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班来了,德育去向何处?

2016-06-17边金良孙茁

中国德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班导师学科

边金良 孙茁

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对外发布了两项高考改革配套方案,新方案把普通高中普遍采用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提上了日程。2015年8月,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在当年入学的高一新生中招收部分学生,正式开始了选课走班的实践探索。

实施选课走班后,教学组织形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德育工作也出现了新问题。比如,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来说,班主任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实施走班制后,行政班和班主任没有了,德育管理主体是否会缺位?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了固定的班集体和同学,原本作为班级文化的班级风气、班级荣誉、班级归属感也随之消失,会不会产生孤独感?学生的集体观念、团结意识、纪律观念该如何培养?学生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我们试着用近一年来的实践探索回答以上问题。

一、推进导师制

2015年高一新生入学后,我们没有立即进行走班,而是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暂时采用行政班的形式进行初高中衔接。在这段衔接期,学生与老师直接有了密切接触,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之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但如果没有极特殊的情况,导师不能拒绝学生选自己。每个导师负责5到10个学生,师生共同组成一个导师组。我们把导师的主要职责定位在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学业指导、心理辅导和规划引导上。

“老师,什么时候约?”这是实行导师制后学生常问的一句话,意在问自己的导师何时进行“导师有约”活动。我们规定,导师组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会谈,除完成学校整体安排的教育内容之外,导师还要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会谈内容,见表1。

表1 导师组有约记录表

时间 主题说明

第三周 导师组见面会(组内成员介绍自己的爱好、特长和对自己高中阶段的期望)

第五周 高中学习情况分享活动(谈对高中教学的适应情况,谈走班后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

……

第十七周 新年庆祝活动:与学科教师拍下合影,并向彼此许下新年的愿望,可以与学习无关,由对方帮助实现

第十九周 进行生涯规划指导第一环节“了解自己”,明确寒假学习任务

走班之后,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摸底考试后,结合中考成绩,指导学生对自己每个科目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作为后续选课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的作用就是和家长一道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课程。第一次正式选课时,有的学生没能选到自己全部心仪的课程,心态有些急躁,导师就及时指导学生调整心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选课。

导师要根据所带学生的日常表现决定会谈的时间和内容。选课走班注重对发展过程的评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每位学科教师会根据学生表现给出过程性评价,具体体现在对九个方面的好评和差评,这九方面涵盖了课堂出勤、回答问题、作业情况、听课情况、课堂测验、团队合作等。每周,我们会把本周内每个学生的好差评比率和九个方面得到评价的详细情况进行统计并发给导师。导师需认真观察这些数据,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在某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就要立即与该生进行会谈,对他进行一对一地沟通和辅导。

在如何对学生进行规划引导上,我们把学生的生涯规划课程从三个层面同步推进:一是统一进行的层面,由生涯规划课教师进行讲授和活动组织;二是学生自主进行,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职业体验和专业调研等;三是由导师根据课程进度,对本导师组学生逐一跟进,同步辅导生涯规划活动。

我们认为,导师制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和谐融洽的相处模式,唤醒学生内在求知欲,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导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管,而在于导。

二、构建新德育网络

在以行政班为主导的德育内容中,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等主要由学校整体负责推进,集体主义教育活动主要以班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推进。但是,走班制实施后,由于班级功能的弱化或者取消,过去由班级统一实施的一些德育内容就要通过其他的德育途径来承担。同时,由于实施走班制,很多学生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是传统德育中不常见的,这也需要有相应的方法来实施教育,以免因走班出现德育的“盲区”。

我们在年级组建立了以学生管理和服务为主要职能的部门,成立了年级学生会和年级团支部,作为实施德育活动的主体。以教学班、学习团队和社团作为主要的德育途径。

在很多人心目中,走班后的教学班就是“教室里坐着老师,学生上课则来,下课则走”,单纯进行学科教学的松散组织。其实不然,在教学班上课,学科教师负责所有的管理工作,俗称“谁的地盘谁做主”。虽然学科教师没有行政权力,要凭自身的学识和魅力去征服学生,看似很有难度,但事实上,因为学生是自主选课进入了这个教学班,他们对这个学科或这位教师往往有先入的情感,所以反而容易进行沟通。同理,同一教学班的学生之间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因为他们在兴趣、能力、价值观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更容易形成集体潜意识,所以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教室环境布置、教学座位排列、教学集体性活动、小范围辅导、制定并维护《学科教室守则》等方式来进行教育。与传统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相比较而言,教学班德育渗透的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

另外,为了解决走班之后集体归属感减弱的问题,我们建立了学习团队,作为日常开展学习活动的小型组织。学习团队成员不要求同属某一教学班,也不要求共同选择某个课程,成员可以按照抽签的形式组成,也可以自主建立。建立之后,团队内部选举队长、确定队名,在自主学习的时段内统一行动。学习团队之间各类竞赛活动则由年级整体来设计和组织,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使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形成合作互助的密切关系。除了竞赛活动之外,我们还开设了“团队拓展”课程,鼓励学生创立或参加社团活动,并指导学生制定社团章程,进行活动的过程控制等,用这些方法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缺失的集体归属感。

在走班制背景下,升旗仪式、自习课纪律,乃至于元旦联欢和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由年级组学生管理负责老师和学生会、团支部负责;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不好、测验成绩不理想、上课状态不佳,都由学科教师管理;纪律意识、合作精神、竞争意识、集体主义教育等则通过团队课程和社团活动进行强化。如此,就构成了我们学校走班制下的全员德育新网络。

三、完善评价系统

第二南开学校采用学业成绩评估和发展过程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选课走班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业成绩评估是终结性评估,主要是阶段性学习效果监测成绩。发展过程评估包括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个人评价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活动与社团评价和荣誉分数,为客观性评价;团队评价包括团队学习表现评价和团队间竞争个人贡献值,评价方式为自评和团队成员互评。

日常行为规范评价包括班团课、升旗等集体活动的表现、自习课表现、自主时段表现等三个方面。日常行为规范评价由学生活动中心负责,老师和学生会根据日常检查记录得出评价结论。

课堂学习评价是由学科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所给出的评价。为提高评价数据效度,降低教师进行评价的工作量,我们采用云校(选课走班信息支撑系统)移动端(“爱云校”APP)进行评分,让每一节课都留有记录。比如,当学生在课堂出现听讲不专注等情况时,教师可选择相应的差评选项;当学生回答问题较好时,教师即可点击“回答问题出色”按钮及时给予好评。学生在课堂上所得的好评和差评的数量将在学期末按照比例转化成发展过程评价的一部分。

至于学生社团与活动评价,是针对学生参与学部活动,自建或参与社团活动而进行的评价,即社团负责人根据成员参与活动情况以及在社团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给出评价;学生活动中心负责老师对学生参与学部活动的情况给出评价。

实施高中选课走班以来,我们深深感到德育面临太多的新问题。单就导师制来说,导师的个人素养不同,育人水平有高低之别,是否需要设立准入条件,如何进行导师培训;导师工作如何进行目标管理、如何进行效果评价;导师工作内容是否应该以条例或守则等形式进行明确,等等。挑战即机遇,我们会继续不断探索选课走班的实践之路,开创第二南开学校德育的新局面。

【边金良,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党总支书记;孙茁,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邱 璇

猜你喜欢

教学班导师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雅韵·智慧·健康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普通高中教学班与行政班管理的分析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加强教学班建设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