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莫迪亚诺作品中的自我虚构

2016-06-30张黎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0期
关键词:真实自传叙事

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资助(52WU1514)项目研究成果。

摘 要:自我虚构一种新的自我书写方式,兼具自传和小说的特征,也是莫迪亚诺小说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之一。莫迪亚诺将其视为回忆叙事的重要方式,在作品中充分运用自我虚构,不仅实现了对自我的认知,也弥补了记忆的缺失,从而进一步渲染作品的主题内涵。本文结合他的两部重要作品对这一叙事手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真实;虚构;自传;叙事

作者简介:张黎(1982-),女,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法国文化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3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他1968年凭借 《星形广场》一举成名,随后又发表了《暗店街》、《朵拉·布鲁德》、《夜半撞车》等重要作品,几乎摘得了法国国内所有的文学大奖,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的重要地位。此外,他被法国评论界认为是法国为数不多的作品叫好又叫座的作家之一。

莫迪亚诺迄今已经发表近30部小说,他的作品最大的特色是整体上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每部作品都让读者产生似曾相识、但是又具有自身特色的阅读体验。这是因为一方面,它们有着共同的主题: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围绕着记忆、过去、身份等主题展开,这些主题将不同的小说联系起来,就像一首长诗中的不同的诗篇,每部作品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补充。另一方面,从叙事艺术层面来看,莫迪亚诺运用自我虚构的手法,将自身的生活经历与小说叙事相结合。他将自己的真实经历、主要是童年和青年时期,揉碎、打破、解构成碎片,融入小说叙事中,构成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元素,给读者带来熟悉感。此外,虚实结合是他作品的一大基本特征,除了真实元素,他的小说里不乏虚构,正是这些不同的虚构构成了每部作品中的“变量”,使得它们之间相互区别,产生新颖独特的阅读体验。本文结合莫迪亚诺的两部代表作《暗店街》和《夜半撞车》,对其作品中自我虚构这一叙事手法进行分析。

一、莫迪亚诺的自我虚构:记忆的艺术

自我虚构(autofiction) 一词最早是作为一个文学新概念,由法国文学评论家、作家塞尔日·杜布罗夫斯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指的是一种介于自传和小说之间的文学体裁,既包含作者真实生活的叙事,也有在作者生活经历基础上进行的虚构。在某种程度上,它和自传、回忆录等,都是属于自我书写的范畴,但是自我虚构更重视在自我书写中对无意识的表达,是对自传的一种革新和发展。对此,杜布罗夫斯基认为自我虚构是:“以严格真实的事件和事实为基础的虚构,自我虚构可以理解为将冒险的语言托付给语言的冒险”。意为作者以另外一种语言来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将对实际经历的叙事从传统的自传模式发展为多种可能性的叙事,提供了更大的叙事自由。

自传是对过去的重新建构,它的基本原则是作者、叙述者和主人公之间是等同的,是以“我”作为书写的起点,而在自我虚构中,“我”则是书写的终极目标。它不再追求真实、详尽、有序地地叙述亲身经历的事件或者事实,表现人物的性格,而是注重对人物、对“自我”内心和潜意识的深层次发掘,这部分的内容,只能通过虚构来实现。这也是20世纪后半期很多法国作家选择通过自我虚构这一手法进行自我书写的原因。

莫迪亚诺的每部作品都有自我虚构的印记。对于莫迪亚诺而言,“自传的语气有一些人为的东西在里面,因为它总是暗含着一种导演的因素”。自传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对过去进行挑选和加工,因此人为的因素无法避免,从而也就无法保证其绝对的真实性。莫迪亚诺认为“真实总是碎片化的……人总是会不自觉地遗忘一些事情,会对自己撒谎。这一切都形成了一些片段。除非是在警察的笔录中,即便是那里,也会有一些错误”。因此,“真实只存在在超现实中”:他在一些偶然的贫乏的事物或者事情身上找到一种磁力,一种磷光,也就是超现实——他的在小说中总是赋予事物和人一种“磁性的”或者“磷光闪闪”的存在感,以此来对抗遗忘。因此,他坦言:“我写作并不是为了试图自我认知或者反省自己”。这些寻找超现实的步骤只能通过想象和虚构来完成,并且虚构也只能用于“一些非常具体的事物上:地点和人。我需要非常真实的事物来表现那个时代梦游的一面”[1]。可见,他也认为虚构的基础是真实的人、事物或者背景。在实际创作中,莫迪亚诺正是真实的生活片段为基础,运用虚构和现象,找到平凡事物身上的“磁力”和“磷光”,使他们从历史深处传来声音,散发出光芒,从而抵抗时间的侵蚀和人类的选择性记忆,完成记忆的使命。

二、自我虚构中的真实之源:支离破碎的家庭和不幸的童年

莫迪亚诺的作品中,有些关键元素是反复出现的,如不负责任的父母、孤独的孩子、寄宿学校里孤独叛逆的青少年等人物;巴黎的街区、萨瓦省的寄宿学校、瑞士、尼斯等地点;还有体现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的警车事件、父亲1942年在香榭丽舍大街被捕等情节。其中父亲、父子关系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因素。这与莫迪亚诺本人的亲身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家谱》(2005)被认为是莫迪亚诺所有作品中最接近自传的一部作品,读者可以将作者和叙述者完全等同起来。它讲述了莫迪亚诺二十二岁之前的经历,几乎在它每一页都能找到在其它作品中出现过的因素。

莫迪亚诺的父亲阿尔贝尔·莫迪亚诺1912年出生于巴黎的一个犹太家庭,祖父在希腊的萨洛尼卡、埃及的亚历山大、委内瑞拉和巴黎之间漂泊。父亲高中毕业会考失败后不久就开始从事黑市交易。二战期间,因为犹太人的身份受到追捕,但是在1942年的大追铺中幸运地逃脱。在这种动荡的时期,他认识了莫迪亚诺的母亲——一个从比利时安特卫普来到巴黎继续演艺事业的女演员。莫迪亚诺和弟弟鲁迪分别于1945年和1947年出生。但是乱世的盲目结合使得莫迪亚诺的父母婚后貌合神离,父亲常年在外忙着他那不可告人的生意,母亲忙着到处演出,年幼的莫迪亚诺先是被托付给外祖父母,然后和弟弟辗转于寄宿学校和父母的朋友家,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1957年弟弟因病夭折。父母生活窘迫,经常因为钱吵架,最后于1966年分手。父亲为了摆脱莫迪亚诺,强迫他参军入伍,遭到莫迪亚诺的强烈反对,父子关系因此破裂,父亲从此在他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这是一个可悲的家庭:永远缺席的父亲、早逝的弟弟、冷酷无情的母亲、缺乏温情的童年、孤独的青少年,这一切给莫迪亚诺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一直困扰着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这些真实元素在他的创作中的反复出。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找到这些真实经历或者它们的投射,尤其是关于父亲身份和形象最为突出。

三、《暗店街》和《夜半撞车》中的自我虚构

《暗店街》(1978)讲述了一个失忆的人寻找自身身份的故事。看起来像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因为没有直接体现莫迪亚诺的生活经历。但是通过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很多体现作者自我的细节,尤其是关于父亲。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调查的过程中认为自己可能是佩德罗·麦克沃依,他1912年出生于希腊的萨洛尼卡,在和妻子一起试图穿越边境逃往瑞士的时候失踪,在逃亡之前,他们躲在一个别墅里。这些细节其实与莫迪亚诺的父亲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性:阿尔贝尔·莫迪亚诺出生于1912年,莫迪亚诺家族正是来自萨洛尼卡,二战期间莫迪亚诺一家也在外省的别墅里避过难。此外,这部作品的主题寻找身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二战期间莫迪亚诺父亲因为犹太人身份不得不东躲西藏,甚至盗用别人身份这一事实的映射。父亲的身份是莫迪亚诺内心的一大困扰,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在险恶、恐怖、阴森的存在困境中“寻根”,他们在寻找自己身份的同时,也在寻求解脱和安慰,演绎着寻找自我的悲剧。

《夜半撞车》(2003)是莫迪亚诺所有作品中自我虚构色彩最为浓厚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年近花甲,以第一人称叙述回顾了自己成年前几个月发生的一起车祸及他寻找肇事车辆的车主——一个名叫雅克琳娜·博塞尔让的女子的故事。在寻找她的过程中又穿插着叙述者对童年和其他人物的回忆。莫迪亚诺在这部作品中采用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真实和梦幻相交替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内涵。虽然这部小说的主要事件是虚构的,比如深夜被车撞伤这件事,但是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情节、氛围和感受却是作者的真实的经历或体验。这部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父亲频繁出现,并且几乎每一次都是穷苦潦倒、冷漠无情的形象出现:“我想起,将近十七岁时最后几次同我父亲见面的情景,在我同父亲见面的过程中,我不敢向他要一点钱。生活已经使我们彼此疏远……他穿着翻边处磨得越来越破的衣服,而我们会面的咖啡馆每一次都离市中心更远”。“我的父母根本不是我的什么靠山,我父亲与我在咖啡馆里少有的约会总是以千篇一律的方式结束:我们起身,然后,互相握握手。然后,每次我都没有胆量向他乞求一点点钱” 。这正是现实生活中作者父亲的真实写照。莫迪亚诺在这部作品中不仅直接对父亲的形象进行了真实的描述,还对母亲的形象进行了隐性的写照。作品里有一个情节是叙述者发现有个不明身份的老妇人总是跟踪他,在旅馆的楼下用威胁的目光盯着他,然后有一天疯妇人攻击了他,差点将他掐死。对于她的身份,作者写道:“这个女人可能来自于我童年时的哪一个被遗忘的噩梦呢?”“……这个老太婆快要把我掐死了。她犹如我童年的回忆一样沉重” 。描述疯妇人对他的辱骂时,作者多次提到了她的动作像“喜剧女演员”、“蹩脚演员”。结合莫迪亚诺的亲身经历,不能看出,这个疯妇人投射的是他母亲的形象。莫迪亚诺的母亲是一名二流的女演员,与他父亲离婚后,总是逼迫他去找父亲要生活费,并经常搜刮他的财物,甚至把他在中学里获得的奖品拿去变卖。她对年幼的莫迪亚诺和弟弟不闻不问,母亲的遗弃对孩子而言就是童年沉重的噩梦。小说里的叙述者对幼年时撞车事故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渴望。此外,《夜半撞车》中还有一个莫迪亚诺作品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情节——作者亲身经历的警车事件:在母亲的逼迫下,他问父亲要钱,却被父亲送到警察局。莫迪亚诺在访谈中曾坦言这是他人生中难以磨灭的一幕。最后,小说的主人公经历撞车事件之前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年轻人,无所事事,仿佛生活在黑夜里,“在浓雾中前进”,他的噩梦般的生存境遇、他的焦虑、迷茫和不安也是作者年轻时的亲身体验。总之,这部小说里,冷漠自私的父亲、幽灵般的母亲、漂泊不定的生活(叙述者居无定所,辗转于旅馆之间)、躁动不安的精神状态都是作者真实的经历和感受。但是虚构和想象使得它与自传体小说区别开来,成为自我虚构的代表作。

四、自我虚构的意义:自我创造的空间

从上面两部作品可以看出,莫迪亚诺作品中的真实材料并不多,主要取自于他二十二岁之前的经历,并且关键元素经常反复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但是他的不同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每部作品相较于其它作品都有其独特新颖之处,主要原因就在于虚构手法的运用。虚构为加工自传性的素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更为灵活的叙事方式。一方面,通过虚构,作家可以打乱叙事的时间、空间顺序、创造新的人物。莫迪亚诺经常在真实和虚构之间,通过联想性回忆打破线性叙事时间,在不同的时代和空间之间往返。 《夜半撞车》中有三个时间层:第一个时间层是现时的叙事时间;第二个时间层是四十年前也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生撞车事件的时间,最后就是通过回忆追溯到的童年时代。时间层之间的转换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和事物实现的。可见,虚构是对生活素材的必要加工,莫迪亚诺认为应该将小说中的自传因素搬移、放大,透过人物和事物的表面找到他们的本质,对生活中错乱的事物进行调整,如果不进行这项过滤和修饰工作,那就违背了文学的本质。另一方面,虚构可以弥补记忆的缺失。人类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并且是有选择性的,因此在自传或者自我书写中,无法实现绝对的真实,只能进行有限的回忆,对于缺失的记忆,只有借助虚构进行弥补,才能实现更精确的表述。想象和梦幻可以更加深入地描述内心的无意识,和真实的自我。《夜半撞车》的主要艺术特色之一就是成功营造了与故事主题和寓意相得益彰的氛围,而氛围的营造则是由虚构的景象和环境来完成。在整体神秘莫测的氛围中却又对人物进行了清晰细致的描述,形成了虚构的真实,真实与虚构的交融应和了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自我虚构是自我书写的一种新发展,突破了自传、回忆录等传统叙事模式,将真实与虚构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作者因为对自身材料的熟悉,更容易表达出自身的情感,从而能够更加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虚构手法的运用大大扩展了作者的创作空间和叙事手法,使其得以实现更高层次自我创造,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探求。莫迪亚诺的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善于运用自我虚构,但是与其他自我书写的作家所不同的是,莫迪亚诺自我虚构不仅仅是为了自我认知,他对不幸童年的重复叙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自我宣泄和自我慰藉,他还通过虚构重建了历史和过去的生活环境,将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结合起来,让历史和个人散发出活力,来对抗遗忘。而与遗忘作斗争正是他作品中体现的深刻主题意蕴,也是他回忆叙事的崇高目标。

注释:

[1]莫迪亚诺访谈http://www.lexpress.fr/culture/livre/modiano_808386.html.

参考文献:

[1][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暗店街[M]. 王文融 (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2][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夜半撞车[M]. 谭立德 (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法] 布·布朗克芒、车槿山(译).自我虚构:一九七七年——自我虚构的分界线[J]. 世界文学,2015(2):44-55.

[4] 谭君强. 论鲁迅小说中的作者自我虚构 [J]. 小说研究,2008(3): 61-64.

[5]田妮娜. 在继承与叛逆之间寻找出路——20世纪后期法国小说浅析 [J]. 外国文学,2013(5): 49-57.

猜你喜欢

真实自传叙事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从几种“真实”浅议《活着》的影视改编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敬一丹否认新书是自传
关于推荐《施仲衡自传》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