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

2016-06-17周兴飞

新作文·初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池鱼柳先生桃源

周兴飞

热词“中国梦”唤醒了多少中国人的美梦,但是,我想更多读书人的共同梦想,应该是千年之前那个姓陶名潜字元亮的靖节先生根植在我们心中的“桃源梦”。《桃花源记》仿佛是他寻求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千年以来,“桃源”一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底。怎样寻得?陶渊明自是有一番独到的领悟:忘舍、物外、无违、受活、归园。

忘舍方能进桃源。桃花源的魅力就在于它令人忘舍。“忘路之远近”“便舍船从口入”。它值得向往,值得追求,但你只有忘记尘世的一切身份地位、一切功名利禄、一切名利荣誉,才能进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忘记了黑暗官场的明争暗斗,这正是身与心的分离啊!《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由于贪图功利,所以即使“处处志之”也会“不复得路”。而《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脱离了尘世,天性热爱山川自然,哪怕无人指点,仍会找到桃花源。舍与得总是相辅相成的,“舍去”才能有所得。陶渊明舍去了心中的浮躁,舍去了对物质的渴望,才拥有了更高的精神境界。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也是这样,舍去一些玩乐的时间,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除了看重学业,还要看淡分数成绩,追求更扎实的学识与能力,追求健康的体魄和阳光的性格,这对我们人生的发展更为重要。

物外才能逸其志。桃花源的魅力就在于它令人超然物外。王维《桃源行》中有句诗句:“还从物外起田园,世中遥望空云山。”身体离不开尘世,但心灵可以。远离了尘世心灵被奴役的状态,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要挣脱心灵的枷锁,只有超然物外,使你的心灵脱离尘世,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出走。“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陶渊明二十九岁踏上仕途,但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渴望摆脱奴役,回归自然的自由状态。他在《饮酒》中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说明了心灵离尘世越远,自然就觉得身体处在偏僻、幽静的环境中,自然就会进入物外了。

无违方可安吾心。桃花源的生活无违我心。“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就是:无违我心,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心愿。“少无俗世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素怀高洁,久慕淳风,眷恋丘山,厌恶官场,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他在四十一岁时出任彭泽令,任职期间,郡派都邮来县巡,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听后说:“我安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便解绥辞官,回归田园。他任职仅八十余天,亲手种下的庄稼都未能成熟,这正印证了李白的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逢迎、不巴结、不趋炎附势、不点头哈腰,追求自然,向往田园,无违心愿,这正是陶渊明的人生特点。

受活方能陶其情。陶渊明在富贵的束缚与饥饿的自由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离开了污浊的官场,长隐田园,过着躬耕自食、贫寒简朴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低,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极高。他所追求的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一生受苦受累,但很快活,因为他能苦中作乐。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做到这点,学习虽苦,但它有独特的乐趣,我们应该像陶渊明那样,表现并挖掘出这些乐趣。如此做来,每天自然就会十分轻松了。

归园方能安其魅。我们该如何像陶渊明那样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飞鸟归林,池鱼归渊,这才是应有的归宿。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林”,找到自己的“田园”!田园,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归去来兮,归去来兮,胡不归?

★走出套路的文化散文

陶渊明对我们而言着实不算一个新鲜的话题,而随着这些年中高考对伪文化散文的抨擊力度不断加大,这类文章往往也很难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诸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作者的别出心裁、对接地气。不等同于拾人牙慧的泛泛之谈,作者对陶渊明有着深刻的理解,又不只是简单附和前人,而是化为己用,将先贤的思想引入到日常生活学习中。这是跨越千余年的精神共鸣,也是当代少年对“田园梦”的最美回应。在写法上,作者摒弃了以往三段论堆砌材料的套路,思维慎密,在层层递进中完成论证,读罢后不仅思想获益,淋漓尽致的阅读快感也让人回味无穷。(明灯)

猜你喜欢

池鱼柳先生桃源
池鱼 [外二首]
柳先生和小黑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池鱼思故渊
池鱼思故渊
池鱼思故渊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捷先生的红宝石
搬迁十年访桃源
私家车柳先生的人生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