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作同频社区的大学传播频谱分析

2016-07-02江作苏崔桢桢

今传媒 2016年6期
关键词:频谱传播社区

江作苏++崔桢桢?

摘 要:“社区”是一个社会学领域的学术概念,近些年来在其它学术研究领域也多有延伸。本文将研究点放在“社区”与“传播”的相关联系上,并借鉴引入物理学领域中“同频”和“频谱”的相关概念,且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影响大学生社区网络传播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社区;大学生;传播;同频;频谱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004-05

一、研究缘起

施拉姆曾说过:“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绝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使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人类传播的特定特性。”由此可见,社区和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次,目前大多数研究的研究重点是针对于作为社会基层共同体的“社区”。但随着“社区”概念的普及,这一组织形式也出现在高校中。如为了方便管理,将同一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宿舍区居住,以“社区”代替“宿舍”。现如今,以大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和管理为主的研究已逐渐崭露头角,但围绕大学生社区传播的研究却不多。

而传播学与其它多门学科有着相互交融之处,大众传播中的传播内容——信息,类比为物理学中的信号。“同频”原指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的协同统一,在此引入“同频社区”的概念意指同一所高校同一专业的大学生居住在同一社区,在思想方面,他们有着类似程度的素质文化;在行为方面,因为居住在同一社区,服从社区统一的管理规定,所以容易在思想意识、精神行为方面形成协同。“频谱分析”多指对信号振幅和频率的分析,振幅即为范围和强度,频率即为次数。借鉴物理学中的相关概念,试从对传播频谱分析的角度,丰富大学生社区传播的研究。

大学生社区传播是大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本研究通过分析大学生社区传播的特质特性,深入了解大学生社区信息传达和获取的实际情况,为构建和谐的大学生社区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文献回顾

“社区”的概念由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源于他1887年的名著“Community and Society”(英译)。我国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社区”是表达人际关系和地域关系的概念。但发展到今天,社区的定义和特性也逐渐繁复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相同或相类似的文化背景、思想意识、利益观念;2.社区内有一定的沟通和互动;3.有一定的规模性和制度性;4.在一般情况下,社区在地域方面的象征意义较大,但现如今社区的地域限制概念越来越模糊,网络社区正成为趋势[1]。

传播学者鲍尔—洛基奇提出的“传播机体论”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将社区与媒介相结合研究的主要理论建构。这个理论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社区传播概念——“故事讲述网络”,或称“轶闻传播系统”。即在社区内的大众共同参与的关于社区的传播活动。“社区传播”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台湾对于“社区传播”的研究论述更加注重公众的参与性,更加符合社区的特征。付晓燕、张煜麟在《台湾“社区传播”研究的观念流变》中梳理了台湾地区“社区传播”的观念演变,总结了三种论述倾向:国家发展与社会功能论、社会建构与诠释观点、“接近使用权”与“读者传播权利”的报业理论倾向。并指出,“接近使用权”这一观点强调媒介是给受众提供主动参与意见表达的空间,符合“参与传播”的观点,也与目前社区传播研究中普遍认同的“共同参与”与“共同讨论”有着极大的关联性[2]。具体到媒介使用方面,王斌、王锦屏以北京为观察样本,探索了社区居民对社区新闻的重视程度、邻里之间的交流方式以及互联网在社区行动中扮演的角色。

大学生社区,从地域概念方面来说,即以大学生的生活住宿区为主体;从人际关系方面来说,大学生社区集合了同等文化程度,甚至于相同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有着相互沟通交流的诉求,大学生社区传播得以形成。而将关注点放在大学生社区传播这一方面,许多研究是以大学生社区文化的构建为主题。赵月峰在《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指出了大学生社区文化的特点:区别于教室、图书馆等地方的地域独立性、主体构成的多元性、社区内资源共享性、主体文化素质较高导致的文化创新性、以及社区内部的文化融合性。在肯定大学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基础之上,他还提出了如今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建议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应紧抓创新、完善管理[3]。许静在《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趋势初探》中点出了如今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另一特点——信息化,网络传播成为大学生的主导交流平台,这也是现如今社区组织的新形势、新要求[4]。在量化研究方面,陈龙、何龙的《高校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向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主要针对的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公寓文化活动。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有待加强[5]。

而关于大学生社区的网络传播研究,往往将“大学生社区的网络传播”等同于“网络社区的传播”。即将大学生时常使用的网络交流平台,如人人网、微博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传播方式、传播特点及传播效果。如张保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与舆情分析——以人人网为例》、尧甜的《微博场域中的“意见领袖”研究》等。这些研究着重于虚拟社区,体现了现如今社区非地域性的特点。

因此,现有的研究,若以地域概念为考量,则侧重研究高校社区文化建设;而涉及人际关系、人际传播方面的高校社区研究,则侧重大学生的虚拟社区,又忽略了地域关系。本研究将“社区”概念中的地域、人际两个方面相兼顾,借鉴引入物理学相关概念模型,分析大学生社区传播的形式、特点、效果。

三、研究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自2013年起,便将宿舍划归为社区统一管理,并为大部分大学生社区配备了社区辅导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社区管理和传播体系。且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住宿划分以年级、学院和专业为基准,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行为产生共鸣,可保证“同频社区”的形成。故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区为总体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引入物理学中相关概念,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框架示意图

说明:此图笔者自绘

本研究设计所关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同频社区信息传播的振幅

振幅是指振动的物理量可能达到的最大值,信号振幅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正如传播的信息,其传播能够达到的最大范围以及能够引起的受众共鸣程度,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牵制。

人的社会活动空间可分为社会空间与社区空间,社会空间里的信息传播范围和强度往往与传播媒介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内容等相关联。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即时传播性和传播互动性实现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即刻交流沟通,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同时,覆盖受众关注点的信息更容易激发受众的主动参与。而符合社会活动空间的传播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于社区空间,社区内的信息传播是否能够覆盖整个社区,哪种媒介传播形式能够促成信息振幅的出现等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2.大学生同频社区信息传播的频率

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物体完成振动的次数,在相应时间内,物体完成振动的次数可能呈周期变化规律。信息振幅的出现可以说是强效果信息的一次完整传播过程,信息振幅的频率可以指示单位时间内信息传播的活跃程度。由此,一定时间内,大学生社区信息振幅的频率是多少,信息振幅频率的差异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是我们所关注的关于大学生同频社区信息传播频率方面的问题。

四、研究发现

1.同频社区现状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同频社区共32栋,根据位置范围划分为四个片区。首先,为方便管理,学生寝室的分配以院系集中为首要标准,即同一院系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同一社区居住,以此来形成较为统一的系统,同频社区的特点明显;其次,在32个本科生同频社区中,其中有16个同频社区入住了社区辅导员,社区辅导员入住覆盖范围达到50%。社区辅导员作为同频社区学生组织的指导者、社区文化的组织者、社区学生事务的协调者、社区文明教育的引导者,在同频社区里承担了各方面的工作,信息传播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社区辅导员从信息的发布、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意见的反馈方面成为了同频社区大学生传播频谱的构造者、协调者。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76份,其中男生53人,女生223人。同频社区有社区辅导员的人数为267人,社区无社区辅导员的人数为9人。因此,从效度上来讲,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主要围绕有社区辅导员入住的社区展开。而针对社区内没有社区辅导员的同频社区,我们采取了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调查。

2.同频社区信息传播振幅研究

(1)同频社区信息传播实现基本全覆盖

我们设置“在你所居住的社区是否能够经常接收到社区消息”这个问题来调查社区信息的传播范围,在参与问卷调查的276人中,共有161人选择了“经常”这个选项,95个人选择了“一般”这个选项。由此可见,有多达256名学生能够在社区内接收信息。且选择“没有接收”过信息的两名学生,其原因是自己居住的社区内有信息发布的渠道,但自己主观上不曾关注过。所以,同频社区内信息传播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2)线上的网络传播并不是促成信息振幅出现的唯一途径

我们设置“你居住的社区,信息的发布与传递通过何种方式?”以及“根据你自己的切身体会,你通常希望在社区通过何种方式获取信息?”这两个问题来调查信息通过何种传播方式能够覆盖大范围。前者侧重于同频社区信息发布的客观存在现状,共有96.99%的学生选择了社区网络交流平台;后者侧重于大学生的主观意愿,共有93.98%的学生选择了社区网络交流平台。即线上的网络传播方式,如社区QQ群、微信群等更容易成为社区辅导员发布信息的通道,也更容易被大学生们接受,成为促成信息振幅出现的途径。但在调查中发现,结果并不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线上的网络传播并不是促成信息振幅出现的唯一途径,如表1所示。

说明: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笔者自绘

从表1中可见,社区的一些线下发布信息的手段,如社区的板报通知等也获得了较高选择率。针对此结果,我们对社区辅导员和同频社区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线下信息的单向传播性易提高信息的到达率

信息的到达率是指传播活动所传达的信息接受人群占所有传播对象的百分比。其内涵突出表现在信息内容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即信息传播的必要性,还有接收到信息的受众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是衡量信息振幅的一大指标。由于线上网络平台的多向传播性和开放性,各方信息堆积,容易造成信息的冗杂和即逝,即一条信息往往在传播的过程中便被中断,造成受众接收不到的情境。线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如社区板报等,属于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不会被其它信息“冲刷”掉,同时能够在大学生经过时引起大学生的有意注意,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所以对于一些重要通知,社区辅导员会更加倾向于选择线下传统的传播方式,以保证信息的到达率。

②线下传播方式更容易吸引受众眼球

线上的社区网络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每一个居住在同频社区里的学生都能够发布信息。尽管社区辅导员能够利用信息置顶、群公告等方式在社区的网络社交平台传播重要信息,但其它信息的大量涌入往往分散了大学生的注意力。而线下的传播方式,如一期板报即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由社区辅导员控制板报展出的时间长短。在这个时期以内,板报所包含的信息空间内只有围绕此主题展开的信息内容,不会分散同频社区大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吸引受众眼球。

③传统的传播方式更能凸显消息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根据走访信息,笔者了解到,居住在同频社区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比线上的网络传播方式更加令人信服。即经由传统的线下传播渠道发布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具重要性和权威性,因此能引起大学生的普遍注意。

网络的传播缺少“把关人”的存在,虚假信息、无用信息大量存在,受众在海量的信息中会习惯性将所有信息归为“不重要”。相比之下,传统的传播方式所发布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后的且符合大部分受众需求的信息,往往会被认定为“重要信息”。因此,大学生会更加注意线下传播方式所传递的信息,信息的覆盖范围会相对而言较大。

(3)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内容易出现信息振幅

我们设置“哪些方面的信息能够引起你的关注,致使你参与信息的讨论与传播?”这个多选题来调查同频社区里大学生所关注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往往能引起大范围的讨论和传播。调查结果显示,有90.23%的大学生关注生活方面的信息,有69.92%的大学生关注学习方面的信息,有63.16%的大学生关注考试方面的信息。由此可见,同频社区里的大学生所关注的内容仍旧是与大学生的基本定位相关,多围绕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学习和生活展开。

也有24.06%的学生选择了八卦,这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访谈中,有多位社区辅导员反映,因为现在线上的交流平台有了“可匿名”的功能,学生们可隐去自己的真正身份来发布信息、发表看法。从心理层面来说,学生通过匿名的功能为自己的传播行为设置了“保护伞”,不用害怕因为所发布、讨论的信息内容不适宜而中止信息的传播。所以,同频社区的信息传播内容是丰富宽泛的,不仅限于某一方面,甚至于超出社会对大学生所设定的“界限”。即网络传播的某些功能和设定为大学生开通了信息传播和发布的别样渠道,而又因为同频社区大学生思维、思想的相似性,这样的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容易引起同频社区信息振幅的出现。

(4)同频社区信息振幅多出现于晚间

根据访谈笔者将以同一话题能够引起参与讨论的信息条数为标准,同一话题能够引起参与讨论的信息条数多达100条为活跃信息。针对“传播最活跃的时间段往往集中在哪些时间段?”,有84.73%的学生选择了晚上,即18点到24点。华中师范大学从地域上将同频社区划分为东区、西区、元宝山区三片区,笔者分别从三大片区中各抽取一个社区进行一天信息传播监测,观察其信息振幅的出现,坐标图横轴为一天24时,纵轴为信息条数,整个坐标图指示某社区某天各个时间段信息传播条数量,如图2、图3、图4所示:

图4 华中师范大学西区三栋社区信息传播条数图

说明:数据来源于社区QQ群,图为笔者自绘,数据采集时间为2016年3月25日

这与大学生的作息时间联系较为紧密,大学生白天上课,晚上空闲时间较多,因此在这一时间段较为关注社区信息的发布和交流。

3.同频社区信息传播频率研究

(1)信息传播频率一般

笔者根据前期的访谈,针对同频社区的信息线上传播,将活跃度分为“经常”、“一般”、“偶尔”、“从不”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以一个星期内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次数为衡量标准,一个星期内活跃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次数多达七次即为“经常”,介于3次到7次之间为“一般”,介于1次到3次之间为“偶尔”。“经常”维度指示同频社区信息传播高频率,“偶尔”与“从不”维度指示同频社区信息传播低频率。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48.8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维度,31.58%的学生选择了“经常”维度,指示同频社区信息传播频率一般的传播情况占大多数。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同频社区的信息传播频率具有不稳定性。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以及在信息传播手段较丰富的社区中,活跃信息出现次数较多。即信息的传播振幅频率与信息内容、实际情况相联系,没有固定频率。

同时,由于女生多会对一些八卦、生活信息产生兴趣,所以相比较之下,女生社区的信息传播频率要高于男生社区的信息传播频率。

(2)信息的传播特点和内容性质影响信息传播频率

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影响同频社区信息传播频率的因素有:

①信息传播渠道的不通畅

信息传播渠道的不通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没有社区辅导员入住的同频社区中,本身就缺少信息传播的渠道和环境。只有社区门厅中发布通知的板报或是宿舍管理员的广播。这两种传播方式都属于单向传播,单向传播的优点在于能够长时间保持信息传播的状态且覆盖面较广,但单项传播缺少反馈的环节,受众仅仅是接收信息,而不能参与信息的二次传播,无法形成信息振幅;二是,在有社区辅导员入住的同频社区中,社区辅导员组建了线上线下的信息传播平台。但在线上信息传播平台中,首先,社区辅导员不能够完全将社区全体学生纳入到传播圈中;其次,线上传播平台的信息具有秒传播的特点以及即刻消失的特点。即一条信息在发出后,由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都可以发表各式各样的信息,那么这条信息就很容易被淹没,在还没有被更多受众接收之前就消失掉。以上因素造成了信息传播渠道的不通畅,以至于同频社区信息传播频率一般。

②信息冗杂

同频社区的人员构成虽说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线上开放的社区交流平台中,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各式各样的信息。所以,同频社区的线上传播,其内容过于冗杂。人们会因为信息的冗杂而放弃阅读,导致信息的传播中断,造成低频率的信息传播。

③同频社区的信息传播不可能符合每一个人的信息需求

在这一方面,着重于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同频社区的特点在于集合同院系、同专业、同年级的大学生于一个社区,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人毕竟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居住于同频社区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有共通点,但个人的需求仍旧有差异性。即使同频社区大学生加入了社区线上信息传播平台,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获得符合自身需要的有用信息时,便会选择退出或是屏蔽信息,影响了信息传播振幅的扩大以及信息传播频率的提升。

4.社区辅导员作用突出

在调查和访谈中,大学生普遍反映,有社区辅导员入住的同频社区,信息传播的振幅更大、频率更高。原因有以下三点:

(1)建立统一的社区信息传播平台

首先,社区辅导员入住社区之后,建立起统一的社区线上交流平台,邀请社区成员加入,相较于没有社区辅导员入住的同频社区仅有的单向传播环境,社区辅导员能够更好地创造多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传播所能覆盖的范围更广,社区成员对于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更方便更通畅。即有社区辅导员入住的社区,其信息传播振幅更大,信息振幅频率相对较高。

(2)社区辅导员“意见领袖”身份凸显

其次,社区辅导员在同频社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信息发布者、信息传播维持者的角色,意见领袖的身份突出。社区辅导员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的传播手段,将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发布。同时,为了避免信息的即时消逝,社区辅导员还能够利用相关线上交流平台的权限保持消息的持续传播和扩散,比如发布QQ群公告、信息置顶等。而针对信息冗杂以及信息内容性质和边界度的问题,社区辅导员也能够进行把关,并进行正确的信息引导,创建良好的社区信息传播环境。

(3)一对一交流加强人际关系调节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社区辅导员的信息传播作用不仅体现在虚拟网络社区上,更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调查发现,居住在同频社区的大学生除了与自己同专业的同学有较强的联系沟通外,和同社区的其他同学实际上处于“零交流”的状态。社区辅导员除了建立线上和线下两方面比较系统的信息传播平台外,还有着走访谈心的工作内容。他们会深入社区学生寝室,将重要信息进行一对一的传达。也会在同频社区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加强社区里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以这种线上线下和走访相联结的方式,编织社区传播网。

五、结论与建议

同频社区的大学传播频谱,在信息的振幅和频率上有着独特的传播规律。若想扩大信息振幅、提升频率,建立更加畅通、健康的社区传播环境,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社区空间的信息传播不同于社会空间的信息传播,线上的网络传播平台已经成为社区传播的主力军,但不能将此当做社区传播的唯一方式。从调查中分析可知,线上网络传播平台有助于大学生个体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及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线下的传播方式包括社区辅导员的走访,更能提高消息的到达性。所以,同频社区的大学传播需要兼顾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法,方能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其次,社区辅导员作为社区的一个核心人物,在同频社区的传播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华中师范大学设立社区辅导员的目的是加强对学生事务的服务、建设优质的社区文化,而这两项工作都需要通过传播来完成,无形中构建起了社区传播环境。作为社区线上线下传播平台的组织者,尤其是社区辅导员能够采用深入走访的方式,打破社区内部的地域关系界限,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是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应重视诸如社区辅导员这种社区核心人物的设立,引导社区传播良性发展,同时强化社区凝聚力。

社区传播所带动的是个人主动的、自愿的参与,而个人主动自愿参与的前提是议题与他们相关联,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能够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可根据信息的内容和性质,在一个社区内设立不同鲜明主题的传播平台,即“信息传播兴趣小组”。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加入主题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有效信息的投放量,进而增加信息传播的振幅和频率。

参考文献:

[1] 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2] 付晓燕,张煜麟.台湾“社区传播”研究的观念流变[J].国际新闻界,2013(9).

[3] 赵月峰.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 许静.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趋势初探[J].文教资料.2015.

[5] 陈龙,何龙.高校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频谱传播社区
中国向左走,向右走?
FCC启动 首次高频段5G频谱拍卖
动态频谱共享简述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认知无线电中一种新的频谱接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