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转折时期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重要性

2016-06-16乌日古木拉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邓小平文化建设

乌日古木拉

摘 要:转折邓小平文化建设是在全球性发展,国际激烈竞争不断地加剧的今天,对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审视转折时期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邓小平;历史转折时期;文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上,国家也由闭关锁国转向敞开国门吸收外来技术、资金,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社会主义建设也由关注国家和社会转向关注民生,这些历史性的转折,为文化建设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实现这些转折,必须搞好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繁荣的经济的基础上也应该有相当繁荣的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文化大革命又使中国的文化遭到空前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改革的新时期,一段时间内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略文化建设。他指出:“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了吗?这个重点本来就是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心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的不完全。”[1]而文化的落后严重影响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的落后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科学技术的落后。我国的科技水平在那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相差几十年。第二,人民的文化素质极低。文盲、半文盲人数极多。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很低。大学生人数很少,甚至说中学生人数也极少。第三,人们的道德水准也不高。社会风气不正,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痋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上述各点,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发展经济,必须要大力发展文化。只有大力发展文化,才能造就千百万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另外,文化建设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之一。只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没有精神文明,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他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强调,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重要的战略任务。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邓小平总结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首先,社会主义是通向共产主义必经之路,不可急于求成;其次,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再次,密切联系群众,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二、改革开放与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带来了技术的飞速发展、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使我们能够共享先进文化产品和外来进步文化等人类文明成果,也为我们推进文化创新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同时也激活了人们的思想认识的发展,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掌握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但是面对纷杂的国际环境,我国文化安全领域也确实面临着诸多隐忧,国门开放以后,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潮价值观念给予人们的思想极大冲击,否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否定党的领导,希图以资本主义的模式改造中国,宣传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思想渗透也愈演愈烈,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大肆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三观,运用各种方法对我国加强文化渗透与文化输出,同时也给国内和国外企图打破我国发展进度的势力有可乘之机。在面对西方文化对民族文化冲击的情况下,邓小平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倡导改革开放的同时,并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邓小平说: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反对其他国家不良思想的入侵。开放的扩大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各种消极思想的侵蚀,防止各种迷失方向的风险。

三、民生关切与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但是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人类,有了文化,人类才有了礼义,道德;有了文化,人类才懂得怎么去分辨真假善恶;有了文化,人类社会才会和谐安定。因此,人类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更替,文化的不断积累成为了我们为人行事的标准。文化成为了广大人民的一种生活需要。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是世上唯一具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统一体,它具有不可相互代替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两者虽不能相互代替,但是会相互影响,人的物质需求往往是为了保证精神上的满足,譬如人若是因为饥饿而得不到食物自然会导致精神上的萎靡。因此,邓小平呼吁思想界的人“写出并印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分量的论文、书籍、读本、教科书来”[3]填补精神上的需求。精神生活,对很多社会成员来讲,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创造和享受,没有文化生活的人,还不是完整意义的人;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随着物质生活需求的增长而增长的:物质生活范围也会随着文化生活的范围扩大而广大;物质生活质量也会随着文化生活的质量提高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使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和体制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办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没有办法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趋势;更没有办法适应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形式;从而得知,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迫切需要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2]《在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1.

猜你喜欢

邓小平文化建设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