体才能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信息服务,最终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倘若媒体没有明确、合理的定位,便难以吸引特定的受众,也不能形成其独特的品牌。对综合类报刊来说,其下属的经济类版块既要服从于媒介的整体定位,又要具备一定的版块特色。同时,编辑也应合理划分版块下的子栏目,分清主次,以推出能吸引一批固定受众的品牌栏目为目标。

另外,对于本身归属于经济类报刊的媒体,为了细分受众市场,避免同质化,更应该明确定位。以《财经》杂志和《第一财经日报》为例,二者均有着十分清晰的媒体定位,且目前都是我国财经类报刊中的佼佼者。

1.《财经》杂志:做高品位的财经类杂志

《财经》杂志甫一推出,便明确了它的高端路线。该杂志把目标受众定为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财经知识基础的商界精英、政要和学者,是那些在金融圈子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基于其所面向的受众群,杂志内容偏向于对财经领域重大事件的报道和分析,特别是金融圈和资本市场的动态。

《财经》追求“独立、独家、独到”的报道意识。所谓“独立”,是指记者独立进行采访,所需费用均由《财经》支付,拒绝付费采访,力求报道的客观公正性。“独家”意为对重大新闻进行独家策划、独家报道。由于《财经》的新闻报道类型多为述评,是新闻报道与深度分析的紧密结合,因此,《财经》的“独到”体现在要求报道中的见解要有创见,追求分析的深度和力度,拒绝陈词滥调。对于报道中涉及的采访对象,《财经》的记者们同样精挑细选,他们倾向于寻求权威性较高的一流学者或资本市场中的分析师作为被采访者,以增强报道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2.《第一财经日报》:现代、大气、国际化

《第一财经日报》一开始效仿《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形式,追求易读耐读、既明快又深入的报道风格。作为国内第一份跨区域经营的市场化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内容十分多元,既有对财经政策和经济动态的解读,也有对具体产业,如汽车、房地产、农产品等的报道。

此外,它的“国际化”体现在致力于以全球化的视角聚焦中国经济常态,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起来,使报道更具有广度和指导性。在每周一发出的《第一财经日报》上都有4版“环球经济评论”,以对世界经济进行全局性的分析与探讨,这亦体现了该报的广阔视野[1]。

二、内容为本

新媒体虽具有“短平快”的优势,但在内容质量上往往不如传统媒体。因此,做好内容是传统媒体应该守住的“本”。尤其是对专业性很强的经济类新闻来说,只有保持内容的高水准才能留住受众。

1.选择新颖的视角

在多家媒体同时报道某一事件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在发布时间上抢先,就要挖掘事件的核心信息和不同角度,以更有新意的报道方向来吸引受众。比如在2015年8月发生的天津爆炸事件,国内大小经济类媒体几乎无不对其进行了报道。其中,《经济观察报》的反应极为迅速,第一时间根据事件进展整理出了一系列数据,将当地经济损失、人民伤亡等情况直观地展现了出来。

而《环球时报》虽未抢占时间优势,但报道角度颇为独到。事件发生5日后,其记者撰写了一篇名为《天津爆炸经济损失有多少保险行业“背上巨大包袱”》的文章,将视角聚焦到中外企业的损失,以及保险公司将如何赔付的问题。在众多媒体中,唯有《环球时报》首先注意到保险公司在此次事件中受到的影响,吸引了不少关注。

2.做出报道的深度

由于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新闻往往被认为是“易碎品”。但若能注重深度,把报道挖深,则有利于撕去“易碎品”的标签。在这个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纸媒对于报道的时效性已不具优势,所以理应转变思路,不能再一味追求报道之“快”,而更应注重报道之“深”,制作出更值得留存的高质量内容。

经济类新闻报道要提高质量、做出深度,重点不是提供一般性的资讯,而是理应展现更多的、不一样的内涵,特别是要注重预测性、规律性的报道内容,它们更能吸引知识阶层较高的受众。如在《第一财经日报》中,其“综合新闻”版面的覆盖面十分广阔,涉及国内外最新的经济热点。记者往往是在深入调查后,结合对中国经济整体脉络的把握而写成报道。此外,由于《第一财经日报》依托于第一财经品牌,其旗下设有研究院,可进行专业的排行榜研究,提供独家的数据。这些专门化的调查研究将其新闻报道进一步拔高,让内容更具深度,更有可借鉴性。

3.使用更灵活的叙述方式

经济类新闻报道一般比较严肃,注重指导性,一向被视为“硬新闻”。其中大量高深的专业术语以及晦涩的报道方式,较难引起大部分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要让经济新闻更可读,就要将“硬新闻”作“软处理”,在报道手法上进行创新,比如采用新闻故事、新闻特写、特色专栏等方式,以提高可读性,增强传播效果[2]。

首先,应注重报道的趣味性和人情味。如《财经》杂志于2015年12月7日刊载的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的人物专访——《罗永浩:死去活来》,阐述了罗永浩的创业历程,其中不乏对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等内容的叙述,但并不艰深。相反,文中有许多精彩的对话和亮眼的细节描写,情节丰富,语言平易近人。如“阿里巴巴集团的一位高层人士今年和老罗见面谈合作,事后将他形容为一个内向而敏感的小动物”,“如果老罗的梦想是把锤子打造成一家伟大的公司,而不仅仅是中国的苹果,他需要找到除了设计、情怀和价值观之外,更多安生立命、存在的意义”……报道中的这些表述,与经济新闻在人们印象中固有的严肃风格不同,记者适当地使用了一些更为生活化和文学化的用语,让报道更生动可读。

其次,尽量使用更通俗易懂的标题。标题作为受众感知新闻的窗口,它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普通读者而言,如果连一篇新闻的标题都看不懂,很难对具体报道内容产生兴趣。越是简明易懂的标题往往越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如2015年10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的封面报道《新经济悄然而来中国GDP被低估?》,标题简明扼要,设问句的使用也十分亮眼。9月30日的封面报道《“秃鹫投资者”有了“新餐桌”》则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如此趣味的表述更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

三、形式立新

报道的表现形式是承载报道内容的物质外壳,二者不可割裂。在做好内容的前提下,表现形式是创新的突破口。此外,如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新媒体平台上越发短小精炼的新闻内容也在潜移默化中降低了受众对长文章的接受能力。这意味着纸媒必须注重对新闻报道的加工处理,既要善于突出重点信息,又要用简明直观的方式呈现报道内容。

1.恰当运用图片、图表等,注重报道可视化

第一,对于数据含量大的报道,可以抽出其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用图像的方式绘出,将枯燥的数字形象化,并对数据单独进行分析;第二,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形态的图表,将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内容表达更直观;第三,对于一些太过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可以绘制插图、漫画等,对其进行生动的解析。

除了让视觉传达更直接、形象这一作用之外,将事实通过图表等形式表现,还能够减少语言表达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偏差,使报道更加客观、更有说服力,从而更好地取信于受众。

2.使用生动的排版方式

无论是报纸还是杂志,活泼的版面布局往往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与《第一财经日报》同属第一财经品牌的《第一财经周刊》,其排版一直维持高端大气的风格,从封面到内页,版式简洁又独具设计感,既加强了受众的阅读体验,又与媒体定位相符,无形中增加了品牌认同感[3]。

对于读者来说,恒定的版面风格与精美的排版样式是在阅读纸媒时的两大加分项。且由于经济类纸媒通常具有较高端的定位,在细节上更应多加注意,必要时还可以请专业设计团队来制作字体、绘制插图等。

3.注重易读性,不可喧宾夺主

注重版式设计并不意味着过度美化版面,实际上,考虑到经济类新闻报道的特色,其表现形式不可过于浮夸和标新立异。归根结底,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良好的表现方式要体现易读性,即通过合理设置字体、行距、分栏等页面元素,以减少受众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感受到的视觉疲惫。这一点对于纸质媒体尤为重要。

其次,过于花哨的版面只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对于较为严肃的经济类新闻来说,除非能够凸显内容亮点,否则不应在版面内排设过大的图片,也不应使用太过活泼的字体。另外,版面的整体配色应以冷色调为主,以贴合经济类新闻报道理智、客观的风格。

如今,纵使新媒体发展迅速,人们仅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最新经济资讯,但是传统媒体中的经济新闻报道依然不可被取代。在挖掘数字化展示渠道的同时,报刊亦应留心自己原有的纸上阵地,做出更多适应于时代发展的好报道。

参考文献:

[1] 李淑瑛.解读《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特色[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1).

[2] 高向军.报纸财经新闻的创新之道[J].青年记者,2012(11).

[3] 陈静.轻松财经杂志的编辑特色[J].传媒个案,2013(20).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纸媒
论当今网络对纸媒的影响
保持开放心态,探索新媒体营销新形式
我国纸媒转型突破方案
纸媒微信平台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从《苏州日报》“吴风节俗”专栏操作看纸媒阅读价值
数字化阅读时代下纸媒副刊发展路径初探
新媒体环境下纸媒发展的几点思考
纸媒借助新媒体的转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