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6-06-20尹洁李锋

大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知识创新协同创新

尹洁+李锋

[摘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载体。明晰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概念,深入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特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21-02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目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与有效载体。[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培养一批素质优良且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概念

目前,国内学者从组织形式、创新过程等不同视角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定义。陈洪根[2]认为,大学生创新团队是指以课题研究组、创新实验小队、项目组等形式存在的大学生科研型群体组织,具有自组织性、自发性、自主性等特点;郭孝锋[3]则强调协作过程及成果,他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大学生为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特定或非特定学习与科研目标,以团队形式实现相互协作、共同进步,最终产生有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首先应是一个学术团队,以一个学术领导人为核心,同时还有一群拥有共同学术目标、交流通畅频繁、能够相互协作的大学生。[4]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指由技能互补的大学生及研究生组成,有共同学习或科研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开展创造性、创新性研究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团队目标是通过团队合作,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这样一方面能够产生一定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能为将来其独立从事创造性、创新性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特征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协作开展创造性研究活动。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属于一种典型的系统,团队成员在系统内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系统的结构。该系统具有开放性、内聚性、竞争性、多维性、成长性及交互性,团队成员间的协同创新程度直接决定了本团队科研创新绩效。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具备以下特征。

(一)目标明确

对于任何一个团队而言,明确的目标是团队组建的基础条件。明确而又具备指导性、可实现性的目标,是凝聚团队成员、协调团队活动、提高团队效率、保证任务完成效果的指路明灯。[5]

(二)团队成员多元性

作为一个开放性组织团体,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的学科专业,拥有差异化的知识结构,每个成员在团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团队成员多元性还体现在各个成员的优势与劣势、特长与缺点各有不同,性格各异,进入团队的初衷与愿景差异显著。

(三)团队交互性

一方面,团队交互性体现在人员的自由流动上。由于科研任务具备阶段性,受不同学生学籍年限所限,团队成员的组成在团队生命周期内会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团体交互性体现在团队内部的交流开放性上。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系统内定期有组织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共享学习资源,有利于团队成员间开放的姿态与心态的形成,能促进团队成员进行多维度、交叉性的交流和探讨。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团队成员知识结构

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是科技创新团队创新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由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对解决复杂、交叉问题至关重要。同时,要想获得创新性、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必须具备学术创新相关的基础知识,成员个体自身的知识结构会对团队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6]

(二)团队学术氛围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创新思想的来源。良好的学术氛围包括学术自由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学术自由是学术创新的基本原则,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能够鼓励团队成员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宽容而严肃的学术批评空间,勇于向学术权威提出不同看法的态度,是大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动力源泉。

(三)激励措施和制度保障

缺乏激励机制与环境,难以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而言,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其开展协同创新活动的牵引力,而科研场地、经费以及团队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运行的基本保障。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目标

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团队成员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愿望与能力等,通过集体讨论,提出符合实际情况而又必须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目标。确定团队目标后,还应把团队目标进行细化分解,确保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明细目标、承担的任务,让每个成员都知道自己在实现团队共同目标中扮演的角色与地位。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创新环境与学术氛围

高校应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优势与特点鲜明的学科布局、自由探讨的学术气氛,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应通过宣传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逐步建设崇尚科学与创新的校园文化。在校园内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搭建公共交流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加强学科背景与专业方向不同的学生间的学术思想碰撞与交流。合理的学科布局可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深厚而宽广的基础条件,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又可为大学生捕捉创新点提供机遇。高校应加强学科群的建设,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学科体系。

(三)确保团队结构合理、队伍稳定

在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时,管理部门应适当介入,这样一方面能帮助团队优化年级分布,在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背景与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尽可能组建一支年级梯度分布合理、协调性好、互补性强、生命力持久、相对稳定的创新团体体。另一方面,管理部分应尽量保证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具备互补性,尤其应以本校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学生为主力,以本校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吸纳不同学科学生参与进来,瞄准学科前沿,优势学科带动、多学科参与,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

(四)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创新机制

1.营造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氛围。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而言,组织内部成员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信任程度、目标差异都直接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的意愿与态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内部有必要建立起通畅的知识共享渠道与机制,推动团队内部形成相互信任、志同道合的知识共享文化。

2.完善团队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主要体现为团队成员智力、创造性和思维方式的协作。由于团队成员间知识结构、学科背景不同,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在团队成员间的有效转移能够提升团队整体知识水平。完善的知识转移机制包括研究目标的可实现性、知识的复杂性、团队交流机制的通畅性、团队共享文化、成员知识转移意愿及知识转移氛围等。

(五)建立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首先,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团队创造性的必要手段。学校通过设立“科研创新基金”、“创新团队基金”、“创新奖学金”等,同时对富有创新性的学生提供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博士的绿色通道,鼓励大学生团队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以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热情。其次,对于创新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如高水平学术论文、国家发明专利、创新大赛奖励等,学校应给予充分重视和肯定,积极宣传和奖励。应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运行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对团队整体进步幅度的考核,对创新失败有容忍机制。[7]

[ 参 考 文 献 ]

[1] 尹洁,李锋,吴洁.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153-156.

[2] 陈洪根,薛静.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特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7):27-28.

[3] 郭孝锋,石世平,文丽.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孵化与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106-108.

[4] 刘慧群.高校科研团队协作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3):124-128.

[5] 魏玉梅,豆永杰.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问题、成因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0(6):26-29.

[6] 杨胜,方祯云,蔡金清.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44-47.

[7] 尹洁,杨建超.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60-63.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知识创新协同创新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2015—2019年规划》解析
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作用、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研究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