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化流淌在师生的血脉里
——常德芷兰实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2016-06-29罗赵华刘秋泉江新军何宗焕

湖南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实验学校学校文化

本刊记者 罗赵华 刘秋泉 江新军 何宗焕



让文化流淌在师生的血脉里
——常德芷兰实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本刊记者罗赵华刘秋泉江新军何宗焕

3月3日晚,随着磅礴恢弘的交响乐《威廉序曲》《茉莉花》在常德市白马湖剧院激越响起,常德芷兰实验学校《芷兰芬芳·魅力校园——2016年新春文艺晚会》拉开了帷幕。晚会上,青春动感的舞蹈《出发》、旋律优美的歌曲联唱《青春》、遒劲有力的武术表演《男儿当自强》让人目不暇接,精心编排的常德丝弦《致妈妈老师》演绎出了感人肺腑的师生情谊,童趣盎然的儿童情景剧《小乌鸦的生日礼物》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京剧联唱《苏三起解》展示了学校传承经典、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最后,一曲师生大合唱《鼓儿铿锵唱芷兰》把晚会推向了高潮……

“晚会气氛昂扬向上、催人奋进!”“晚会节目立意高远,艺术水准堪称一流!”不少观看了晚会的市民这样称赞道。

“举行一年一度的文艺晚会,旨在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意犹未尽、兴奋不已的黄克勤校长说,“这既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的集体展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目之所及,处处是“化人”的场景

走进芷兰实验学校,就像是翻阅一本立体的校本教材,独特的设计、精巧的布局,无不透露着其特有的文化传承与特色。

霞光、笑脸、问候构成了校门前温暖的风景。高个、宽脸、于举手投足中饱含儒雅与智慧的黄克勤指着简约、新潮、大气的校门对记者说,校门是一所学校的脸面,必须彰显学校的核心文化,让学生每天早晨一望校门就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

仔细端详学校校门,自有深意蕴含其中。主体部分的造型取自“芷兰”二字拼音首字母“Z”和“L”,“L”自上而下纵贯“Z”,交会于“Z”的中轴转角处。“L”形建筑顶端竖立着一个用蓝色玻璃镶嵌的巨大球体,校徽镶嵌在“Z”形建筑中轴的正中间,蓝色圆形,十分醒目。“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八个烫金的楷体大字竖立在“Z”形建筑右端的正上方。整个校门的颜色以银白为主体,蓝色点缀其中,正好吻合了白芷和蕙兰高贵典雅的气度。她像一本摊开的书,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又像是一艘整装待发的航母。

进入校园,教学楼前的一副对联彰显着学校的历史文化背景,联曰:“沅有芷兮澧有兰,思无邪矣学无厌。”沅澧大地自古为人文渊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泽畔行吟,创作《离骚》,就有沅澧的身影,白芷和蕙兰更在《离骚》中反复咏叹,是诗人高洁品行的象征。以芷兰作为校名,折射了办学者立意之高远,这其实也是对求学者的勉励,希望孩子们锤炼清美芬芳的美德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校党委书记丁春秋说,校园不仅要有文化味,更要有艺术味,一花一草的点染,一亭一园的设计,都要体现出宁静、和谐、高雅、诗意的特点,没有喧嚣,没有浮躁,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之所,也是真正的修身之所。外面的人,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书香的氤氲;而学生,即使毕业多年,也会对母校有一种亲切而恒久的记忆。

校园里有两块巨石,特别吸引眼球。两石分立于教学楼东西两侧,东边是“求索石”,通体呈墨绿色,光滑温润。“求索”二字语出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在激励芷兰学子勇于求索,敢于创新。西边是“奋进石”,取义“德行天下,和谐奋进”,暗寓常德精神与屈原精神一脉相承,亦有激励学生们砥砺德行、奋发向上之意。“求索”“奋进”东西呼应,被称为“芷兰双璧”。古人说,遇巨石如仰大贤,其点染校园文化之功,就像一个无言的向导。

校园里还有屈子园、嘉树园、仰止园、未央园、好修园,每座园林从设计到命名,都极富深意。

就说屈子园吧,这是学校的标志性景观,集中体现了校园园林文化特色。此园位于校园中央,教学楼、科教楼前后拥立,两旁复道行空,泰然静处于四方天地之间。伟岸的屈原雕像矗立于楚池之上,他目光炯炯,身躯傲岸挺拔,仿佛钟天地正气于一身。雕像前有半月塘,名“楚池”,池水清幽,莲荇常绿,金鲤悠游。雕像后方是一座玲珑奇巧的叠石假山,山上藤萝苍翠,香草吐蕊,有泉侧出,时而汩汩滔滔,时而涓涓潺潺。泉边一本摊开的石书,上刻《离骚》名句数则。最妙的是池上四座小桥,分别是躬行桥、三省桥、濯缨桥、远志桥,桥下池水清澈,鱼翔浅底;桥上学子穿行,云淡风轻。假山、池水、小桥,意境优美,巧夺天工。

除了园子还有亭子,仰止亭、芷亭、兰亭,园亭辉映,姿态横生。“《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亭有一联云:“斯世存灵均懿范,此间蕴善德遗风。”灵均就是屈原,善德指上古大贤善卷,都是常德人非常仰慕崇拜的至圣大贤。常有学生流连于园亭之中,或读书,或游赏,或讨论,或憩息。漫步校园,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真不知道是园在校中还是校在园中。

教学楼命不命名?怎样命名?在芷兰同样独具匠心。

小学部的两栋教学楼分别命名为乘云楼、佩兰楼。为什么这样取名?黄克勤解释道,“乘云”语出《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为“驾起彩云”之意,在这里的寓意是,为实现远大理想,要乘长风破万浪奋力拼搏,直挂云帆济沧海奔向成功的云端;“佩兰”同样出自《离骚》中的名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寓意是培养美好的情操,拥有崇高的品德。

“经典浸润人生”诵读比赛

中学部的教学楼则分别命名为滋兰楼、树蕙楼,都是取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不仅仅是教学楼,就连学生寝室和食堂,我们命名时都力求打上屈原文化的印记。比如学生寝室叫做纫芷苑、扈芷苑、搴兰苑,食堂叫做饮露厅、餐英厅,都能够在《离骚》中找到出处,又与寝室和食堂的功能相切合。比如‘餐英’的寓意是吸纳营养,成为品能兼优的人才。”丁春秋说。

要说最有文化品位,最能体现学养境界的,当属校园随处可见的对联。请看,芷亭联:幽亭滋芳芷,翰墨写新章;兰亭联:气清天朗当游目,亭静兰幽可骋怀;未央园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这是鲁迅的集句联。据说校园各处有对联不下百副,有名家手迹,也有师生创作,或寄意深远,或阐释怀抱,或状物,或摹景,或长联,或短语,或古奥,或浅显,或挂在门口,或悬于亭前,或张贴于墙壁。每一副对联都是那么赏心悦目,如画龙点睛般装点校园高雅的趣味。

如果说,门、石、园、亭属外显的学校文化,那么,楼层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则属于内潜的学校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学校更注重内潜文化的精心设计。

小学部乘云楼,楼顶“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八个大字彰显学校的育人追求。每一楼层都有一个小主题,一至五楼分别是“国粹传承文明”“习惯奠定人生”“爱心伴我左右”“个性助我成功”“创新闪亮未来”,其内涵是逐步提升的,要让芷兰的孩子从小“做生活的小能人、学习的小主人、优雅的小公民”。

在一楼的墙面上,我们看到了孔子和孟子的头像,看到了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看到了四书五经六艺等古典文化经典。这些经典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从翩翩少年成长为谦谦君子的重要门径。孩子们在这里受到明礼、勤学、励志、修身、尚美、博采等方面的国学滋养。

“学校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校小学部的楼层文化以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及目标,让各种习惯在长期不间断的教育过程中获得螺旋式上升。比如小学低年级,重在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做学习的小主人;小学中年级,重在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做生活的小能人;小学高年级,重在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做高雅的小公民。”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朱楚湘说起学校的楼层文化时如数家珍。

打造学校文化,容易做到的是显性的、物化的文化呈现,最难的是让物化的文化“化人”。为了验证“化人”效果,记者拿来初二105班和高一227班的花名册,各抽了4名学生进行“面试”。

学校为什么命名为“芷兰实验学校”而不是其他名称?8名学生全举了手。高一学生宋沅环回答说,这样命名,是要我们做屈原精神的传人,做一个爱祖国、爱人民、敢求索、能创新的人。

“芷兰好声音”第三季校园歌会

走进我们学校,有一池、两石、三亭、四桥、五园,谁能说出“四桥、五园”的具体名称?初二的学生全举了手。刘兴辉站起来回答说:“四桥是躬行桥、三省桥、濯缨桥、远志桥,五园是屈子园、嘉树园、仰止园、未央园、好修园。”

“三省桥”有何深意?刘兴辉说,学校要求我们在求索奋进的过程中经常进行思想自省、灵魂自查。

学校的长廊里、亭子里有许多对联,哪位同学能背出你最欣赏的一副,并说出欣赏的理由?在芷兰从小学读到高一的付钰晨说:我最欣赏仰止亭里的“斯世存灵均懿范,此间蕴善德遗风”一联,该联寓意隽永,要我们传承屈原与善卷的嘉德懿行。

问不倒的芷兰孩子,着实让记者兴奋了一把。问询个中奥秘,丁春秋一语破的:“为了让孩子们在学校里时时被感染、处处得熏陶、人人受教育,我们有一套完整的推行体系,从国旗下讲话到周会课,从作文竞赛到历史知识抢答赛,从课堂教学到社团活动,我们一以贯之、长期坚持把屈原文化作为学校的核心文化来建设、来弘扬,目的就一个,让芷兰文化流淌在学生的血脉里,外化在学生的行为上。”

新春交响音乐会

教之所致,时时得素养的提升

学校文化如何落细,学生素养怎样提升,离不开课堂,更离不开课程。芷兰实验学校在建设学校文化时,注重多途径、多平台、多渠道地把芷兰文化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植入课程建设与学生社团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英语教研组组长李秘秘的工作簿上抄着马拉古齐的《其实有一百》这首小诗: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法/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法/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发现……

“在课桌间穿行这许多年,我100次地玩味这首小诗,也就有了100种不同的认识,感受到教育责任的庄严与神圣。用心聆听、用心感受、用心阅读孩子们,我感慨任何生命,无论大小,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学中,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常常让我惊讶,令我折服!”李秘秘深有感触地说。

李秘秘讲了一个课堂“灵动生成”的例子。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第一单元“programme”时,她的预设是想引出本环节的重点programme所包涵的5个要素,为下一环节教授日期、星期以及时间的缩写表达法做铺垫,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了8个要素。“设计这个环节时,我考虑到学生一定不会只写出书上要求的五要素,所以这个环节我没有使用PPT,而是采用了动态的黑板板书。教师教学的灵气取决于教师心里是否装着学生。教师如果一个劲地把学生引向想要的答案,教学会失去许多生成性的信息,学生就会少了求索创新的勇气。这是同我们追求的芷兰文化相背离的。”李秘秘微笑着说道。

在李秘秘看来,站在教育大背景下来看课堂,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而这一切,只有生命在场才能发生。学校在建设芷兰文化过程中打造的生命课堂,追求的是让每节课都有生命,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因为你的课堂而找到生命存在的美好。

“我们学校倡导的是‘生命课堂’,李秘秘老师就是践行生命课堂理念的佼佼者。”课程部主任罗先文介绍说,“对于生命课堂,我们的阐释是五位一体,即生本——学生第一;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生动——鲜活、灵动的,而非死板、固化的;生成——非预设、不矫饰的课堂,自然生成,教育教学质量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达到了高水平。所有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屈原不仅是一位爱国志士,更是一位人文主义大师。他敢于激浊扬清,绝不随波逐流。他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看重生存的姿态与生命的品质。循着这样的精神源流,我们提出了以生命课堂为内核的课堂文化建设理念。可以说,这与学校的核心文化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谈到生命课堂理念与学校核心文化的关联,罗先文言简意赅地阐释道。

如何真正让生命课堂的理念在校园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要求全体教师秉承生命课堂理念,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朱楚湘娓娓道来,“具体来说,我们要求课堂教学结构要分明(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究研讨、深化课题,综合归纳、小结课题,联系实际、运用课题);要求教师备课做到‘五备’,即脑中有纲(备课标或考标)、胸中有本(备教材)、目中有人(备学生)、心中有数(备学生个体差异)、手中有法(备教育教学方法);要求课堂教学达到‘四有’理想状态,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思考),体现学生的多维活动,包括动脑、动口、动手等(有参与),能够有较高的目标达成度(有效果);课堂训练要体现‘三贴’‘三精’原则,即贴近课标教材,贴近考纲,贴近学生,精选、精讲、精练。”

学生家长参加学校举办的“家长节”

在芷兰实验学校,有一项坚持了多年的“教师提前候课”制度。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提前一到三分钟到教室与学生见面,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候课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候课能让教师调整好状态,尽早进入角色。能消除学生的新异感,排除无意注意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干扰。能够对一些偶发事件及时处理。能做好上课前的检查,避免慌张。能够更多地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候课’体现了老师的表率作用,可以把教师‘严肃认真,守时惜时’的工作作风身体力行地传给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学生迟到的现象,有利于良好课堂秩序和学习氛围的建立,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从而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说到候课制度,朱楚湘神采飞扬,“说到底,我们如此追求高效利用课堂上甚至是课前的每一分钟,实质上还是源于我们对每个学生生命个体权利的极度重视。”

从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出发,芷兰对每一个学段的课堂都有各自的界定和侧重:小学学段倡导的是快乐课堂,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习惯,诸如生活、学习、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良好习惯,都适宜在快乐的氛围中养成;初中倡导的是活力课堂,活力来自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具体做法就是成立学生兴趣小组,让学生的个性和活力在学科兴趣小组中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展示;高中倡导的是灵动课堂,让学生在鲜活、生动、高效又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课堂教学中,做有道德的人,有智慧的人,有健全体魄的人,有强大心智的人。这“四有”的共同指向是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经过学校文化的长期熏染,芷兰学子的教养到底体现在哪里?有两个实例可以为证:每逢市里的大型集会,芷兰学生的风纪最为严整,言谈举止大方得体,谦恭有礼;芷兰学生无论出现在何种场合,即便不穿校服,市民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温润无形、涵泳无声的芷兰文化,已然浸润到了孩子们的血脉和骨髓之中。

课堂文化如是,课程文化又怎样?

在芷兰,除了按照《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设计及标准》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外,还增设了不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比如,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剪纸,三、四年级开设的书法和音乐,五、六年级开设的常德丝弦和京剧;高中阶段开设的声乐、体育、美术、乐器、播音主持等,均由专业老师或外聘专业老师授课,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很好的发掘和培养。

“屈原文化的重要特质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因此,我们的课程文化建设也十分注重从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和民间文艺中汲取各种养分。”朱楚湘介绍说,“可以这么说,我们不仅将屈原文化深深植入到了学校的课堂文化和课程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将其植入到了学生社团活动中。”

采访中,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在芷兰,社团活动的内容成了学科课程的合理延展和有效补充。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余秋寒告诉记者,对学生成立社团,学校的原则是,释放学生个性,鼓励学生自主组建社团。每学期开学,各类构思新颖、极富个性的学生社团招募公告便张贴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例如,话剧社、微电影社、推理社、音乐社等,大大小小有四五十个。

“自主组建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社团一经学校审批,就要接受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学校会安排指导老师帮助社团制定管理章程,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开展方式。”余秋寒介绍说,“学校的文学社、数学社、英语社、理化生社是常设学生社团,经常开展讲座、竞赛、沙龙,这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科视野。学校的明星社团交响合唱团、常德丝弦艺术团、舞蹈团多次在常德市和学校各大活动中成功演出,极受观众喜爱。‘释放学生个性、展示学生才华’的学生社团开设宗旨,与屈原才华横溢、尊重天性、崇尚自由的人文气质和胸怀气度是高度吻合的。”

教研工作如何与学校文化深度融合一直是芷兰实验学校探索的课题。芷兰实验学校义教部主任刘云高从事教研工作多年,对学校教研工作与文化建设发展的脉络了如指掌,他说:“在我校18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课题研究与学校文化深度融合的问题,比如,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省教育学会课题《问题·探究·反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生命课堂视野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案例研究》,黄克勤校长主持的国家级教育部规划课题《生命课堂视野下的教学案例研究》等,都是和学校文化一脉相承的。”

以生为本的生命课堂、兼收并蓄的课程体系、讲求实效的教研活动、激扬个性的学生社团,无不投射出屈原文化的深深烙印,也一点一滴地培育着芷兰学子的核心素养。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下面的这些实例和数据吧。

2014年,学校初二年级六名学生参加CCTV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打败北京队夺得复赛冠军,顺利进入全国九强,并先后参加了半决赛和最佳个人晋级赛的角逐。

近3年来,学校代表队参加各类机器人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2014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亚洲机器人运动竞技大赛,一举夺得冠军。

在科技创新和专利申请方面,芷兰学子近年来获得了发明专利7项,新型实用专利18项,《吃垃圾的仿生机器人》在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为湖南省唯一获得一等奖的科技创意项目。

2012年,在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芷兰学子敖博力挫群英,进入全国三强,创常德市历史最好成绩。2013年,高二学生廖青在全国英语创新大赛中勇夺全国第三名。2014年,学校两名学生进入“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

如果说文化是根,质量是叶,芷兰这棵大树可谓根深叶茂。这是2013年至2015年学校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的百分比:52.7%、74.2%,53.2%、80.2%,65%、90%。从逐年提高的百分比中,我们看到了芷兰用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身影。

“在全校老师呵护我们生命觉醒和个体成长的目光和行动中,在学校丰富的课程和生动的活动中,我们于不知不觉间提升了自身的内涵和修养,我们会自觉地沉下心来对待生命、生活和学习,我们自觉比不少同龄人都多了一份冷静,多了一些沉淀。是的,遑论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多寡,至少在步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带走了一种高雅的人生姿态,这是任何生硬的知识灌输都无法比拟的。”学校一位高二学生的一番话,或许道出了大多数芷兰学子感恩与自信的心声。

管之所在,事事见行为的自觉

2月25日下午,刚刚上任的常德市教育局局长唐汇诰在事先没打招呼的情况下,来到了芷兰实验学校。走进校园,他直奔教师办公室,从1楼到7楼,一层层看了个遍,一圈下来,他对芷兰实验学校的管理十分满意:除了上课的老师外,没有一个老师缺岗。老师们在抬眼见字画、移目赏花草的办公室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自觉自能的芷兰文化,已然渗透到了教师的办公室。

“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这是黄克勤在对芷兰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后确立的管理理念。他认为,从芷兰文化出发,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到从有痕到无痕,事事见行为的自觉。

对教师的管理,芷兰实验学校过去的做法是打卡,强调坐班制。黄克勤接任校长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发现打卡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要求,片面强调打卡容易变成老师们的心理包袱。最关键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熏染,芷兰实验学校的教师已经达到了可以靠自觉来自我管理的程度。于是,通过反复调查、广泛座谈,他下决心把这个制度改了:行政人员坐班,老师取消坐班。

“当然,对坐班制绝不是简单取消了之,学校对老师坚持两条:岗位法定,工作量由学校根据情况安排,不足补足,超量奖励;工作的质量采取团队评价方式。比如评价一个学科,看学科在市里的位置;评价一个老师,看班级在学校的位置。”黄克勤说。

管理无痕的前提是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无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这是“芷兰人”的共识。

学校建立完善了各项制度,如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重大事项民主评议制度、教师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师生奖励制度、教职工评职评先评优制度、课题申报制度及中层管理干部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等,明晰了学校各方面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措施,并层层落实责任。教学常规、卫生、纪律、就餐、就寝、留校、接送、教师出勤、寝室等方面都设定了详细的管理指标体系,实现了学校工作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管。

小学部旧货交易跳蚤市场

采访中,我们很直观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细。做操时,班主任站在队伍前面示范,不当观察员,而做参与者。学校对于安全、纪律、卫生三条主线从不放松,天天抓,日常抓,反复抓,每日有班子成员排查,层层签字确认,每周都会专题提交到校长会、校务会。对学生,从养成教育生发开来,尽量不喊口号,梯队跟进,落实、落细、落小。提法都很接地气,比如“文明四讲”:对自己讲仪表,对他人讲礼貌,对师长讲敬爱,对社会讲公德;比如“三不”:口不乱说,手不乱扔,脚不乱踩;再比如“三比、三不比”:比进步不比基础,比勤奋不比聪明,比志气不比阔气。

制度和目标的精细化要“落地”,并且转变成“无痕”,关键是要激发人的积极性,将学校的制度和目标真正变为教师的“内驱力”。

正如黄克勤在学校高考总结会上所讲的:这些年我们学校的高考成绩之所以能保持稳步上升的势头,靠拼时间、拼体力,搞书山题海是不可能做到的,关键是要真正让全体教师有一种归属感、荣誉感,主动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及其研究上。

今年53岁的张才友,“学习钻研过的编程方面的书,比自己身高还高”,在圈内颇有名气,被芷兰实验学校引进负责科技创新。他说,2012年来学校后,学校投入近300万元建了一个通用实验室、一个机器人工作室、一个创客工作室,还花120万元在一楼搞了一个科技创新展览大厅。

“学校如此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我不搞好,愧对学校投入的每一分钱。我只有用废寝忘食来回报学校、培养学生,才对得起‘芷兰人’三个字。”张才友对工作的执著感动了芷兰实验学校的每一位老师。

15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的初中数学名师陈金红,所带班级从未流失过一个学生。用他自己的话说,要“用数学美来弥补年龄和相貌的缺陷”。所以,学生座位的调整采用“数学平移法”,这样就没有任何家长来说情了。班干部则实行“组合法”,曾经有4个学生都想当班长,他一一满足他们,让每人当一周值周班长。

“甘当春泥护新苗,乐为绿叶衬红花。”这是班主任胡伟的座右铭。她结婚本就只请两天假,可就在婚礼的路上,副班主任来电话了,班上一个孩子受了伤。她来不及多想,立马回学校带着孩子去了医院。医生说,看年纪你不像孩子的妈妈,是姐姐吧。她一说自己是孩子的老师,医生都不敢相信。但当她说出是芷兰实验学校的老师时,医生释然地“哦”了一声,流露出钦佩的神情。

高中部教学大赛

周赛群,高125班班主任。在办公室,她谈得最多的是哪个学生如何可爱。比如在给雷竟鸣指出问题时,那忽闪的大眼睛和翘起的嘴巴;刘治宏管不住自己,背着老师做小动作,但一看到老师立刻一本正经的神情……看她说起学生时眉飞色舞的样子,同办公室的老师忍不住说上一句:“哎呀,再顽皮的学生在你眼里都是那么可爱!”周赛群往往只一句话:“因为我爱他们啊。”李若男同学初次寄宿,不适应寝室生活,睡不好觉,周赛群就带她到自己家里睡了一个多月。

育人靠规章,但更靠文化。就在搞卫生这样的小事上,芷兰实验学校无不尊崇管理的无痕。学校要求卫生每天四小扫:早自习前、上午第一节课前、下午第一节课前、晚自习前。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种行为自觉,“四小扫”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看不到一片纸屑。

这是508班班主任张清萍老师写在《琢玉记》里的一段文字——

今天的雪比昨天下得还要大,早餐后,走南北通道到教室,好几次都险些滑到,心想,等会儿要叫几个学生把通道上的积雪扫掉。

大雪并没有阻碍学生们的脚步,距晨会还有七八分钟,寄宿生差不多已到齐了,三三两两的读书声也已响起。我坐在讲台上,一边欣赏雪景,一边等待走读生们平安到校。

晨会铃响,我清点人数,咦,怎么还差几个人?并且都是寄宿生,他们明明早就到了教室的。

我四处张望,看到了正在南北通道上清扫积雪的他们:王星、戴晨曦、李旭波、谭松林、刘学兵……好一个508!我没有惊动教室里的其他学生,也没有起身,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等待。

没多久,当他们带着劳动后的喜悦与满足跑进教室时,我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孩儿们,你们不正是春天的使节吗?

这就是芷兰文化熏染出来的学生。

记者面前站着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他是初中100班的张骏麟,刚满14岁。校园里流传着他为芷兰文化“代言”的故事。

一天放学回家,天下着雨,他骑自行车不小心撞上了停在路边的一辆小车。当时虽没有人看见,但他还是害怕被人“敲竹杠”,便匆匆忙忙赶回了家。和父母一说此事,都觉得诚信更重要,于是第二天天还没亮,张骏麟就赶去在小车上留下了纸条:“叔叔,对不起,昨天骑车刮花了您的车。我会负责给您修好的。芷兰实验学校初中100班张骏麟。”还在下面附上了爸爸的手机号码。

没想到,这深深感动了车主,车主特意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套《中国地理图册》,送给诚实可爱的张骏麟,还专门请了常德电视台和常德日报的记者去采访这位“诚信少年”。修车行听说“诚信少年”的故事后,也免了部分费用。

“这件事告诉我,做人要讲诚信。这也是学校芷兰文化所倡导的,我以后还会这样做。”张骏麟说。

学校文化的最大效应,是促使育人“场”的形成,以“场”的氛围促成师生的行为自觉。

在芷兰实验学校采访的两天里,记者置身这一以“文”化“人”的强大磁场,无不强烈感受到学校文化的在“场”、核心素养的在“场”、求索创新的在“场”——这是18岁的芷兰实验学校走向辉煌的不二法宝。

猜你喜欢

实验学校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二实验学校
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谁远谁近?
新乐市实验学校书画作品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