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眼睑皮肤结核1例及文献复习

2016-06-15潘晓辉

重庆医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窦道抗结核换药

潘晓辉,雷 霍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云南昆明 650032)



双眼睑皮肤结核1例及文献复习

潘晓辉,雷霍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云南昆明 650032)

皮肤结核是肺外结核的一种罕见形式,其发病率约为1%~2%,目前呈现上升趋势[1-2]。由于机体的免疫力、结核杆菌量、毒性和侵入的途径不同,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且不典型性[3],因此容易误诊误治。本例报道旨在提醒临床医生应提高对皮肤结核的诊治能力,以免贻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1岁。因“双眼睑脓肿反复切除术后溃烂、渗液3个月余”入住贵州某县医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眼下睑近内眦处一黄豆大小红色丘疹,未曾处理。之后皮疹渐长大成蚕豆大小,求诊于当地私人诊所,给予皮疹处皮下药物(不详)注射治疗,病情无缓解,且皮损处皮肤红肿加重并伴包块形成。3个月前求诊于重庆某医院,诊断为:右眼下睑内侧脓肿,住院行手术切开引流,术后抗炎及多次换药等处理,术口不愈合,自动出院。出院后15 d,出现右眼下睑外侧红肿伴脓肿形成,再次于某县医院行切开引流,抗炎及多次换药,术口不愈合,自动出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眼下睑内侧红肿伴脓肿形成,再次求诊于某医院,行手术切开引流及多次换药处理后,术口愈合,但皮损处暗红伴硬结形成,轻度压痛。1个月前发现左侧耳前红肿伴包块生长,求诊于当地州医院,诊断为:左侧腮腺脓肿,行切开引流,并取分泌物涂片及培养,细菌及真菌未检出。住院治疗(具体不详)1个月余及多次换药处理,术口最终愈合,但皮损处暗红伴硬结形成,轻度压痛。住院期间渐出现左眼下睑外侧红肿伴包块生长,遂建议患者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2014年5月求诊于本院眼科,门诊以:右下睑皮肤溃疡,左下睑脓肿查因收入院。眼科检查:双眼下睑红肿,皮肤暗红色,右眼下睑缘近内外眦处各有约1.00 cm长的溃疡面,表面有黄白色渗出物黏附,内外眦处溃疡于下睑缘中央处皮下贯通。左眼下睑近内眦处一斜向线状疤痕,近下睑缘中外侧脓肿形成,皮温稍高,有轻度触痛。左耳前纵形疤痕暗红伴硬结形成,轻度压痛。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27.00 mm/h,CD4/CD 81.15(下降),γ干扰素释放分析T-SPOT.TB检测阳性。眼眶MRI显示,双侧下眼睑及周围软组织异常信号影,考虑感染性病变并左侧下眼睑脓肿形成,其内见多个细小分隔;双侧颌下腺区域及颈动脉鞘周围多发淋巴结显示,其中右侧颌下腺区域大于1.00 cm。入院3 d后行手术治疗:于左眼下睑脓肿低位,沿皮纹方向一字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脓腔,见大量米汤样脓液溢出,脓腔壁可见干酪样坏死物质黏附,探查,有多个窦道与溃疡灶相通,可抵触眶外侧壁和鼻骨;右眼下睑溃疡面同样与多个窦道贯通,抵触眶外、下侧壁和鼻骨。术中用止血钳和刮匙清除溃疡灶、窦道内及窦道壁的白色坏死组织,直至见到新鲜肉芽出血。依次用过氧化氢溶液、万古霉素及阿米卡星溶液冲洗溃疡灶及窦道,并放置引流条。术中分泌物送检未见细菌、真菌及厌氧菌生长,抗酸杆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慢性肉芽肿性炎(图2),不排除结核感染。请呼吸科及上海肺科医院专家远程会诊后均认为:双侧下眼睑病变,淋巴结肿大及耳前硬结,考虑结核感染所致,建议试验性的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于是给予患者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药物口服,且加用维生素B6预防与异烟肼相关的神经病变;同时每日或隔日清创换药,尤其是窦道内反复刮取,直至见到新鲜肉芽组织,之后用异烟肼注射液+阿米卡星注射液+利福平粉末纱条填塞窦腔,达到窦道的远端,不留死腔;溃疡灶表面油纱布覆盖。定期检测肝肾功。术后15 d,双眼下睑溃疡灶及窦道开始变浅,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诊断双眼下睑皮肤结核明确。后转当地结核病医院继续治疗。2014年12月来本院门诊随访,双眼下睑溃疡及窦道已完全愈合,遗留轻度的凹陷性疤痕及色素沉着,颈部肿大的淋巴结缩小变软,见图3。

图1 双眼睑皮肤结核皮损表现 图2 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HE×100) 图3 规范抗结核治疗半年后

2讨论

皮肤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皮肤病,感染途径可由于皮肤黏膜损伤,结核杆菌直接侵入或经血液、淋巴播散传播,邻近病灶直接侵犯皮肤及自我接种导致[4]。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如溃疡、肉芽肿、窦道、瘘管、脓肿、丘疹、斑块硬结,红肿等形式,可单独存在,也可数种表现同时存在[4]。因皮肤结核发病率低,早期往往无结核中毒症状,且临床表现与多种皮肤疾病相似,因此给鉴别诊断带来困难,在临床上容易被医生忽视,以致误诊误治,延误病情。本例患者早期属单纯皮肤结核,后继发寒性脓肿,因皮损表现与一般炎症性皮肤病变类似,不伴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且临床医生又缺乏对本病的警惕和认识,以致患者在多家医院误诊误治。由于眼睑皮肤细薄,皮下组织疏松,脓肿受重力作用影响,多向下方流注,在软组织内形成干酪样坏死,通过临近病灶直接传播,形成多个窦道。同时通过淋巴播散,引起耳前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在外院,耳前淋巴结结核并发寒性脓肿形成,被误诊为腮腺脓肿,手术切开引流,虽经1个月的换药后,术口最终疤痕愈合,但皮肤仍然红肿伴硬结形成,考虑与此处皮下组织致密,结核杆菌量有关。

皮肤结核的确诊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阳性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有患者都应做皮损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此为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3]。对于病程缓慢、久治不愈的溃疡、结节、斑块、丘疹及无明显自觉症状的皮肤疾病需要考虑皮肤结核的可能。怀疑皮肤结核的患者可通过结核菌素试验(PPD)或γ干扰素释放分析T-SPOT.TB检测,后者在结核感染诊断方面,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5]。取病灶处分泌物涂片查找抗酸杆菌,结核杆菌分离培养及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胸部X片检查综合判断。但皮肤结核作为肺外结核的一种罕见形式,分泌物抗酸染色检出率低;结核杆菌培养要求高、时间长、效率低;活组织病理检查准确率高,但部分病例找不到朗罕斯细胞或者干酪样组织;X线检查很少在肺内找到原发病灶等,使上述检测方法给本病的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上怀疑但不易确诊的时,可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4~8周,如看到明显效果,可明确诊断[6]。对于结核性窦道,应先正规的抗结核治疗2~4周,再行手术清创及抗结核药物填塞换药处理。这样可降低手术创面结核杆菌的毒性,利于创面愈合,防止复发。有报道称皮肤结核采用局部封闭法和全身用药可取得见效快、疗程短的效果,局部药物可根据皮损面积大小采用异烟肼0.10~0.20 g,阿米卡星0.20~0.40 g。封闭方法:沿皮损四周对角线采用皮内注射法[7]。本病例在综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后,认为结核感染可能性大,积极给予试验性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因患者皮损面积大且伴多个窦道形成,在全身用药同时,配合清创和抗结核药物填塞窦道换药处理,病情明显缓解,再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半年后,皮损治愈。

总之,皮肤结核是一种具有多样性、症状不典型、初始容易误诊的慢性疾病。对于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变,如慢性结节、溃疡、瘘管、瘢痕性损害等[8],临床医生应警惕结核感染的可能,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及PPD或γ干扰素释放分析T-SPOT.TB检测等,以提高确诊率。对于确诊皮肤结核的患者,应按照抗结核方案早期、适量、联合、规则及全程用药的原则治疗。同时根据皮损形态不同,联合局部手术和抗结核药物换药处理,以缩短病程,防止病情反复或加重,避免后遗症发生,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ethuraman G,Ramesh V,Ramam M,et al.Skin tuberculosis in children:learning from India[J].Dermatol Clin,2008,26(2):285-294.

[2]Morrone A,Dassoni F,Pajno MC,et al.Ulcers of the face and neck in a woman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presentation of a clinical case[J].Rural Remote Health,2010,10(4):1623-1625.

[3]张敦熔.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389-394.[4]Bravo FG,Gotuzzo E.Cutaneous tuberculosis[J].Clin Dermatol,2007,25(2):173-180.

[5]刘晓清,张丽帆.γ干扰素释放分析T-SPOT.TB在诊断结核感染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2):2065-2068.

[6]Ramam M,Tejasvi T,Manchanda Y,et al.What is the appropriate duration of a therapeutic trial in cutaneous tuberculosis? Further observations[J].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2007,73(4):243-246.

[7]周则琼.皮肤型结核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93-94.

[8]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6-922.

作者简介:潘晓辉(1978-),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眼整形及眼眶病方面的临床研究。

doi:·短篇及病例报道·10.3969/j.issn.1671-8348.2016.06.052

[中图分类号]R529.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348(2016)06-0861-03

(收稿日期:2015-09-22修回日期:2015-12-05)

猜你喜欢

窦道抗结核换药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腹部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原因及处理
慢性窦道的诊治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