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练笔入手,打破作文“规律”

2016-07-01林雪茹

求知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写作水平规律意义

林雪茹

摘 要: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学生性情和需要的紧密结合。而练笔,作为使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一种训练形式,旨在为学生的创作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搜集信息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学生自学写作以来,不少教师会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谈人生意义、人生的价值,产生一种写作“规律”;只要按“规律”写作,就能很好地完成平时测验以及满足考试写作要求了,教师也就满意了。其实,这样讲“规律”的作文,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这样的作文,千篇一律,缺少灵性。曾经有网友总结了小学生作文的经典语句:描写大扫除后,就用“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了”;受了委屈,一定是“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流”;要是写家庭生活,得在结尾特意说明“我爱我的家,更爱伟大的祖国”……

如果说这些套话还只是因为学生语言贫乏,那么有一些就是“谎言”了:写妈妈辛苦,必然“满头白发”,于是他们的妈妈30多岁就“被白发苍苍”;写老师,必然鞠躬尽瘁,于是很多老师就“被带病”给他们上课。

真正会写作的学生,能从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中发现有趣的人生。练笔,作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形式,它与单元作文训练不同,它能让学生写作没有任何负担,不需要华丽的措辞、严密的结构,不受字数的限制,不受体裁的限制。它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借物喻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

如何从平时的练笔入手,打破作文的“规律”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1.体验生活,打破选材局限

教师教学生作文,都有写作的“规律”,并习惯于在作文中加入主观臆想,编作文。也许学生还未学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已掌握了如何“虚构”。要打破这种局面,就要指导孩子从生活中取材。

从接到这个班,从第一篇习作《有意义的一天》,我看到了学生所写的“没有意义的一天”。我们总让学生写“有意义的事”,而学生的平淡无奇的生活,使他们不得不在写作中“天花乱坠、谎言连篇”。我想,既然学生都觉得自己的每一天都没有意义,我就将作文改为“没有意义的一天”。结果很有意思:有些学生把一天的琐事描述了一遍,虽然无趣,但他们发现了这就是“日子”和“岁月”;有的学生却开始观察起自己的一天,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这次的打破“规律”,学生的写作兴趣反而提高了,开始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生活中的点滴。

2.体验自由,打破题材局限

作文是精神的活动。学生不是机器,不需要按标准复制产品。学生只是学生,他们不需要变成政治家,对国家前途命运高谈阔论;他们不需要变成历史学家,遍寻上下五千年中历史英雄;他们不是政府官员,不需要总是谈论怎样治理国家,怎样让社会发展繁荣。他们只是一群稚嫩孩子,只是还在上小学的学生。

学生有兴趣选择不同文体作练笔尝试,只要愿意,就可以选择任何文体去练笔。教师要有信心、有耐心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允许他们失败。

在班级中,有一位学生爱上了小说,自己也尝试写小说。她创作的小说里,连续出现了七八次“连载”,写到后来,她发现不知道如何写下去了,也不懂得如何收场,十分沮丧。她失败了吗?没有。在这次练笔中,她有了创作小说的体验,她的叙述和描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她能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如果你让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她还会喊难吗?

3.体验成功,打破评价局限

写作是创作,写作教学也得有创新。我们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不时应给一些学生作文满分。为什么呢?学生写作不过是一次作业,一次训练。学生作文永远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得到满分:一处标点错误,一句话表达别扭,一个词语使用不当,甚至书写不太漂亮,这都是常有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这个作业当成是比赛作文,或者当成是经典范文。打满分是对学生的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我们为什么不能将85分当作了不起的高分呢?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当在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一定的反思,也是时候改变一下传统的做法和习惯了。

参考文献:

[1]李 葵.浅说理想的作文教育[J].中学语文,2015,(1):34-37.

[2]赵 华.浅谈如何优化小学作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 (3).

猜你喜欢

写作水平规律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满腹狐疑
展示成果 激发写作欲望 提高写作水平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找规律
巧解规律
找规律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