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BC纪录片《中国新年》的现实主义风格研究

2016-07-02刘念

今传媒 2016年6期
关键词:叙事学符号学

刘念?

摘 要:2016年BBC在春节期间推出的三集纪录片在播出后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严谨的制作和客观的态度以及对中国新年传统的全面展现,通过该片外国观众和部分中国观众对于“中国新年”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得以很好的传播。但是,笔者依然可以从叙事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出《中国新年》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背后隐藏着制作者的价值观。纪录片所谓的“再现真实”只是现实主义风格所营造出来的心理幻象。

关键词:《中国新年》;现实主义风格;叙事学;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105-03

2016年春节,BBC推出的《中国新年》三集纪录片,先是在英国国内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3月12号登陆央视后,迅速引起了中国观众的注意。《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盛会》在凭借巧妙的叙事和严谨的制作获得较高的评价同时,角度和思维的180度转变也让不少中国人感到意外。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工作室选择中国话题。“中国形象”在国际媒体中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这在侧面上增加了中国的话语权力。拓展了表达的平台,之前一些负面的形象也得以局部扭转。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文化产品,依然遵循着一定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好的故事和文化符号,继续扮演着“再造现实”的意识形态功能。人们通过这些好的故事和文化符号来审视世界和人们自己。

什么是“现实主义风格”,这里要做一个概念上的界定。这里的“现实主义”不是指文学运动的或者是思想运动中所提到的“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写作手法,而是专指将反映现实生活的文本进行艺术加工后使其接近“现实真实”的媒介表现手法。它通过一系列媒介传播手段来隐匿传播者的主观性,呈现一种“真实再现”的神话。作为一套可以接受的或习惯的媒介符码,不管它所表现的内容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在现实主义风格的粉饰下,人们都不由自主的相信了。

每一种媒体形式都按照不同的现实主义模式来进行叙事,而纪录片同样有自己的现实主义风格。本文主要从叙事学和符号学的角度来诠释BBC纪录片的现实主义风格。

一、讲述的方式:“中国新年”故事之再现

叙事学把人看作是“讲故事者”,认为感情、美学、价值观构成了我们行为和信仰的基础。因此人们更容易被一个好故事打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杰拉德普林斯在著作《叙事学:叙事的结构与功能》中强调叙事学是研究各种叙事采取何种叙事手段以及想要达到何种目的。因此不同作品的叙事会因为其目的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笔者试图从叙事结构、叙事视点、叙事逻辑、叙事节奏等角度来分析BBC对于“中国新年”故事的呈现。

(一)立体感:空间和时间结构的双重运用

叙事的定义指出叙事是对时间序列中的一系列(虚构或者真实的)事件或者状态的讲述[1]。因此时间的结构在叙事中较为常用,大多数的故事习惯按照编年的形式讲述时间的缘起,发展、高潮与结尾。每一段故事的发生都会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这是因为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中,地点的转换需要给予交代。得益于电视画面的直观,电视叙事可以轻松地实现时空的同时转换。《中国新年:全球最的盛会》为了展现中国新年的盛大将两种叙事结构融合到了一起:该片分为《回家》《团圆》《欢庆》3集,每集时长一小时,记录了五位英国主持人体验中国新年庆祝活动的旅程。从每一集的标题可以明显地看出整个故事的时间结构,分别表现了春节前准备回家,春节中家人团聚以及春节后人们欢庆的内容,这是严格的按照时间的发展来进行组织的。但在每一集的讲述当中,又可以发现明显地空间转换,第一集中围绕“回家”这一个主题,重点介绍了春运和摩托车骑行等春节回家的场景,故事中的人们从工作和学习的地方返回到自己的家乡,这里涉及到多处地点的转换,其中两位英国主持人戴夫和赛亲身体验了农民工摩托车骑行回乡的过程,故事实现了从北京到湖南的地点转换。同样,故事在讲述中国传统的时候,也多次运用了空间的结构,讲述烟花时从香港到湖南,讲述白酒时从北京到山西,讲述捕鱼时从香港到吉林。

这种双重叙事结构并没有产生太多的杂乱感,而是产生了一种立体的感觉,春节这个故事在中国各地“同时在上演”。空间的结构弥补了时间叙述中故事的讲述顺序而产生的时间错觉,因为人们通常会把后叙述的事情当做是后发生的。因此,在时间结构的基础上加入空间结构的方法,在展现“中国新年”过程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其规模的巨大,涉及的地点之广,人口之多,就如同他们预设的一样“全球最大的盛会”。

(二)多重叙述:自由变换的内视角

叙述视点,也就是人们所站的角度或者说是代表的人物身份。法国的热奈特将它称作“叙事聚集”,并给出了三种分类: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内视角(叙述者=人物)往往是从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角度出发,来讲述整个故事,可以是故事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故事的参与者,这种视角既包含了见证者对他人的外部客观描写,也允许对其自身的心理描写。这种角度更加接近于人们的生活现实。

《中国新年》采用的是复合内视角的手法,故事由五个英国主持人来进行讲述,他们都使用了第一人称。在《回家》当中,核心故事主要在哈尔滨,主要有三位主持人分别讲述;《团聚》聚焦在背景,由戴夫和赛共同讲述。《欢庆》地点集中在香港,主要由凯特和安特主导讲述。故事的开始,主持人站在地标性建筑物面前,开始交代故事的发生。画面发出的是主持人的真实声音,他们用“我”这个人称代词,强调了叙述者的在场。故事的真实客观性在他们的亲历过程中展现。首先,他们都是以一种对“春节”不太了解的态度来进行调查和发现,并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凯特和安特体验了冰长城的滑道,戴夫和赛直接进入到中国百姓的家庭,体验品酒、包饺子、看春晚等一系列事件。女主持人陆思敬也跑到河北暖泉镇去探寻“打树花”的奥秘。人们经常会在节目中听到这样的主观评价“Remarkable”“amazing”。当叙事采用这种内视角时,人们对这类主观词语并不会感到奇怪。这种“直接引语”的使用,增加了叙述者可以解释和阐述的空间。真正的作者被完美的隐藏于话语之后,在减少介入性的同时,最大化表达的空间。

除了五个主持人之外,会发现有许多中国人也作为第二叙述者或者是第三叙述者的身份出现。他们讲述关于自己的个体故事。在第一集《回家》中,九年没回家过年的李桐瑜踏上了归家之旅。作为农民工摩托大军的成员,永贤和冰灵日夜兼程赶回老家团聚。第二集《团聚》中,江燕一家给人们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年夜饭。《中国新年》显然呈现的是“关于中国人的故事”,并且还面向部分的中国观众。人们通常会认为直接叙述的事情会比转述的事情可信度更高。当这些中国叙述者出现时,叙述者和受述者的身份就出现了重叠。中国的叙述者在身份上更加接近中国观众,因此会被认为可信度更高,他们共享一种文化或者语境,传达的信息也更容易被理解。另外这种暂时赋予话语权的做法,也能传达出一种客观公正的印象。

(三)好故事的理由:一致性和价值认同

叙事范式并不遵从理性的推理逻辑,而是用故事的一致性和逼真性来说服观众。故事只要看上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且可信,人们就会相信。虽然仍然可以从《中国新年》中看到一些理性世界范式的影子,比如在介绍春运的客流量、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等一些问题时,支持人引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进行说明。但就整个故事的叙事而言,叙事范式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这些熟悉知识为了辅助说明,而不是用来得出结果的主要手段。故事分别从结构、材料、角色的一致性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结构的一致性指的是故事流动的顺利程度。笔者在第一节中提到,双重的叙事结构让这些看似零散的时间被很好地组织起来。从材料一致性上来看,“中国新年”讲述的是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因此所有的时间都是围绕如何实现团圆,团圆时会做些什么来进行讲述,选取的每个故事都存在逻辑上的吻合,全部都是愉快的结尾。从人物角色上看,那些画面中频频出现的有着中国外貌、说着中国话的现实中国人物,无疑增加了故事的可信性。

“好故事的逻辑”还强调价值认同,即让人们认为“故事是真的并且值得接受的一系列价值观”[2]。故事中强调了三种中国人最为看重也最能接受的价值观:看重家庭、重视传统和讲究人情味。从主题词的设定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对于“家”文化的强调,团聚就是家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春节这一个美好的时刻。《中国新年》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追溯了一些春节的传统和技艺,例如哈尔滨冰灯、打树花、舞龙舞狮、制作烟花、冰河捕鱼等。一些细节则突出了人情味这个元素。在摩托车骑行中,人们自发组织的免费修理站和粥站,当地人邀请主持人到家吃饭等。叙事范式认为,叙事理性受到历史、个人经验、文化和个性的影响。人们受到自己所在语境的影响,他们的判断并不仅仅取决于情景所暗示的标准。《中国新年》的观众包括外国观众和中国观众,因此这三种较为普世的价值观容易被各种观众接受,因为无论是过圣诞节还是中国新年,他们都看重这些价值观念。

(四)真实的韵律:完整性和时长

故事通常会因为采用完整性和时长的策略来控制叙述的篇幅或者是强调某些重要事件,表达某种态度。创造了一种真实故事同时上演的节奏,画面只是将整个故事完整的呈现出来的错觉。《中国新年》中无论是核心事件还是穿插的非核心事件都具备完整性的特点,从每个事件的发生一直到解决的交代过程中,省略运用的很少,重视细节的描述。普林斯曾指出“具有高度叙事性的叙事不仅是描述变化和结果,而且是描叙根本结果。”

此外,叙事时长也讲求一定的对应比例。每一集的讲述都控制在一到两天的时间跨度,因此快进或者是闪回的镜头较少的出现。这符合真实的时间的感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时间是不能倒退也不能加速的。

二、符号的隐喻:“现实主义”形象之建构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生产和符号的消费的。媒介通过各种符号(图像的、文字的、语言的)建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运用符号体系来影响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和采取的行动,因此人们变成了充满着符号的文本的消费者。符号以一种自然的形象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当中,以至于人们会忽略这些符号是如何被建构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整体形象通过一系列符号来构建,他们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

(一)朴实的画面:未加工的假象

影片最大的特色是最自然光的运用,不同光效的运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者影片风格。顶光、侧逆光的大量运用可以产生一种梦幻、神圣的效果,是爱情片、文艺片偏爱的手法;底光营造出一种诡异、恐怖的效果,经常会被运用在惊悚片、悬疑片当中。而自然光模拟出人的眼球直观看物体时的光线感受,因此会在纪实类影片中大量运用。自然光让面面的光泽和颜色看上去都接近于现实的感觉。没有过多后期修饰的画面谈不上美感,有些画面甚至有些粗糙,比如北京菜市场中脸色黝黑的菜贩和随意摆放的蔬菜水果、摩托车队中面容疲惫的农民工、香港街巷中没有卖相的街边小吃等。当画面真实逼真地复现了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观众就会“身临其境”。

(二)主观性镜头:模拟眼睛

主观性镜头一般是模拟人眼睛的视角来表现场景。因此在《中国新年》当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中景、近景。其中主持人陪同一家人在火车站迎接回家的亲人时,所有的场面基本上都是中景和近景,从女主持人凯特的角度,镜头由远及近,就如同目光在迎接归来的人。这些中景和近景没有严格的遵循构图的技巧,减少了摄像师构图的刻意性。有些画面较为随意的展现,有时还会出现错误的构图或者奇怪的构图,但这并不是摄像师的无心之失,而是一种委婉的现实主义手法。镜头的粗糙和画面抖动让观众以为这是临时拍摄过程中没有选择性的临时抓取,认为这些画面都是较为原始的、未经加工的。

(三)交替组合段:塑造三维现实

明斯特博格认为电影影像索然可以模仿现实的三维空间,但那其实只是一种建立在二维荧幕平面上的虚幻的图像而已,影像的这种知觉效果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幻觉,是观众对于难以置信的自愿搁置”[3]。人们都知道虽然摄影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但是它展现的画面依然是二维性质的(这里排除运用三维特效和三维观看设备),但是现实的空间却是三维的、立体的。那么如何弥补这种时空维度上的差异,电影往往会运用一种交替组合段的剪辑技巧。在故事的地点转化上,通常会大量使用交替组合段的剪辑方法。交替呈现的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画面是同时发生的,它以交叉剪接的方式来暗示时间上的同时性,形成一种时空上的“完整经验”,这种经验符合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在过去,人们无法看到视野以外的人如何生活,但是会知道他们和自己在同时进行某些动作。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确切地感知着,两个不同空间的人在同一时间上“生活”。

(四)自然的音响:强调声画合一

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分为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两大类型,他们有不同的功能。对比BBC的其他影片,《中国新年》侧重于声画合一的技巧。

首先,主持人的语言在叙事语言中占了很大比例,每一集节目的开端,都会有主持人对于故事的详细介绍,交代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缘起。在时长一个小时的节目当中穿插了多个小故事,这些故事之间的承接,基本上都通过主持人来实现。“我们正好有连个人将去参加摩托大军”、“在距此两千公里外的背景,大胡子摩托客正在探寻北京老百姓在新年第一天起来做的事情”,这些像过渡句一样的话语,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其次,自然音响的使用,不仅可以强化细节,而且也强调了声音和画面的同时性。大量同期声穿插在影片中,在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物体划过冰面的摩擦声;在香港的生鲜市场中,我们可以听到熙熙攘攘的人声和水声;在烟花场地的湖南浏阳的情节中,我们随时可以听到烟花的轰隆声等。

此外,画面的配音也采用的是五个主持人的声音,让人们联想到那些声话对位的镜头也是主持人双眼正在观察的场景,突出了主持人的“在场”,来避免人们对画面后期拼接的主观印象。最后,配乐的减少,也增强了真实的感觉。虽然人们已经习惯了天空中飘来的字幕和突然想起的音乐,但那些做法的确不符合现实场景的逻辑。

三、结语:被言说的中国

每一种现实主义风格都是一种价值观或者意识形态的浓缩,它通过不同的媒介方法来表达着传媒者的意图,叙事的意义就在于叙述者并非只是想简单的讲述一个故事,而是通过讲故事来传达对事件的态度。“在任何叙事中,叙述者对于他正在讲述的事件,他正在描述的人物、他正在表现的思想情感都采取某种态度”。交代自己与故事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从而确定自己在世界中的实际角色。显然,BBC通过对中国新年这一世界盛会的“现实主义”的记录,传达了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扭转了人们对BBC的固有“精致但偏见”的印象,在片中主持人亲切的微笑和热情的话语让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一位友好的“文化传播使者”。

讲故事的最终目的就是强化或者改变某种价值观。人们仍然不难发现,在整个节目当中,中国新年依然充当着被言说的对象,其中中国的老百姓有时还会成为第二叙述者或者是第三叙述者,但是作者也就导演更多想要传达的还是英国人对这一个事情的态度。那些被暂时赋权的“中国老百姓”,或许只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众多元素中的一环。毕竟人们不难发现,在片场近三个小时的节目中,中国话仅仅只占到了数十分钟的时间(剧组的30位成员中,80%都是英国人)。观众听到的中国新年,看到的中国新年,依然是被加工过的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化商品。

参考文献:

[1] (美)杰拉德·普林斯著.徐强译.叙事学:叙事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美)理查德·韦斯特著.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桂青山.影视学科资料汇评:影视创作与批评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叙事学符号学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On the using of flashback approach at the beginning of Nettles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
我们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交流.拓展.展望:记2008年南京国际符号学研讨会
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