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考古与大众传媒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016-06-27刘思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众传播海昏侯考古

刘思蒙

【摘 要】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而大众传播是一个社会信息系统,二者在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对考古与大众传媒的联系进行了阐述,并且通过考古实例对二者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作了探讨。

【关键词】考古 大众传播 新媒体 海昏侯

一、考古与大众传媒合作的可能性

(一)媒体时代,考古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首先是考古学界对于自身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望,公众考古持续发展,面临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出版积压越来越严重的情况,考古不再是一门默默无闻的人文学科,不再局限于专业领域的人员,考古学科的发展也迫切需要考古与传媒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是媒体对于考古活动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一旦有重大的考古事件发生,媒体会迅速做出相关报道或现场直播。此次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的报道中,媒体就吸取了教训,微信订阅号“文博中国”的工作人员称他们对海昏侯墓主椁室的报道是“第一次进行没有预案、信息极为缺乏的现场报道,当时能做的事就是紧急搜罗海昏侯的相关信息。”但是媒体能做到及时补充相关背景信息,规范专业术语并且核实真实性和准确性,大众的目光也集中在“海昏侯墓差点被盗”“出现金器”和“墓主身份确认”等信息上,虽然新闻报道依然铺天盖地,但是却没有重蹈“曹操墓事件”的覆辙。

再次是大众对于考古一贯的好奇心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此方面感兴趣的人们开始自主关注考古知识和考古信息,例如之前的“曹操墓事件”和近期的海昏侯墓发掘,其公众关注度不再局限于考古界和文化圈,如果说“曹操墓事件”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娱乐,那么海昏侯墓的发掘则是一场考古知识的全民普及。

(二)新的大众传播形式为考古的宣传普及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考古发掘活动中,高科技的使用为资料的收集提供了很多便利,留下尽可能多的影像资料便于研究,也便于今后公众考古活动中图像资料的使用。目前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实验室考古中,考古工作人员在对整箱提取的文物做每一层清理时,都会留下丰富的资料,包括影像拍摄、文字记录等。

微信订阅号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也是用来传播考古信息和获取考古资讯的有力工具。近来,一些文博单位、高校以及热衷公众考古的个人纷纷开通微信订阅号,不定期地发布一些文字、图片、视频兼有的考古类资讯。这些订阅号会根据自身的需求采用不同纸质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其他订阅号的文章,不仅局限于《中国文物报》这种行业媒体,还有来自于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全国性媒体的报道,更有来自《江南都市报》《南昌日报》等地方媒体的声音。

考古成果也急需以各种形式传播给大众,其利用与保护已经不仅是考古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想要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需借助媒体的力量引导大众参与进来,努力将考古成果转化成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做到考古成果的全社会共享。如前不久央视新闻利用2011年起到2016年初海昏侯墓考古现场采集的考古工作者们准备工具、探测地层以及勘探周边、主墓发掘等的影像资料,制作成了一部2分钟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过程回顾视频,让大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了解整个海昏侯墓发掘的前前后后,同时也展现出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考古与大众传媒合作的必要性

(一)“考古学家有两大使命:一是发现历史,一是将发现的历史告知于众。”考古发掘和保护的是社会公共资源,因此大众对此有知情权。考古工作者专注于发掘、整理和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大众的沟通,及时把考古信息传递给大众,不要让考古成果成为人们眼中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考古学的终极目标,必定是将它的发现不仅传递给学生与同事,而首要的是传递给公众,那些最终为考古学工作签字付支票、为考古学家发薪水的人。”考古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历史学的意义,考古学的每一个成果,都是源自于大众的,并且这种良性互动会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反馈给大众,考古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推动大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作为连接考古与大众的桥梁,传播媒介是消除两者在认知上的差异的重要工具。考古一贯在大众的眼中是挖宝、探险的代名词,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的过程中,许多网友在微博上纷纷发出“挖别人的坟,美其名曰考古”“悲哀啊,死了几千年还要被人挖坟掘墓”等等这样的评论。这跟最近与盗墓题材有关的电视剧、电影如《寻龙诀》《盗墓笔记》等的广泛流传有关。媒体营造出的关于考古的“拟态环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众对考古工作的关注和好奇,但是其中跟专业考古工作相去甚远的情节片段则会误导大众对考古的认识。

微信订阅号“中国之声”曾发表题为《文物考古和“摸金校尉”有什么区别?》的文章,以南昌海昏侯墓发掘为切入点向大众娓娓道来二者的区别,从而凸显出考古工作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央广网也曾发出题为《请还考古发掘应有的尊重》的一篇评论,认为考古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公益性,应对其有起码的公允和尊重。这些声音虽然不占多数,但是说明大众传媒已经能够认识到自身是消除这种认知差异的主要突破口。从考古界本身出发,考古人也应该主动与媒体进行有效沟通,将专业的考古信息通俗化,打破媒体营造的关于考古的这种“拟态环境”,还原公众一个真实的考古学。

(三)通过媒体加强与大众的联系能够为考古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首先,大众能够为考古工作提供更宽广的视野,在野外的考古工作中,当地居民熟悉周围的环境,可以为他们提供线索和帮助;其次,当代中国的考古发掘中,抢救性发掘占了很大的比重,媒体需要向政府、建设单位、地产开发商等普及文物保护相关的知识,提醒他们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尽量不要给文物保护工作施加压力;最后,我国的古墓很多都遭到了盗墓者的洗劫,正确的宣传和引导能让大众在发现盗墓现象时,不漠视、不逃避,自觉监督并且及时报警,减轻文物的流失现象。如最近的南昌海昏侯墓就是因为村民发现有人盗墓,及时报了警,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马上赶到现场,才由此开启发掘工作。这样看来,和谐的行业环境能够带来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文物的发掘和保护都应建立在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上。■

参考文献:

[1]保罗·巴恩.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89.

[2]崔俊俊.新媒体与公众考古传播[J].公共考古,2015,(04): 54-5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

[4]郭云菁.公众考古传播研究[M].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7.

[5]李雪慧.谈文物考古与传媒联姻[J].传媒,2003,(02).

[6]吕春华.考古与媒体、公众关系思考[N].中国文物报,2013-11-8(7).

[7]王龙霄,贾昌明:微信—考古资讯传播的新渠道[N].中国文物报,2015-12-29(5)

[8]杨秀侃.媒体时代的公众考古—浅论媒体时代对考古的影响[N].中国文物报,2009-3-20(7).

[9]张士坤,王志华.略论大众传媒与考古共享的互动关系东南传播,2009,(5).

[10]张颐武.媒体与考古:奇迹或炒作[J].传媒,2003,(2).

猜你喜欢

大众传播海昏侯考古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
发现海昏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