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实现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2016-06-24王铁勇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6期
关键词:探究教学具体措施小学科学

王铁勇

[摘 要]如何实现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究,下面从引路激趣、倡导质疑、鼓励实践、实时激励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教学 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81

传统教学的主要特征为“教师讲(teacher teaches subject matter)”,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反而仅需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了自主探究的能力。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倡导“学生学”,其以“自主学习、切身体验、重视过程”为教学原则,贯彻实施全过程教学。从近年来各小学的教学现状来看,成效并不显著,因仍有部分教师沿用了陈旧的教学方法,学生厌学情绪持续攀升,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深入对如何实现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进行分析和探讨势在必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路激趣,增强学生求知欲

新课标要求对于科学的学习应以探究为首要任务,绝大多数教师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为关键之所在,其也早已成为科学教育界的共识。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科学课教学来说,高昂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调动,其对启发学生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简而言之,只有学习兴趣强烈,求知欲才会相应增强,带动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以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中“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运动”为例,我:“那为什么天上的雨总是下不完呢?”全班学生先是陷入沉思,后展开讨论,学生大胆设想,各抒己见,总结答案,推翻答案,继续寻找答案,我感觉十分欣慰。有学生说:“下雨属于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其与动植物的生长异曲同工,人类也习以为常了。”还有学生认为:“下雨本质上是水形态上的变化,其是由云产生的。”此时,我因势利导,引出了新课程的教学,指导小学生了解与掌握“水在自然界中不同的三种形态(液态、固态、气态)”,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蒸发”、“凝结”、“凝固”、“熔化”等多种物理变化过程;通过点拨,绝大多数学生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于是将话题转到问题的探讨中,要求学生结合刚学知识,领悟出“雨之所以总是下不完”是因为“水在自然界主要呈现三种状态,且三种状态间可相互转化,这就产生了循环运动。”

在此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先主动思考,尝试独立完成解题,后共同讨论,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牢记知识重点。

二、倡导质疑,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尚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鼓励其敢于提出质疑有助于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而设计出更具适用性的教学环节。曾有教育学家提出:“问题带动思维,可有效强化学习思维,且赋予思维创造性。”秉持“问号”态度对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加之探究发端于问题,不难看出,问题教学是科学课走向探究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教师应从多个角度,选择多种方法来引导和鼓励小学生提出相应问题。

以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传热比赛》为课例,我在课前认真梳理了本课知识脉络,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热传导”的关键点,并利用这一知识点来解释生活实际问题,我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对“传热”已有自己的判断,尝试以小实验的教学方式深化理解。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传热”的看法,有学生举手答道:“热从物体到另一物体的过程。”还有学生认为:“热从物体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的过程。”我要求学生试想不同物体的传热速度是否相同呢?由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小实验,找出相对应的答案;其次,我进行演示实验,取出预先准备好的小木棒、小塑料棒、小金属棒,且三者形状、大小均一致,还准备了时钟、开水、烧杯、小豆豆、凡士林等,我先将小豆豆与凡士林等量粘在三种材料的棒上,且保持相等的距离,后倒满水,将粘好的小木棒、塑料棒及金属棒放入水中,且开水不能超过豆豆,开始计时。我完成实验过程中,要求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其主动尝试,组内进行分工,选出实验数据记录人员,确保各项数据得到及时的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金属质地的物体传热速度最快。且不同物质的传热速度各不相同”;最后,我进行补充,对各组实验过程进行点评,便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查漏补缺,提升学习效率,并让学生提出自主探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讲解,以快速完成教学目标。

三、鼓励实践,强化学生探究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社会因素始终是影响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条件。由于绝大多数小学生都过着每天往返于家庭与学校的生活,所接触到的外界事物有限,而短暂时间里其亲眼目睹的信息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意义非凡,其远超过学生在家庭或学校中的所见所闻,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资料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小学科学教材涉及一系列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譬如动物、植物、生活科学等),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造一个“社会小舞台”,让学生犹如置身于实际生活中,与大千社会零距离接触,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收集相关材料,并于科学探究课堂中共同讨论,加速整理,并使其内化为一种学习方法。通过知识量的不断积累,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的同时,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时,先以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所著《昆虫记》中的相关内容开头,并带领全班学生到田野中寻找蚂蚁窝,并观察蚂蚁喜欢吃的食物及其搬运食物的方式,要求学生详细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再带回几只可供观察;接着,我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并选出学生描出简图,并准确地标注蚂蚁各部位的名称。有学生在黑板上快速地画出了蚂蚁结构图,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问题。我让学生将蚂蚁带回家接着观察,实现了由课堂内向课堂外的延伸,促使小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实时激励,巩固探究结果

教师殷切的期望是督促小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其可让学生深刻感受解题后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小学生正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其强烈渴望得到教师或家长的认同,以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且进入良性循环当中。科学课离不开实验教学,其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提供一系列实验材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验中找出正确答案。

以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点亮小灯泡》为例,我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每组学生派发了一个灯泡、电池及若干电线,让学生尝试将灯泡点亮,且不限方法。全班学生立即动手,整个课堂陷入一片沸腾中;然后,我由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电路,并让其他学生找出蕴藏的特点,并尝试用简单的图画出电路;最后,我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将电路一一连接起来,让全班学生均能将灯泡点亮,反复尝试后,迅速判断出哪些电路无法让灯泡发光。我鼓励小学生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设想,并让学生结合“家庭用电情况”,提出节约用电的具体建议,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全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此过程中,教师须提醒学生安全操作,切勿使用家中或教室中的插座进行试验,避免短路或断路的现象发生。

总之,科学课的学习是一个探究过程,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应秉持开放性的态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流程,形成一个动态化的科学课堂。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抓住学生的群体特征,适时加入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环节,增进师生感情的同时,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展开教学,以获得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从而大幅度提升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特约编辑 左 芸)

猜你喜欢

探究教学具体措施小学科学
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的具体措施分析
例谈高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谈高中历史课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麻江县渠道防渗改造的具体措施
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