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U—S”合作模式下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2016-06-18杨小杰方红敏谢丽丽潘建国陈法宝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合作模式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杨小杰 方红敏 谢丽丽 潘建国 陈法宝

【摘 要】当下基础教育领域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与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朝着城市单向流动,对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保证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农村中小学希望能和高校(University-School,简称“U-S”)之间开展合作、进行协同创新,通过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关键词】“U-S”合作模式;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浙江省教科规划一般课题“U-S合作模式下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5SC086)的中期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5-0019-02

一、“U-S”合作的背景及意义

真正意义上的“U-S”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霍姆斯小组提交的报告——《明日之教师》中提出的“专业发展学校”。它是在对当时美国教育质量的反思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师教育模式,对教学质量提高产生重要影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造成农村地区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向城区流动,给农村地区的学校布局和教育质量带来深远影响,急需通过外力扭转这一局面,确保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通过“U-S”合作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一方面,它为高校的教育理论研究者走进中小学教育实践搭建桥梁;另一方面,中小学也得以借助大学的力量与资源推动教育实践变革。

余姚市泗门镇是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重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优秀生源和师资向城市“流失”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经济发展衬托出教育发展“不景气”。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余姚市泗门镇政府于2014年7月与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签订协议,合作共建浙江师范大学泗门镇实验中学,以期实现泗门教育发展的突破。自从泗门镇中学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开展合作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在生源、环境等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U-S”合作的抓手和主要内容。基于这种认识,通过“U-S”合作来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从理论方面来讲,有助于“U-S”这一模式的深化和拓展,使教师教育的理论得到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更加全面和完善;从实践方面来看,可以通过“U-S”合作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这对优化高校师范生和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教育模式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政策建议的角度来说,农村地区学校是我国教育的薄弱之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优秀的生源和师资力量流向城市,本研究或许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政策制定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保障农村学校的教师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U-S”合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探究与实践,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和现实需求,借助文献研究厘清了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出“U-S”合作背景下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1. 搭建课堂教学改革平台,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与浙江师范大学的合作,其实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平台。虽然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超过10个年头,但是农村地区学校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地区的教师不知道该怎么改革。在“U-S”合作背景下,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2014年10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的语、数、外、科学、社会等学科的12位专家到泗门镇中学开展了一次随堂听课,诊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指导,并建立起了长期结对的合作关系,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持和帮助。2015年1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召开了第一次附属学校联盟会议,让各附属学校之间建立了联系,为学校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可以更好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经过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交流、探讨,使得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平台的建立,使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质的蜕变,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一次跨越。教师的眼界更开阔,自信心更强,尤其表现在青年教师参与竞争欲望的提升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上。过去的一年中,有1位教师获“宁波市教坛新秀”三等奖,5位教师获得余姚市“学科骨干教师”称号。教师的发展优化了学校的课堂教学,在“以学定教”“生本课堂”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2. 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研修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农村教师的校本研修更需要专业引领,通过“U-S”合作这个平台,我们实施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研修方式。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我们把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科专家和研究人员“请”进农村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如为迎接余姚市青年教师“大比武”,浙江师范大学的专家开设了模拟上课、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研究方法方面的专题指导)开展主题报告、专题研讨、行动研究,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问诊把脉,并通过课堂观察、专家讲座的形式对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指导。为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我们又利用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及其附属学校的平台,让语、数、英等教研组的教师“走出去”,每个学期都去温州、嘉兴、舟山、金华等地的学校“取经”,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在开展集体备课,在评课、参加各项教学比赛上也携手并进,其中1位教师获得了2014年浙江省初中英语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另1位获得了2014年宁波市初中英语教师命题能力竞赛一等奖。

3. 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抱团发展

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过程中,专业引领能否有效发挥直接关系着U-S合作的成效,甚至决定合作的成败。所以,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采取以课堂转型、教学研究、技能提升等为主题的学习兴趣小组,发挥浙江师范大学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的抱团发展。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学习热情高涨,合作开展研究顺利推进,合作申报的多项课题在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宁波市教研课题和余姚市教研课题中立项,实现了学校教师各方面发展的突破。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各年级教研组的合作意识浓厚。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通过“参与、分享、行动和反思”的路径,实现了个体默会知识的显性化,促成了共同体内知识的螺旋式发展。到现在为止,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体育、社政等6个教研组已先后成为余姚市规范教研组,其中数学和体育教研组已晋升为余姚市示范教研组。

三、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随着研究的顺利进展,我们在初步探索出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的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还有部分教师参与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不高。“U-S”合作的宗旨是通过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来推动学校系统化改进,所以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这次合作和改革的主体。由于认识上不到位,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是被改变的对象,积极性不高,被动参与到“U-S”合作中来。所以,需要对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方面加强研究;其次,虽然提出了相关策略与途径,也初步显现出一定的效果,但是,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一定规律,效果很难立竿见影。所以,对这些策略和途径的实效性进行评估也需要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多个维度进行,有些策略和途径的效果或实效性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

针对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课题组下一步的计划主要包括:第一,进一步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调动教师参与“U-S”合作项目的积极性。从思想上让教师认识到“U-S”合作为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能够带来好处,教师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发展,以终身学习的态度来对待需要终身发展的职业,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以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改革来倒逼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对相应的策略和路径进行优化和调整。以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只是根据相关文献梳理出来的经验和思路,并针对实地调查的结果进行的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第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虽然“U-S”合作的着力点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下一步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毕竟,学校教育质量最终是考学生的发展来体现。

参考文献:

[1] 陈法宝.近十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3,(4): 23-26.

[2] 孔凡哲,彬彬.U-S合作的焦点:以专业引领促学校发展——以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4,(8):61-65.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合作模式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
浅谈农村学校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