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下篇)

2016-06-29朱永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评价课程学校

朱永新

慕课还在方兴未艾之时,就受到了新的挑战。各种慕课的改进修订版也纷纷推出。如有所谓的私播课(SPOC),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的缩写。私播课对入读人数和入读条件都有限制,但它仍然是开放和免费的。从本质上说,SPOC与MOOC属于同一类,在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上并没有多大差异,只不过更加小众而已。2014年1月,美国杜克大学的凯茜·戴维森教授在Coursera上开设了名为“高等教育史与未来”的课程,该课程注册学生约两万人,它的授课与戴维森教授在杜克大学面对面教学的课堂同时、同步进行,并且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也有同步进行的分课堂。三个学校的教师共同教授这门课,学生共享阅读材料,互评作品,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正如戴维森教授所说,这不仅仅是一门MOOC,而且是一个运动,可以把它称之为“Meta-MOOC”(超级公播课)。

还有所谓的DLMOOC(Deep Learning MOOC,深度学习公播课)、MobiMOOC(Mobile MOOC,移动公播课,指通过移动设备学习MOOC,致力于MOOC与移动学习的有效整合)、 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这个MOOL相比实体实验室有两大优点,一是没有时间限制,一年中的每一天、每天的24小时都是开放的,学习者可以随时做实验;二是实验过程可重复、可回放,方便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DOCC(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分布式开放协作课),不局限于单一专家授课,专家背景多样化,分布在各大高校,强调在数字时代的协作学习,避免学生被动学习。PMOOC(Personalized MOOC,个性化公播课),学生自定学习步调,自我选择开始与结束的时间,系统可以自动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并给予每个学生恰当的学习建议。MOOR(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为学生从学习到研究的过渡提供渠道,使得教学重心由知识的复制传播转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等。

在中小学,在线学习也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育学院发布的报告《理解和改进全日制网上学校》显示,美国全国已有25万名中小学生在全日制网上学校上学。美国各州网上学校总共提供53.6万门课程(每门课程都为一学期),有180万名中小学生至少选修一门网上课程。网上课程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特别是满足了学生在家上学的需求。据统计,全美已有约240万名学生在家上学。

三、未来学校展望

从学校消亡论提出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人们从来没有放弃改造学校的梦想。这个梦想,在很大程度上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学校,改变我们的教育,改变我们的学习。

我认为,会有这样一些新的变化:第一,学校(school)将演变成为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传统的学校的概念将被新的学习中心的概念所取代,人们不必每天按时去学校,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各门课程。第二,教学(teaching)的概念将变为学习(learning)的概念,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活动将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成为教育的主旋律。第三,教师(teacher)将成为成长伙伴(parterner),传统的教师角色变为学生的成长伙伴的角色。第四,教室(classroom)将成为学习室(learning-room),传统的教室变成学生学习的场所。第五,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将变为定制化和个性化(customiz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传统学校统一的标准教学和评价模式,将变为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模式。

未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表,而且能随时调节学习内容,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里,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并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的学习,“是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的自发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学习建构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过程中,课程、学分、学历、学校等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展望未来的学校,我们相信到了那时:传统意义的学校可能不存在了,但是教育是永恒的,学习是永恒的。教师的称谓也许换了一个名字,但他们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其素质要求会更高。我无法预测这一天会在哪个时刻到来,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天正在逼近。从现在开始,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兴的学习方式之间会有相当长的一段共存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会大胆探索,从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人会跟上步伐,从而成为跟进者;有人会无动于衷,只能成为落伍者,最终被时代所抛弃。只有看清这个趋势的人,才能真正站立潮头,执未来教育之牛耳。

四、未来学校:中国应后来居上

2011年9月,时任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重新提出了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邓肯认为,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最终可能产生学校形态的改变。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完全会颠覆传统的教育结构与模式,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对未来学校进行全面设计。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专家要加强对于未来教育的研究,学校和教育互联网企业要主动探索未来学校的模式。

我认为,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变革。

第一,要努力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社区

本文上篇中已经说过,我们现在整个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的,它是以大规模、效率优先、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的,这些一直没有变化。而这个东西不变,“淘宝”式的教育是无法登场的。必须把以知识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我想未来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学生不用每天按时定点到学校了,完全可以在家里学习。

中国应该尽早建立在家学习的制度体系。为什么学生不能够在家里、在图书馆学习呢?为什么要把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习惯的人强制性地安排在同一个教室呢?未来的学校,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团队来学习,自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教师为他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个性化结构。目前我们给他们设计的这个知识结构太过庞大、艰深了,往往导致大部分学生陪着少部分的学生在学习。这种模式应该被打破,国家只需要提出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学分、学历、学校都将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什么、你分享了什么、你建构了什么、你创造了什么。

第二,建立教育的国家标准和国家教育资源库

首先,要建立教育的国家标准。因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学习内容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越是自由、越是定制、越是个性,就越是需要建设高效优质的学习中心,越是需要国家力量的整合。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文化的选编。教育首先要弘扬我们国家和民族所崇尚的价值观。对此,国家是有责任的,必须建立国家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务必要科学。现在最关键的是我们不能让少数人关起门来制定这个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更科学、更有个性,应该有最低限度的要求。事实上,目前教育存在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标准不够科学。

其次,整合教育资源。现在我们教育资源的提供方式是有问题的。应该组织国家的力量,举全国之力对全世界最好的资源进行整合。现在网易有公开课,许多大学也开设了自己的网络课程,但是没有国家整合的一个平台。应该由国家整合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一旦需要,只需在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上轻轻点击就可以得到,而且是免费的。同时,尽可能对全国民间教育机构甚至个人开发的各种最优质的资源进行整合,由国家和政府来收集、采购资源。事实上,现在一方面教育投入不足,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浪费:每个县、每个学校都去建造自己的教育平台或资源中心,都去开发课件,如此多的重复投入,太浪费了。这就需要国家组织专业团队,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资源整合起来,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把静态的课程变成动态的课程。

第三,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

什么算是好的教育?什么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怎样才算是真正有用的人?怎样检验和评价学习成果?这些都需要用评价去判定并推动改革。评价和考试是我们改革发展的风向标,现在我们的评价技术仍很落后,还没有一所大学真正具备判断人才水平的能力。我们现在的评价机制只是为了设置“门槛”,为了选拔或淘汰。这样一种考试评价机制一定要有变革。

未来的评价主要不是为了鉴别,而是为了改进。在学习的早期过程,可以用大数据的概念,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作为评价的依据,据此发现学生的知识点缺陷,及时帮他改进。同时,未来的考试评价会更加重视实际能力而淡化考试分数。未来的大学也可能会出现全新的模式,可以不必限制上大学的地点,只要学生能够通过严谨而且经过国际认证的评估,证明其对某一理论已经精通和理解,已经掌握了某种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和创新理念,无须持有相应的文凭和学历,就可以进入社会找到工作。如果这样的话,未来学校的竞争将不再是学校品牌的竞争,而是课程品牌的竞争。互联网已经提供了这种可能,如果一门课程可以有一百万人同时来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那么,学校的优劣最终一定集中体现在课程的优劣上。

总之,在这样一个互联网能够改变一切的时代,一个新的教育世界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我们看到了未来学校的曙光。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抱这种改变,积极推进教育的创新,就一定能够破解各种难题,创造教育的未来,赢得中国的未来。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 编 子 君)

猜你喜欢

评价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学校推介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