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时代政府辟谣失灵及其应对

2016-07-02黄晓军王敏

今传媒 2016年6期
关键词:谣言应对措施

黄晓军++王敏?

摘 要:互联网的普及,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信息,也给政府带来了辟谣的烦恼。若政府辟谣给力,谣言会自行消失。但是,如果政府辟谣失灵,则会助长谣言的传播,加剧社会的动荡。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政府辟谣失灵的状况,并通过谣言潜伏期、传播期、消散期三个阶段,探讨了政府应对辟谣失灵的措施,以期达到有效辟谣的目的。

关键词:谣言;政府辟谣;辟谣失灵;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011-02

网络时代,信息泛滥,真假难辨。尤其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所带来的传播的匿名性和难控性,使得越来越多的谣言甚嚣尘上,这些谣言事件甚至引发了社会恐慌。因此,政府辟谣成为常态。而政府辟谣不力,不仅会削弱其公信力,还会使政府辟谣失灵。因此,如何应对辟谣失灵成了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

一、政府辟谣失灵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抢盐抢水风波中,以及一些官员违法乱纪事件中,都出现了辟谣不力的情况。辟谣效果的不乐观,也使政府陷入困境。导致政府辟谣失灵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恰当辟谣,引发公信力危机

1.辟谣内容不实。在一些舆情事件中,有些政府或机构出于各种目的,发布不实信息以回应舆论热点,对微博等媒体上流传的言论进行“辟谣”。但是事件的后续发展却表明这些传言实质是真实的,使得政府辟谣的信息成为真正的谣言,这也引发了政府的公信力危机。

此类行为多发生于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在社会舆论的高压下,某些政府机构仍然公开对外宣称并未发生此类事件,或者谎称此类事件并不会造成传言里所称的社会危害。但事后政府自身又推翻了此前的言论。例如,2016年2月在微博上曝光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因游客陈某在哈尔滨市松北区北岸渔村饭店疑似被“宰”,随即网上流传出关于此事件的种种言论,像是“价高质次”、“店大欺客”、“被骗去消费”等,并且类似游客被宰的情况也陆续曝出。而调查组经过单方取证,却一直强调店家是明码标价、合理定价,不存在违法行为,以此来“辟谣”。对此言辞,当事人和网友都“不买账”。最终,调查组承认“存在失误”,确认涉事饭店存在欺诈消费者、无证经营、陈某被打、民警出警不文明执法等问题。此类相关事件中政府的最初表态,不仅没有使政府获得预期的辟谣效果,反而降低了政府信息的权威性,使公众形成一种“正话反听”、“正事反信”的定式,出现所谓的“塔西佗陷阱”,公众会带着偏见去审视政府的辟谣观点或忽视政府的辟谣信息,导致政府辟谣失灵。

2.辟谣主体不当。面对各类谣言,辟谣主体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最终辟谣效果的实现。但在政府辟谣过程中,不时出现辟谣主体选取不当的情况。尤其是涉及到各级政府机构自身及其内部的工作人员时,这些部门会进行“自我辟谣”。诚然,针对政府本身的谣言,政府站出来对不实传言做出回应很有必要。但是,诸如一些政府造假、腐败等事件,自我澄清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这样的辟谣存在掩盖事实真相的可能或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嫌疑,也不符合调查和监管程序,只会徒增辟谣难度。

3.辟谣方式不妥。有些政府辟谣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否定或证伪相关谣言,虽说是在第一时间澄清事实,但却是缺乏论据支撑的“干货”。缺失调查求证的信息披露,没有专业的分析过程和必要的统计数据,缺少图表、照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现今,公众更讲求的是“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辟谣方式不妥会影响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削弱政府公信力,对辟谣产生负面影响。

(二)媒体煽风点火,辟谣雪上加霜

任何一件可能成为热点的事件出现以后,一些媒体出于对流量的期望和要求,顾不上所谓的专业性,就进行碎片化、无底线、不计后果的传播,以至于忘却了媒体应该是公众的喉舌,是社会的风向标,是正义的代言人。正是这些媒体未能反映现实的全貌,甚至自身造谣传谣,出现对政府不利的言论,使政府辟谣雪上加霜。例如,2016年3月份闹得沸沸扬扬的疫苗事件,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刷了屏,各种谣言也趁虚而入,引发了人们的恐慌。对于破除恐慌,事实的真相永远是最好的手段。但有些媒体未能站出来多多普及疫苗知识,报道政府的正面做法,安抚民众的情绪。反而制造出具有冲击力的标题,用“旧闻”夸大非法疫苗的危害,对相关部门进行无声鞭挞,来赚取关注度和点击量。媒体在网络舆论场中煽风点火,必然加深人们对于疫苗的误解和恐惧。此时,政府再忙着一一辟谣,就算花费再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政府应对措施

政府机构在谣言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可以根据谣言所处的时间段,实行差异化处理,从而提高辟谣效率,增强辟谣效果,应对辟谣失灵。

(一)谣言潜伏期

1.政府机构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可以安排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网络舆情收集工作,对国内网站、论坛、微博等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并向上级汇报舆情搜索状况。政府及时组织人员召开网络舆情研判会议,准确查找原因,核实问题,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对可能诱发突发公共舆情的事件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及对比分析,为科学辟谣提供信息支持,以提升舆情掌控能力。此外,政府应快速组织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统一信息口径,避免各部门信息不统一而影响政府公信力。从而实现由被动式防御到主动式防控,将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2.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意识。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官方特质,为澄清事实、引导舆论提供了权威的平台。背后的运营团队应主动对当下热点事件进行信息议程引导,占领舆论高地。并增加更博和推送的频率,通过微直播、微访谈来吸引更多网民的关注,多与网民直接沟通,提升知名度。此外,加强与意见领袖的互动合作。对于意见领袖就突发公共事件的质疑,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扩大辟谣信息的传播面。

(二)谣言传播期

1.政府机构应该第一时间介入事件中。将所知道的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披露出来,并与公众保持持续的信息沟通,根据谣言的发展情况不断地发布后续的辟谣信息。例如,“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当晚,朋友圈盛传“在风力影响下,有害气体可能影响北京”,导致北京市民不敢出门。对此,中国天气网发布辟谣微博“专家称主要扩散方向为渤海区域”,从而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完善政府与媒体联动机制,形成舆论合力。媒体是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政府可以采取主动向媒体提供新闻稿、召开新闻发布会或接受媒体采访等形式,来公开辟谣信息,避免社交媒体的自由和分散化传播,而出现不客观的消息,使辟谣难上加难。政府可以依靠传统媒体及时对当前舆情事件进行反馈,再经新媒体引导网民对新的议题进行讨论,引导网络舆论向理性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形成舆论合力。同时,政府鼓励微博等平台上以及线下各种民间辟谣机构参与到辟谣实践中,进行多渠道全方位辟谣。

3.政府的辟谣要想收到理想的效果,还需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辟谣内容要以事实说话并附带详细的解读材料,呈现完整的调查取证的过程,辟谣信息越丰满,越有说服力;其二,辟谣用语切莫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尽量贴近百姓的日常用语或使用规范用语,越清晰却有效;其三,辟谣主体该由哪个部门担当效果最佳,应经过协商再确定;其四,辟谣速度并非越快越好,一些公共舆情事件的取证过程复杂,政府过分追求快反而遭到公众的质疑,自身也会“忙中出错”,有损形象。辟谣讲究的是速度与质量的有机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缓解谣言的危害。

(三)谣言消散期

1.建立传播谣言的惩罚机制。对于故意捏造不实信息,以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破坏社会稳定的人,要追究相关责任。惩罚并不是目的,只有制度严谨,和谐的网络环境才有保障。同时,惩罚机制须统一,相应地出台有关政府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创造条件来让公众有效监督政府的信息公开,并将政府信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2.建立辟谣数据库。任何辟谣过程对于今后治理谣言都有借鉴与启发意义。辟谣按谣言类型进行对比分类,整理归档,建立一个辟谣数据库。同时,总结归纳国外在辟谣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补充进辟谣数据库。一旦谣言出现,就对照数据库中的信息,若相似就加以利用,以提高辟谣成功率。若与之前的谣言事件不同,就把新的信息加入到数据库,使数据库得到更新、完善。

3.对网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结合相关网络谣言案例,普及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加强通俗性科普宣传。让网民知道怎样鉴别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源比较可靠,以及有疑问时该向哪些部门求证等,以增强面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自觉过滤掉不良信息。同时,积极培养网民的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自身不造谣、不传谣,营造和谐的媒介环境,维护社会的稳定。此外,政府辟谣要从公众的角度出发,辟谣信息要能引发公众的理性思考,扭转网民的态度,以破除公众感性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

三、结 语

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都被良莠不齐的信息所包围,谣言也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可以说只要有媒介就一定有谣言,政府所能做的是减少谣言的产生和控制谣言的传播。虽然提高网民自身的信息分辨能力,打击谣言传播的始作俑者可行,但政府一定要完善辟谣机制,改进辟谣方法,以增强权威性、提高公信力,避免辟谣失灵。使谣言无人可信,才是辟谣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 高可荣,王云庆.网络时代政府辟谣的应急管理机制[J].行政与管理,2014(10).

[2] 呼雨,苏国强,兰月新,陈新杰.网络谣言的认知与政府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2(11).

[3] 赵哲,李大勇.谣言、政府辟谣及其规制[J].河北法学,2015(2).

[4] 文宏,黄之玞.“以谣辟谣”:政府回应中的特殊现象及其解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3).

[5] 蒲珏伶,郭小安.政府辟谣速度:快与慢的反思[J].电子政务,2014(6).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谣言应对措施
这些谣言不可信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动物谣言大粉碎
输变电设备运行及安全防范措施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浅析“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变化及应对措施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