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博物院藏清代玉器鉴赏

2016-06-27冯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6期
关键词:玉佩玉器葫芦

冯宁

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鼎盛时期,继承发扬了数千年来传统的琢玉技术和风尚,集历代之大成,创造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清代玉器玉质之美、琢工之精、设计之妙、造型之奇、用途之广等均是前所未有的。清代玉器的用料十分广泛,除了使用传统的和田玉、岫岩玉、玛瑙外,还大量使用了翡翠、绿松石、青金石、宝石等料。清代玉器的器形主要有礼仪玉、装饰玉、实用玉、陈设玉、文房玉器、肖生玉和翡翠玉等。清代玉器在工艺制作中,将传统的阴刻、阳线、浮雕、镂刻等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做工严谨、一丝不苟使得清代玉器不再有铊锯痕或凹凸不平的现象,同时还吸收了各种传统和外来的琢玉、抛光技术,融会贯通,综合应用,使许多作品都细腻光滑,圆润逼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清代玉器的纹饰图案多以吉祥图案出现,不仅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神仙故事,还有吉祥文字,如金玉满堂、四季平安、幸福富贵、万象升平等,都赋予其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以借喻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或者高雅的情趣意境。本文就河北博物院藏的部分清代玉器,对其特点和特征做了分析和研究,供大家鉴赏。

1.清 锁形玉佩

长8.3厘米,宽6.5厘米,厚0.7厘米。玉色白,温润无瑕。造型为锁形,采用减地及阴刻工艺碾制而成。正面四角以蝙蝠为边饰,中间花形开光内为和合二仙纹;背面在长方形开光内篆书“金玉满堂”四字,琢磨精细,寓意吉祥。此器锁栓便于系挂,应为佩带在胸前的饰品(见图1-1、图1-2)。

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和美团圆”之神,传说原形为唐代诗僧寒山与拾得。当时二人相交甚厚,和睦同心。后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有“和合二仙”或“和合二圣”之称。同时由于汉语盒与和、荷与合谐音,故民间所绘和合二仙多为一位手中持荷、一位手中捧盒的两位和尚。该造型取和美吉利之意,并象征夫妻恩爱美满。

2.清 子辰玉佩

长6.5厘米,宽4.2厘米,厚0.8厘米。玉色白,温润无瑕。器为扁平状,双面雕琢而成。龙为倒S形,仰头曲身卷尾,毛发飞翼向后卷扬,器身饰疏朗的阴线纹表示龙鳞,脊背上伏卧一只圆雕小老鼠,悠然自得。整件器物琢磨精细,别有情趣(见图2)。由于在天干地支中,子为鼠,辰为龙,将龙与鼠琢为一体,以此隐喻“望子成(辰)龙”,是清代玉器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3.清 “年年有余”玉佩

长7.4厘米,宽4.9厘米,厚1.3厘米。玉色白,温润有絮斑。通器由相互缠绕的两条鲶鱼组成,并采用镂空阴刻等手法琢制而成。双鱼圆头圆脑,圆眼卷须,其中一只口衔灵芝,活灵活现。鲶鱼的圆润与灵芝的纤细精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鲶鱼背部有一穿孔,供系挂。此器琢磨精细,抛光极好(见图3)。其中“鱼”与“余”,“年”与“鲶”谐音,表达了人们期盼“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4.清 龙凤纹韘形玉佩

长7.2厘米,宽4.9厘米,厚0.8厘米。玉色青白,微泛黄,玉质莹润。器体扁平,主体为椭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上端尖,下端略圆,周围稍凸起,一面略下凹。两面纹饰相同,以阴线刻饰卷云纹。两侧附饰透雕,并以阴线装饰。一侧为凤鸟纹,凤鸟挺胸,高冠上卷,华尾下垂。另一侧为变形龙纹,呈爬行状。一龙一凤,饱含了“龙凤呈祥”之意(见图4)。

汉以后,韘形佩较为少见,明清时期由于仿古之风盛行,故又出现了一些仿制品。虽说造型均仿汉代韘形佩之式样,工艺精巧,显示出较高的琢玉水平。但大多器体较厚,图纹装饰也过分繁琐,远不如汉代那样简洁明快;造型线条比较柔和,缺乏汉代那种奔放流动的气势和力度。

5.清 獾纹玉佩

长7厘米,宽5.3厘米,厚1.7厘米。玉色青白,莹润无瑕。整体以异形树叶为底托,背面以阴线表示叶脉,正面浮雕一只獾卧扑蜻蜓,似在玩耍。叶柄处有孔隙供系挂(见图5-1、图5-2)。“獾”与“欢”谐音,人们通常用獾与喜鹊或两只獾组成“欢喜图”。这里也应是取其欢喜之义。

6.清 透雕葫芦玉佩

长5.1厘米,宽3.8厘米,厚1.2厘米。玉色白,润洁光亮。此玉佩采用透雕技法雕琢而成,三只葫芦圆润可爱且藤蔓相连,器形秀巧,雕刻细腻(见图6)。

葫芦谐音“福禄”,故古人视葫芦为“福禄寿”齐全、求吉护身、避邪祛凶的吉祥物。其造型经常被运用到玉雕艺术创作中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主要取其福禄绵长、子孙万代之意。另外,在我国远古文化中,长期以来存在着葫芦崇拜。有人认为“葫芦生人”,即人类起源于葫芦,也有人认为葫芦是子孙繁衍的象征,因此,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葫芦情有独钟。

7.清 “吉庆有余”玉佩

长6厘米,宽5厘米,厚1厘米。玉色青白,润泽。此佩以镂空手法琢制,上部为磬,下部为相对的两条鱼,变形云纹将磬和鱼连接在一起(见图7)。减地法刻鱼眼,鱼鳃、嘴用阴线表现,鱼尾先向下再上扬,增加了鱼的动感和装饰性,鱼鳞用细密规则的菱形阴线表示。两面纹饰相同。该玉佩利用“磬”和“鱼”的谐音,寓意“吉庆有余”。

8.清 “马上封侯”玉带钩

长10.8厘米,宽2.5厘米,高2.5厘米。玉色青白,质地润泽。此件带钩风格写实,雕工细腻传神。钩首为马头,大眼,鼻部凸起,方嘴,腮部饱满,毛发自头顶向脖子两侧分开并分成绺,以阴刻线琢刻的发绺极其细致。钩身长而微曲,钩面上浮雕两只摘桃的猴子。神态逼真,颇有情趣。钩身下有椭圆形钩钮。其造型寓意“马上封侯”(见图8)。

“侯”为古代爵位名称,《礼记·王制》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马上封侯”就是表达古人立刻就要受封爵位,实现高官厚禄的愿望。这种纹饰通常由马、蜂和猴组成,运用“蜂”与“封”“猴”与“侯”同音和隐喻等手法,以示寓意。

9.清 玉带扣

长10.2厘米,宽4.5厘米,高2.7厘米。新疆和田白玉,玉质温润,细润光亮。此带扣由两件近似方形的板块套合而成。一块端头为钩,钩头为龙首,鼻宽口方。一块端头有孔为环,使用时二者扣合。带扣正面镂空高浮雕蟠螭,蟠螭口含灵芝,身体弯曲,头向龙首,形成一幅苍龙教子的温馨场面(见图9)。带扣下面有椭圆形钮,光滑圆润。

带扣是由两件或三件方形板块套合而成,如今日皮带之钩头。一块端头为钩,一块端头为环。器物表面常浮雕有龙、凤、螭、双狮、花鸟鱼虫等图案。背面的椭圆形钮或长方形孔洞用于系腰间绦带,它是封建社会高官贵族常用的腰带的带头。这种造型的带扣,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

10.清 玉卧童

长6厘米,宽3.5厘米,厚1.7厘米。玉色白,有少许黄色绺纹。和田白玉籽料,玉质温润细腻。此器造型为童子侧卧状。圆雕,童子头颅圆硕,梳丫髻,小眼,宽鼻,嘴角上翘。五官雕琢真实细腻,一脸欢快顽皮之相。系肚兜,双手持过肩覆背瑞草。手、脚戴镯,体态丰腴,表现了孩童天真可爱之态(见图10)。

玉童子造型在宋、辽金时期的玉器中开始出现。宋代玉雕童子形象极为生动可爱、小巧秀美,反映了这一时期玉雕人像更加完美和生活化。明清时期的玉童子大多玉质优良、工艺精美,神态活泼可爱,五官丰满,满脸欢笑,体现了明清民间工艺品追求幸福、健康的审美情趣。

11.清 玉刘海戏金蟾

长3.2厘米,宽2.2厘米,高7.3厘米。玉色青白,有少量黄色玉皮。刘海为站立,圆雕,头部披发自中间分开,一副笑眯眯的表情。鼻子、嘴较大,嘴唇上下分明,向外稍稍凸起,整个脸盘显得大而圆。上身着宽袖圆领袍服,腰间系带,下身着宽肥裤,露足。双手持过肩的藤枝,背后背一葫芦。右臂上爬着一只三足蟾蜍。人物怡然自得、笑意盈盈,神态自然逼真(见图11)。

民间传说,刘海姓刘,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广陵人。侍燕王刘守光为丞相,后弃官从道,为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蟾在古代神话中是吉祥之物,旧时传说金蟾有三足为灵物,得之可致富。传说刘海用计谋降伏了一只修行多年的金蟾,赐道成仙。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的造型图纹,象征着财源茂盛、汲取不断。

12.清 玉寿星

长4.6厘米,宽2.7厘米,高7.6厘米。玉色白,带黄褐色玉皮。造型为站立的寿星老人,头略长,额宽阔,面带微笑,长髯飘拂。其右手持杖,左手在胸前捧寿桃。身后站立一鹿(寓意禄)。鹿头前伸,依老者长袖,鹿身饰有 “米”字形花纹。另外寿星左肩上还落一只蝙蝠(寓意福)(见图12)。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借用寿星、桃子、蝙蝠、鹿等,表现出了福禄长寿的吉祥寓意。

(作者单位:河北博物院 )

猜你喜欢

玉佩玉器葫芦
董邦震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陈述古墨钟破奇案
葫芦瓜
冰盒电池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宝葫芦
绕骨生花
画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