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影响*
——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6-25袁勇睢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因素大学生

袁勇睢



论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影响*
——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袁勇睢

摘要:社会负面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这由社会负面现象本身特性、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发展、大学生自身特点三个方面形成。据此,应结合相关因素,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现代化教学工具体系、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有效消解社会负面现象的消极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关键词:社会负面现象;大学生;影响因素;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

*项目名称: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和工作创新项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双重工作机制探讨”(2014YK003);2013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公民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2013A170);2015年度广东省学校德育创新项目“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创新”(2015DYZD006)

袁勇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部讲师(广东广州511483)。

所谓社会负面现象,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发生的,违背社会基本道德和法律的,具有破坏性的,对人和其他事物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性活动。社会负面现象不仅仅会影响该现象性活动中的当事者,也会对其他个体和群体产生影响,作为社会群体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对于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养成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至关重要。这些社会负面现象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会产生相关影响?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影响并采取相应举措?本文主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产生的影响

为了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笔者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整理调查数据,发现社会负面现象的确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大学生对社会负面现象具有较为全面、理性的认知和思考,社会负面现象对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积极影响占主流,消极影响处于支流。

(一)社会负面现象的存在,促使大学生在重视学校学习的同时,积极关注社会热点,但部分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对社会负面现象的关注频率高达92%。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公众娱乐、社会安全和就业。65%以上的大学生关注社会负面现象的原因是为了了解时事和社会发展动态,这表明他们的关注主要是出于对社会发展和自身利益的考量。大学生对社会负面现象并非是简单地浏览式关注,而是积极地进行相关思考,从中寻求某种成长启示。“对于社会负面现象,您是否会深入思考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一问题17%的大学生会经常思考自己所了解到的多种社会负面现象,73%的大学生会把思考主要集中于某些非常典型或严重的社会负面现象,10%的大学生把社会负面现象当作一般新闻随便浏览并不作深入思考。具体如图1所示。

(二)通过积极思考社会负面现象的缘由及后果,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信念更加坚定,确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的理念基础更加坚实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负面现象持消极悲观的态度。社会负面现象通常带来伤害甚至毁灭,具有一定的悲剧性质。当他们从社会负面现象中感受到这种悲剧性后,会意识到真、善、美的宝贵,体会到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主动地在自己的人生中保护并践行这些理念。比如,在被问到“您认为社会负面现象对自己的“三观”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会激发自己更加追求真、善、美,坚定健康的“三观”信念,但也有部分深受消极影响。具体如图2所示。

(三)社会负面现象促使大学生意识到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培养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社会负面现象中所表现出破坏性和悲剧性,往往会给人造成强烈的身心刺激,引发不良反应。这种刺激促使大学生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负面现象的发生。认识到社会负面现象与当事者的主观因素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紧密相关后,大部分大学生会更加重视培养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比如,在对“社会负面现象会促进您更加注意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吗”的回答中,多数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只有少数给予了否定回答,这一问题还有部分大学生持中间态度。具体如图3所示。

在对“社会负面现象会更加增强您的法律信念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给予肯定回答的大学生占67%,给予否定回答的大学生占4%,倾向性不明显的大学生占29%。具体如图4所示。

总体而言,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占主流。它促使他们生关注并深入思考社会负面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言行举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逐渐完善自我。当然,社会负面现象的

消极影响也不能被忽视。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还不能理性看待社会负面现象,还没有意识到需要从社会负面现象中汲取相关教训并把其和自身素养提升结合起来,从而促进自我成长,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因社会负面现象而对世界、社会、人生悲观失望,受到极大的不良影响。

二、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产生相关影响的因素

(一)社会负面现象本身的特性

1.独特性。民众包括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通常按照一般的社会道德和法律规则进行。偶尔发生的反常现象,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负面现象往往构成了对社会通行既定规则的挑战和破坏,所造成的社会后果也极为严重,具有一定的极端性。这会促使人们对社会负面现象及既定规则展开深入思考。

2.关联性。社会负面现象之所以被称之为“现象”,是由于其并非某种单一个案,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这种并非个例的负面现象可能会影响其他人的生活状况。人们即使出于自身利益,也会对此格外关注。

(二)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的普及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日益便捷,尤其是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各种信息包括社会负面信息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之一,是新媒体的率先掌握者,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成为他们了解社会负面现象的主要渠道。比如,在“您通常通过哪些途径关注社会负面现象”的调查中,大学生以选择互联网和新媒体为主。具体如图5所示。

而在“您对社会负面现象的看法主要受谁的影响”的调查中,选择“网络媒体”的大学生比例最高,高达65%以上,选择“教师、名人专家”“亲朋好友”的大学生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见,网络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度之大。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已经成了解社会负面现象和接受相关影响的主要渠道。

(三)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稳定性和可变性并存。与中小学阶段相比,大学生相对更加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认知结构趋于稳定。但大学阶段是一个过程,大学生活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影响其思想变化的因素增多,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样也会很大。

2.关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其直接面临着毕业之后参加社会建设的问题,更加重视把个人成长成才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因此,大学生在加强学习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社会发展状况尤其是人才需求变化。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会促使大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相关素质培养。社会负面现象既可能促使大学生主动培养优良素质,也可能激发个别人的投机心理或消极从众行为。

3.遵守规则和相对激进并存。大学生正处在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活跃、情感最丰富、接受信息最快的时期,其社会责任感也十分强烈。社会上发生的大小事件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之后,都会引发强烈反响,尤其是社会上所存在的不公平、不公正的丑陋现象,更易于激发他们的愤慨。虽然总体上来说,大多数大学生都能相对理智地看待这些问题并主张依法解决,但在某些特殊影响下,也可能不满足于渐进方式,从而寻求自认为快速、彻底的激进式解决之道。

总之,社会负面现象会对大学生产生何种影响,会因人而异,和众多因素相关,但总体上来说,社会负面现象本身的特性、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的普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三个方面是发挥作用较大的主要因素。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消解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负面现象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具有两重性,因此,关键是如何运用负面现象进行教育。[1]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笔者主要围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这一核心来探讨相关问题。

(一)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干课程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建设。在笔者的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消解社会负面现象的消极影响、引导其理性看待社会负面现象具有较大作用。而且,在现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更加认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引导作用的大学生比例更多。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任务还很紧迫。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不仅可以巩固其现有地位,还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其课程效用。

2.建设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空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在本次调查中,6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以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社会负面现象。虽然理论拓展课程也很重要,但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乏实践环节的情况来看,建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显得尤为必要,也更有利于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3.梳理课程内容,整合教材结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教学内容方面,教育者应正视社会负面现象在教育中的意义。从教者应根据学校特色、专业类别、学生特点等因素设计具备适应性的教学体系,开展开放的、动态的、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二)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体系

1.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促进现实教学和网络教学互动结合。高校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现实交流不便,因此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平台,有利于拓宽师生交流渠道,延伸师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缩短师生思想交流的距离。

2.运用新兴媒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时效性。传统的信仰教育方式当更多地体现对包括“微博文化”在内的“网络文化”的重视。[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新兴的现代工具,既可快速了解最新信息,也可及时和学生进行有效思想交流。

(三)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需要,完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1.继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其优势发挥。比如,讲授法作为一种经典的传统教学方法,仍有巨大的价值,尤其是在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明确专业知识点及梳理逻辑关系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目前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被忽视的风险。因此,在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价值,它们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2.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多元综合。对当前的大学生来说,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远远不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分别运用专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协作——反思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总之,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其积极影响占据着主流地位,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需要结合相关影响因素,有针对性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从而巩固大学生所受到的积极影响,消解其消极影响,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徐交林.负面现象的意义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1992(1):16.

[2]张劲楠.论微博与大学生信仰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58.

责任编辑:郭一鹤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2-0029-04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民道德素质提升
浅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意义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德育教育要做到敢于实践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