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定位、质量创新、服务大局
——访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

2016-06-23

上海质量 2016年3期
关键词:标准化改革质量

◆ 本刊记者 叔 平/文



精准定位、质量创新、服务大局
——访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

◆本刊记者叔平/文

值此全国两会刚刚闭幕之际,非常感谢您接受《上海质量》杂志的采访。请您就如下话题谈谈想法。

一、2015年,是我国发展克服多重困难和挑战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结构性改革处在关键时期。当前上海质量工作的主攻方向在哪里?

答: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战,要下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盘棋。要深刻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对质量工作的重大部署,在这盘棋的大格局中找准定位。

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从国情和市情出发,勇于看到工作中的短板,深刻认识到短板形成的原因,紧紧围绕补短板,确定质量工作跟进和突破策略,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质量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为培育新动能和改造传统动能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经济的“双引擎”助力。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

我们要把质量工作摆在上海乃至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紧贴国家战略,多线条思考,多阵地突破。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高地建设,不断推进质量理论创新、质量制度创新、质量科技创新、质量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质量工作始终。

我们要形成促进质量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质量引领型发展。我们要面向世界经济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质量工作机制改革、质量行政体制改革、质量技术基础建设,让机构、人才、装备、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质量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围绕使企业成为质量创新主体、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要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要求,继续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和检验检测机构整合,要以转变职能为目标,推进政府质量管理体制改革。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质量工作的主攻方向是“四个聚焦”。一是聚焦城市创新技术供给能力提升,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二是聚焦社会资源参与质量创新,全面优化质量创新供给侧结构;三是聚焦供给侧标准化改革,培育上海标准化中介服务新兴产业;四是聚焦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牢牢守住城市安全运行底线。

二、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有59次提到“创新”,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重要的在于制度创新。去年质监系统在上海自贸实验区推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今年,上海质量工作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将如何进一步?

答:在上海自贸区,今年我们将推出新一轮改革创新举措。

一是在自贸试验区内试点推行计量校准实验室的备案制度,不再开展校准实验室审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动具备能力的校准实验室经备案后可在全市范围内对外开展计量校准业务。二是简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批环节,在自贸区内试点许可证发证检验改革,改变单一的抽样发证检验方式,多渠道采信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结果,避免重复检验,减轻企业负担,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三是创新许可证分类监管制度,探索建立以质量信用、年报公示为核心的企业分类监管制度。四是创新行政权力标准化管理模式,围绕权责清单化、信息公开化、考核绩效化、程序规范化等目标,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在自贸区开展行政权力标准化管理研究和试点,进一步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五是试点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在维护国家单位制统一的前提下,研究试点取消制造、销售和进口非法定计量单位计量器具的审批,对用于销售的进口商品铭牌或外包装在给出了相应量的法定计量单位等效值时,允许出现非法定计量单位,以便利进出口贸易。

左三为黄小路局长

三、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质监系统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和保障。今后,上海质监系统将如何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答: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们主要从计量基础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产品研发测试、市场品牌培育等创新创业全链条需求来布局质量技术基础(NQI)建设,以切实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全方位的质量技术支撑。

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国家质检总局支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原有的近50家国家质检中心的基础上,布局建设新一批国家质检中心;我们也将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在上海建设国家级质量发展研究院;我们还将构建核电仪表、商用飞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智能电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现代农业计量测试服务中心等。此外,我们还将推进线上线下技术创新网建设,大力推动政、产、学、研、检、用联动合作等。同时,我们在智能制造前沿领域、在国家信息安全防护领域、在军民融合发展领域、在重大工程领域,以及新兴产业量传溯源技术领域、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领域、产业标准化服务体系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检测认证领域、计量科研成果转化领域以及国际化合作等领域,都有布局。

四、去年底,您亲自挂帅,兵分三路,历时三个月,深入50多家不同类型企业进行调研,发现了不少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痛点”“堵点”和“盲点”。请您结合这次深入调研的感受,谈谈质监工作将如何聚焦质量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适应当前的形势?

答:企业生存发展的“痛点”“堵点”和“盲点”,也是我们工作的改革点、创新点。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把企业的声音作为改革创新第一信号,以企业的需求作为改革创新第一动力,以优化政府服务作为改革创新第一追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通过这次深入调研,我们进一步强调,要挖掘改革内生动力,强化部门协同协作,摒弃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改变一切束缚创新创业创造手脚的政府管理方式,提出了“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的11个方面的改革意见,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切实解决企业的“心头之烦”“心头之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新局面。

这11个方面的改革意见,包括了优化质量发展环境的6个方面:扩大行政效能建设成果、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许可证制度改革、加快检验检测认证制度改革、推进智能化监管平台、建设和完善社会质量共治机制;还包括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的5个方面:发挥质量激励制度的促进作用、强化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引领作用、提升以计量为基础的驱动发展能力、构建“技术创新网络”合作新模式及打造优质便捷高效公共服务平台。这11个方面的改革意见,已经逐步开始落实。前面提到的2016年在上海自贸区推出的五项改革举措,就是其中一部分。

五、有统计数据表明,全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足5%,上海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足10%,而美国硅谷则高于50%。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上海如何当好“标准引领、法治先行、打造中国质量新标杆”的全国排头兵?

答:近年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标准化作用,聚焦供给侧标准化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传统动能,助力中国经济“双引擎”的形成。

让标准化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重大作用,我们有一些思考,也有一些举措。包括: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大国际标准化上海协作平台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并推动建立国家泛美标准研究中心、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在产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完善方面,着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成套电站设备、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大型船舶制造等战略产业的技术标准研制;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形成产业或产业链的高新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实施;推进总部经济、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物流等领域标准化研究与应用,推动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化活动并争取标准制修订的主导权等。此外,我们还将鼓励高端检验检测设备研发,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与制造的深度融合,重点开展海洋工程、工业控制用设备、3D打印和3D扫描等先进制造装备的安全和性能检测能力建设。

六、从以需求侧管理为主转向需求侧管理、供给侧管理双向发力,要更多地强调有效的市场和理性有为的政府,以及“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公益团体等)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分工、合作、互动。请您谈谈,上海质监部门如何思考这一质量监管新模式?

答:质量工作是项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又涵盖了产品、工程、服务、人居等诸多领域,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幸福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做好质量工作首先要树立“大质量”的理念,需要社会的共治。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整体作用,不断优化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努力实现政府管理与市场社会自我调节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标准化改革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标准化简述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改革之路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质量投诉超六成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