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过竹林动 凤翔天地和
——简论“六方凤翔壶” 的方圆结构、虚实布局与意境表达

2016-06-16庄玉林

中国陶瓷工业 2016年1期

庄玉林

(宜兴紫砂工艺厂,江苏 宜兴 214221)



风过竹林动凤翔天地和
——简论“六方凤翔壶” 的方圆结构、虚实布局与意境表达

庄玉林

(宜兴紫砂工艺厂,江苏 宜兴 214221)

摘要:通过对“六方凤翔壶”方圆相济的造型结构进行分析,论证将抽象的“凤”与具象的“竹”在紫砂素塑方器上虚实相间地布局,不仅将“福禄双全” 的传统吉祥理念得以完美展示,还让“天地之和” 的美学理想得以充分体现。这一独特的结构布局和意境表达方式,使作品充满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六方凤翔壶;方与圆;凤与竹;意与境

E-mail:646930952@qq.com

0 引 言

“六方凤翔壶”(见图1)兼具了方形器与竹形器的造型,借助无形的风和抽象的壶形营造“凤翔”的气氛,以寓方于圆的艺术手段,将圆体的竹提练为六方形体,又以仿生工艺捏塑出疾风中的劲竹姿态贴塑于壶表,从主体上下相合与附体映衬的结构模式中,焕发出传统文化中“乐以调风” 与“天地相和” 的韵律节奏,让人们在壶艺欣赏的同时受到美的启迪。

图1 六方凤翔壶Fig.1 "Flying phoenix" hexagonal teapot

1 刚柔相济的方与圆

“六方凤翔壶” 的主体结构是以横的直线与纵的曲线综合构成上下相合的六方体,附体的嘴、把、钮则以几何曲线与自由曲线综合构成“竹” 的形态。壶身上下两部分的十二块泥片同时裁切,采用紫砂壶方器传统的打泥片镶身筒拍打成型后,再用脂泥将两个六方体上下对接,壶身六个板块均匀、对称,形成带有“竹结” (腰线)的竹筒形壶身。

整器的“竹” 形汲取于自然界,而后对圆柱形的竹形进行艺术加工,由圆柱形演变成现在的六方形。其横的直线显得平静、稳重、工整,充满正直刚韧之势;纵的曲线则显得婉转、活泼、悠扬,充满舒展灵动之气。壶底顺延下半部的六方壶身下折设六方圈足,肩部则顺延上半部的六方壶身折上设六方矮颈,使得壶身上、下两部分对应,圈足与矮颈上下呼应。口部装饰线与壶盖板边缘线吻合贴切,从壶底方圈足经过壶身、肩颈口直达盖面的六条棱角线交错循环,横的腰线与纵的棱线在平稳流动中连绵不断,在蜿蜒升腾中气韵贯通。六方形的曲嘴、环把、桥形钮间饰“竹结”,让竹的形态更为具体化,壶嘴三节、壶钮四节、壶把五节,如同从竹干形壶身自然生出,虽然弯曲,却愈显生动逼真和曲折劲韧。

作品巧妙地运用直线与曲线的不同性质,通过圆轮廓向方实体过渡的变形处理,使“方” 寓于“圆” 中。壶身既挺括又饱满,壶体突起的筋线纵横交错、规整匀称。嘴、把则按竹的自然状态配合竹节分布,疏密随粗细递进或缩退,生动形象地把竹的高尚品格融入壶艺,让造型设计中由直线组成的方与曲线组成的圆相互映衬,刚柔相济的艺术美,从直观的表象结构中就能一览无遗地得到充分的展示。

2 虚实相间的凤与竹

在“六方凤翔壶” 的造型结构中,壶身的六方竹筒形与嘴、把、钮的竹枝形,均是实的具体化形体,而“凤” 则是虚的抽象化形象。

“六方凤翔壶”的形态是经艺术加工成型的六方竹,通过身筒、嘴、把、钮和盖的造型,竹的浓厚气氛充斥于作品之中。“六方凤翔壶” 的腰线处,有两根竹枝似从竹结处自然抽出,这是以花塑器工艺捏塑而成的。贴塑于壶面的两条竹枝、多片竹叶栩栩如生,分别以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姿态呈现,仿佛有一股强劲有力的大风吹过,原来静谧的竹林一下子变成波涛汹涌的竹海,从竹干上抽出的枝、叶虽然劲挺,也禁不住随着主干顺风摇曳,枝叶摩擦发出一阵阵“簌啦啦” 的声响。

从“六方凤翔壶” 上贴塑的竹枝、竹叶的形态中,观者可以感觉到“疾风”与“劲竹”的存在。而“风”与“凤”,在现代人看来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字,只是音同,义则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在古代的卜辞中,风与凤同字,存在着不可分割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古史记载,中古代东夷族首领太嗥氏,也有一说是伏羲氏,姓风。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有:“风神就是上帝的使者,它是凤鸟。”《太平御览》卷九云:“风者,天地之使。”华夏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一方面,春天的风送来温暖,夏天的风带来清凉,风有利于人类;另一方面,狂风也会将地里的庄稼刮倒,将搭建的棚窝摧毁,危害人类,人力无法控制。古人相信上苍对世间万物有着主宰权,为求风调雨顺,把虚无缥缈的“风神” 以“凤” 的美妙形态刻划出来,成为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之一,对之顶礼膜拜,以求得到神灵的庇佑。处在农耕社会的先民们坚信,龙能使雨,凤能行风,凤于是成了风神的形象代表。凤的形态特征则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步演化得越来越完美。东汉时,许慎在《说文》里将凤的形象描述为:“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啄,五色备举。”凤的纹饰,也从简到繁、从淳朴到俊美、从变形到写实。早期的凤纹与甲骨文凤字象形接近;商代后期青铜器上的凤纹多在头顶部装饰一束羽毛,尾部稍加夸张;春秋战国时的凤鸟“延颈奋翼,五光备举” ,给人以神异的美感;秦汉以后,凤的形象从神秘的古代图腾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向上向前的动态更为鲜明;到了宋代,凤凰集中了鸳鸯、山雉、锦鸡、孔雀等各种优美特征,并着意刻画眼、腿、尾的“三长” ,其风采与神韵得到更好的表现,成为写实形象的标准定型,也成为我们今天在喜庆时首选的吉祥物之一。“六方凤翔壶” 借“风” 引“凤” ,不啻为是一神来之妙笔,让人在在虚与实相间的变幻演化中领略到行风而来的翔凤,“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凤穴,见则天下大安宁”(许慎《说文》),那充满神异与祥瑞的气氛缭绕,禁不住让人心旷神怡,让心灵放飞,在辽阔无垠的寰宇里随凤而翔。

3 天地相和的意与境

在紫砂艺术界,将竹的形态融入壶艺造型的作品,已有很多,如何再辟蹊径?选择在意境塑造上突破,不失为是一条途径。

3.1上天下地祥之和的意境

“六方凤翔壶” 的主体由上、下两个对等的六方体相合而成,上为天,下为地,象征着天作地合。它的外轮廓是虚的圆,内轮廓是实的方。天圆地方,是古人的宇宙观;外圆内方,是国人为人处事的准则。而且,“六” 与“禄”、“竹”与“祝”谐音,福与禄在“六方凤翔壶”上汇合,使得“福禄双全”的传统吉祥理念与“天地相和”的意境,融合于“六方凤翔壶”中。

3.2祭天礼地乐之和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和”的文化理想在崇拜自然祭天礼地的原始仪式活动中表现无遗。原始仪式活动通过音乐之和以达天地之和。乐不可见却可感,自然之风同样不可见而可感,古人凭藉着“乐以调风” 的信仰,通过仪式活动中音乐的和谐以实现天地的和谐。“六方凤翔壶” 尊崇古典美学理念,通过无形的风演绎飞翔的凤,将农耕社会就开始的崇拜偶像进行时空转换与穿越,从而创造了“风行凤翔” 与“礼乐以和” 、“天地相和”的意境,也让壶艺家的创作理想与美学理念在“六方凤翔壶”上得到呈现。

4 结 语

综上所述,“六方凤翔壶” 通过刚柔相济寓方于圆的造型结构,将抽象的凤与具象的竹进行虚实相间的精心布局,不仅让“福禄双全” 的传统吉祥理念得以完美展示,还让“天地相和” 的美学理想得以充分体现。其深邃的意境表达充分证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有限事物外在形式的模仿,还需从有限发现无限,从有形发现无形,从实境发现虚境,才能使艺术形象的特征与非具象意蕴在一件紫砂壶上并存,使壶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实现高度的融和。

参考文献:

[1] 郑军. 中国传统吉祥寓意图谱[M]. 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2]张法. 中国美学史[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通信联系人:庄玉林,男,高级工艺美术师。

Received date:2015-10-13.Revised date: 2015-10-15.

Correspondent author:ZHUANG Yulin, male, Senior Crafts.

Bamboo Moves with Wind, Prosperity Comes from Heaven-and-earth Harmony: A Review of “Flying Phoenix” Hexagonal Teapot

ZHUANG Yulin

(Yixing Purple Sand Arts and Crafts Factory, Yixing 214221, Jiangsu,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lying phoenix” hexagonal teapot in which squares are harmonized with circles. It reveals that the ingenious composition of fgurative “bamboo” with the abstract “phoenix” is very dynamic not only for its visua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wish for good fortune and great success, but also for its embodiment of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Key words:“Flying phoenix” hexagonal teapot; square and circle; phoenix and bamboo; idea and conception

中图分类号:TQ17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2874(2016)01-0052-03

收稿日期:2015-10-13。

修订日期:20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