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漆器三色说略①

2016-06-15朱文旭

红河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木器传承

朱文旭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



彝族漆器三色说略①

朱文旭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

摘 要:彝族崇尚黑、红、黄三种颜色。彝族漆器均以黑、红、黄三色彩绘。它最具彝族传统审美意识。随着历史的发展,彝族漆器艺术逐渐演化成了三色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广泛用于建筑,绘画,装饰等领域。文章主要探讨彝族漆器与木器、漆器与传说、漆器与髹饰、漆器与传承的问题。

关键词:彝族漆器;木器;髹饰;传承

一 漆器与木器

漆器是彝族传统的生活用品,也是工艺品。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就记载了云南彝族精美的髹漆技艺。凉山彝族漆器的器形主要分为五类:餐具、酒具、茶具、毕摩用具、马具、家具。彝族传统漆器和漆料多是植物胶类的树漆 , 以矿物质颜料调配 , 多用锅灰、石黄、朱砂分别将树漆调成黑、黄、红三色构成漆器的基本色调。彝族“漆器”,彝语叫“苦补艾撒”,意为“花的木盔和花的木杓”。 凉山漆器的制作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阿莫尼惹》彝文版说:ku bbur iet sa shyp ci shyp ji jjip(彩盔彩杓七十七),shyp ci lip lip ddix(七十是夸张),shyp ji ap rrytrryp(七个是真的)。《阿莫尼惹》汉文版说:“七十七位邻居阿姨来道喜,口说七十是习惯,七个是实言;七十七件彩盔彩杓摆满屋,口说七十是习惯,七件是实言。”《玛牧特衣》列举日常生活每天离不开的“木盔”,教育人们正确对待强与弱、大与小、富与贫问题上的辨证关系。《玛牧特衣》:“kurbbur hxeptatyy(不要崇拜彩色木盔),kurggophxeptatddi(不要鄙视无彩木盔);Kurbbur nyisyrlur(彩色木盔也是木制品),kurggop nyisyrlur(无彩木盔也是木制品)”两者本质是一样的,任何事物正与负之间关系都是可以转换角色可以改变的。[1]

图1 餐盘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应该有“木器时代”。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木器的使用应该说是普遍的。所以,在学术界就有人曾经提出过有关古代社会应该有“木器时代”的问题。在今天的彝族社会生活中人们非常偏爱木器。特别是餐具、用具。毫无夸张地说,过去外来文化还不怎么进入凉山的时候,彝族社会家庭中用的餐具基本上是木制的。彝族漆器餐具有木杓、木碗、申品(木矮脚盘)、册底(木高脚盘)、库祖(木盔)、木桌、“撒拉博”(酒壶)。还有木器用具木槽、木盆、木杵、木臼、木弓、木箭、木枷(彝语叫“盖枙”夹鸟工具)、木枷(彝语叫“替斯”桎梏)等等。过去家里除了几件陶瓷酒壶和瓷碗外,基本上都是木质用品。

彝族喜欢用木制器具一是取材方便容易,凉山各地都有木材。二是木制器具轻便容易携带。凉山彝族过去由于家支林立互相“打冤家”,所以经常迁徙,木制器具携带容易。司马迁《史记》所载彝族先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地方可数千里”,因为如陶器容易破碎且笨重,不适应这种流动的社会生活。三是木质漆器餐具可以说具有无毒无害、不易摔碎、携带轻巧、经久耐用即可以使用两三代人的独特优点。彝族过去都居住在高山上,气候寒冷。一般用瓷铁盆或塑料盆装汤一会儿汤就冷了。用木盔装汤保温时间长。用木杓喝汤不烫嘴。

选材十分重要。一般以杜鹃树和桦树作材料。材质细腻 , 不软又不硬,光泽度好,不易开裂。经过我们调查,喜德县吉伍漆器工艺流程如下:

选伐原木—粗柸—阴干—细柸—干磨—吃青—补灰三道—磨砂—水磨三道—验收—打底—细磨—小补—塞孔—磨孔—点敏—磨敏—验收—清洗—吹尘—盖面—阴干—磨花—除尘—盖面—阴干—验收—磨花—圈地—阴干—验收—清洁—上树漆—彩绘。据调查,每件产品经过40多道工艺流程。

从有关资料和社会现状来看,目前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是木质漆器用品最为盛行的地方。特别是彝族漆器餐具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系列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彝族漆器中除了木质以外,还有动物某些部位做成的。例如:鹰爪杯、黄牛角杯、羚羊角杯、山羊角杯。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崇拜鹰。鹰爪杯造型对称,制作时间长,鹰爪需要长时间固定定型和风干,制作前后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精心选择木头制作碗,碗的底部留孔与鹰脚骨衔接,再请手艺高超的漆器艺人髹饰。鹰爪杯多数情况下用作摆设,日常生活很少用。有时招待贵宾时用鹰爪杯作酒具。鸽形酒壶,它只能用木头做,只能手工做。在农村的彝族老人爱用这种酒具喝酒。因为携带方便。做鸟形酒壶,里面用剜刀来剜,外面用偏刀来偏,用小刀来刻。酒倒过来从底部灌进去,塞上就漏不出来了,对着鸟嘴喝。

二 漆器与传说

图2 皮碗

大家知道,彝族先民对有些很深奥的道理和知识一般不是讲很多口头话,而是融于一些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中。彝族先民在社会生活中经过漫长地岁月与一些金属打交道以后,逐渐认识关于金属器皿特别是铜器使用以后产生化学反映例如铜锈对人有危害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彝族人民对木器餐具和用具特别钟爱的现象。凉山彝族有一则神话传说就反映了祖先神灵告诫其子孙在众多餐具和用具中要首先挑选木器的这个问题。

民间传说古代各种动物都会听懂人话故人制服不了动物。恩体古兹设计要制服它们,便设置两种水,哑水放在金碗银碗铜碗中,以引诱百鸟百兽,智水放在木碗中,留给人和老实的动物喝。百鸟百兽跑得快,抢着喝金碗银碗的水,结果都变成不会说话的动物。癞蛤蟆深知其故,对后到的人说:“金碗银碗铜碗的水,你绝不能喝,喝了要变哑;木碗装的是智水,喝了要变聪明。我走得慢,请你留一口给我。”人听了癞蛤蟆的话后 ,将木碗里的水全部喝了,却忘了给癞蛤蟆留水。癞蛤蟆只好将木碗里残留水伸出舌头去舔了舔,所以今天癞蛤蟆叫声像人,不会说话,口吐白沫,鼓眼看人,都是由此而来。[2]

这则神话传说主题是说“水”,即一样的水装在不同材质的碗里就有不同的饮用效果,动物喝了金银铜铁制作的碗里都变成了哑巴,人喝了木碗里的水就成了聪明人。不是水有问题,而是用具有问题。告诫后人小心金属用品有害人的附着物化学反应。同时它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彝族先民崇尚原生态木器餐具和用具的心理。

图3 酒具

彝族餐具基本上以木头做成以外,餐具彩绘也完全是由纯天然树漆髹饰而成。漆树,彝语叫“基波”。“基”义为“漆”。树漆原料一般是乳白色,加温就变成黑色。餐具上的红色用的颜料是朱砂,餐具上的黄色用的颜料是石黄(雄黄)。有的人见了漆或漆树过敏,皮肤发红发痒起小疙瘩。一般见了漆或漆树要用舌头舔一下漆器和漆树就可以避免过敏。据说这是表示敬畏之意。

彝族对树漆的发现和利用,在民间有两个传说:一是古代彝族的木器漆绘是底叶伙普所创。底叶伙普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木器制作木匠,尤其是鸟形酒具的制作最为传神。底叶伙普从漆树上取来漆,绘制木质器具,成为凉山彝族漆绘的开创者。一是古代有一位叫阿伙千千的男子到山上去砍柴。发现被人砍下的一棵树上流下来一些白树脂。他用手去蘸一些树脂来看,看完后往自己的衣服上漆不仅擦不掉,而且颜色越来越深。拿到水沟里去洗怎么洗也洗不掉。因此,树漆涂抹在木头餐具上不仅粘得很牢,而且颜色越来越深。拿到水里短时间煮也不会变色。因此,彝族先民利用树漆髹饰木头餐具和用具的历史应该相当久远了。②

三 漆器与纹饰

有关纹饰,一般包括图案设计、颜色搭配。根据了解,凉山彝族地区历史上所使用的木质餐具和用具最普遍的是不髹饰的木餐具和木用具。后来人们发现树漆才用漆涂抹成黑色。至今在很多地方还可以看到这类不加修饰的东西。据说最早对彝族木餐具和用具进行改造创新的是喜德县米市镇吉伍彝族漆器世家。所以后人都认为喜德县米市是凉山彝族漆器起源地之一。

颜色搭配是一项审美与工艺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意识的体现。彝族人民的传统审美观念是以黑为尊,以红为贵,以黄为美。彝族的漆器餐具一般由红、黄、黑三色彩绘,均以黑色为基本色调,黑、红、黄三种颜色的原料就地取材。彝族先民可能在遥远的古代就崇尚黑、红、黄三种颜色。

“黑”象征黑土 , 庄重、肃穆、 沉静、高贵、威严。“黑”一词在彝语中常常表示尊贵、稳重、严重。彝族自称“诺苏”其义为“黑人”。“结协阿诺(亲戚黑)”义为“最亲亲人”。“撮阿诺玛(人黑个)”义为“最稳重的人”。彝族尚黑习俗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族称与尚黑、传说与尚黑、服饰与尚黑等等。历史上“乌蛮”族称多半与彝族服饰尚黑有关,“白蛮”族称多半与白族和彝族中的白彝服饰尚白有关。彝族传统习俗成年男女头戴黑帕,汉族喜欢戴白帕,故民间暗语“黑帕”指称彝族,“白帕”指称汉族。[3]

“红”象征火。表示“炽热”。在漆器上也绘有火镰的图案。反映了彝族对火有崇拜心理。火把节是彝族先民对火的图腾崇拜,也就是对太阳的图腾崇拜。有不少学者认为,太阳是火的热源。法国人利普斯《事物的起源》一书说:“一切火的崇拜都起源于太阳崇拜……火时常是太阳的代表。”祭火,其实质也就是祭太阳;反过来,祭太阳,也就是祭火。所以在漆器中用红色代表太阳和火。彝族对火的崇拜行为除了火把节外,还有火葬。彝族谚语曰:“生存离不开火,死亦离不开火。”彝族自古以来行火葬。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和人们平常活动中都处处表现出“敬火”习俗。

“黄”象征光明、美丽。 “黄”一词在彝语中表示“美丽、漂亮”。《阿诗玛》即云南彝族古代美女“阿诗玛”的“阿诗”义为“黄”,“玛”义为“女”。《 阿诗呷薇》即凉山古代美女“阿诗呷薇”的“阿诗”义为“黄”,“ 呷薇”义为“油菜花”。《阿莫尼惹》中女儿诞生时期盼女儿将来漂亮,杀的母鸡都选择黄色的。彝族美女肤色以黄为美,认为黄色是健康的标志。汉族《登徒子好色赋》有“著粉则太白”“肌如白雪” 以白为美尚白之俗。

颜色具有的文化涵意能反映不同文化,意指不同物体.同时运用颜色的场合也不同。因此,颜色除了生物意义外,同时还有社会文化涵意。不同颜色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有人认为 颜色的基本词汇的数量的多少反映了语言进化的不同阶段。最早使用的颜色词从世界上一些原始部落语言来看,先是“白”“黑”“红”,然后依次出现“黄”“绿”等。大洋洲新几内亚的茄莱语(Jale)的颜色词只有“白”和“黑”两种。有人认为颜色词汇的产生排列是“白(原色)”“黑”“红”“黄”“绿”“蓝”“棕”“紫”“橙”“灰”等。彝族崇尚红、黑、黄三种颜色的历史文化现象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黑色是大漆本身的颜色,所有的漆器都用黑色打底,彝族尚黑,黑色代表尊贵和庄重。彝族漆器全用黑色做底色后,加绘黄色和红色的花纹组成图案,通体绘纹。用树漆、朱砂、石黄等配料绘制而成的彝族漆器具有百年不腐烂、不褪色、不脱漆、不变形、不易裂、无异味、耐高温的独特品质和功用。

米市阿普如哈村吉伍诺波可以说是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已故代表人物。他天资聪慧、心灵手巧,无师自通,将日、月、星、花、草、鸟、兽等融入髹饰技艺,创造出许多新颖的图案。吉伍诺波从小学习漆器工艺,中年时漆器工艺技术非常高超。根据多年的漆器制作,他不断总结和探索,推陈出新,对漆器线条进行粗细搭配,对图案进行方形和圆形搭配。色彩方面也进行新的搭配。改进后的漆器用品深受人们喜爱。所以后来他名气越来越大,老百姓到米市去争相买吉伍诺波的作品。1963年第84期《民族画报》专门报道了吉伍诺波及其彝族漆器工艺说“吉伍诺布住在喜德县伊洛乡。这个乡是凉山中一个出名的漆器产地。有的考古学家把彝族人民的木碗、木盆、木酒壶比作古代仰韶时期的陶器。这些漆器造形和图案很是古雅,色彩简朴,民族特点显著,工艺精美。”由于彝族木质漆器餐具至今保留着古代文化的明显特征,有人戏称彝族漆器是不用挖掘的文物。喜德县吉伍漆器制作历程大约经过了:1.木制家用品的正式产生,主要加工简单木桶,木瓢,木杓,木盔,虽然此时尚未发现涂料,但是它为后来木制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吉伍家人在实践中发明的脚踏车木器和发现了生漆,使木制漆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3.这一时期发现了石黄(别称“雄黄”)、朱砂,并在实践中摸索使用绘笔,在选料上也有了进一步的讲究,包括原木的选择和砍伐的时间选择。绘笔的产生,则使图案品种由单一的直线、曲线发展到日月星辰,山水,飞禽走兽等。髹饰绘制的方法大致有描画、彩绘、镶嵌、堆漆4种。无论哪一种,在画匠的笔下,或飞动流畅,活泼自由:或简炼明快,刚劲豪放;或曲直并用,均匀齐整,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喜悦情感和对生活的强烈热爱,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彝族的文化和彝族的民间艺术。

图4 号角

图5 贵州图谱

贵州彝文文献《物始纪略·颜色的由来》说:“远古哎哺时,东南和西北,是四种颜色。天地的东方,出现了青色,天地的南方,出现了红色,天地的西方,出现了白色,天地的北方,出现了黑色,就在这期间,出个举腮则,画华丽的图,绘美丽的景。男的去作战,女的来管事,作战凯旋日,打牛又打羊,杀猪又宰羊,牛血和马血,猎血和羊血,用来画肌肉,黑石画骨架,牛皮和马皮,猪皮和羊皮,用来绘绘画。人间的巧手,将天上地上的,开花结果的,有气有血的,会动有命的,全都绘入画。用青的颜色,绘耀日的像,用红的颜色,给皓月的像,用白的颜色,把苍天描画,用黑的颜色,大岩上作画,把大地描画。相距很远后,舍够沽老人,发明了黄色,绘制美的画。红黄黑白,生在高山上,长在深谷中,巧匠开采来,天下美景都入画 。”[4]

彝族早期的漆器髹饰一般是信手描画,原始朴实。后来由原始图腾动物、植物模拟髹饰发展到动物、植物全貌髹饰,进而升华到用点、线、圈组成的几何纹样。纹样多由日月星辰、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山川河流等构成。纹样描画细腻,明暗强烈,直线弧线并用,点线片面俱全。图案变化无穷,动中有静,疏密有致,繁中有简,浓淡相宜。

纹饰内容源于彝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特点是抽象而概括,形义一致。归纳起来有自然纹饰、动物纹饰、植物纹饰、生产生活用具纹饰及其他纹饰。花纹一般是红色和黄色,但不同器形图案不一样。

四 彝族漆器传承问题

彝族漆器工艺在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审美观,漆器的纹样图案不断得到更新,功能也逐步完善、多样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对彝族人的生活的影响是广泛的,彝族漆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与中国汉族地区四大著名漆器“福州脱胎漆器”“扬州漆器”“平遥推光漆器”“成都漆器”一样各具特色。目前都已得到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点保护和开发利用。

喜德县吉伍彝族漆器历史悠久,技艺精良,具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格,勘称艺术佳品,至今不断发扬光大。2009年凉山州和喜德县文化部门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的申报材料上交文化部。彝族漆器同其他漆器一起合成“中国漆艺”已正式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88年被评为四川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吉伍巫且,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吉伍巫且大师先后多次参加国际工艺技术研讨会。1996年1月在缅甸仰光作为中国参会的3名代表之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东亚漆器研讨会”。 2008年7月,受官方邀请赴美参加第五届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商交会。会上他展出了285件个人作品,其中《库祖》和《册底》两件作品被世界民俗博物馆直接收藏。彝族漆器作为一门手艺,作为漆器世家的吉伍家族已经做了几百多年了。在彝族奴隶社会时期漆器手工技艺有“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即只传给儿子和儿媳妇,不能传给女儿的规矩。因为女儿迟早要嫁给外人,害怕把技术机密泄露给外人。由于这些原因,彝族漆器技艺至今没有在其他一些地方发展起来。其它地方如昭觉和美姑也有个别制作漆器的,但他们的漆器产品要么是粗糙、黑色不加髹饰的,要么漆器髹饰技艺不到位,图案变形和色彩搭配不当。内行人一看便知艺人外行。有的甚至用油漆代替树漆或树漆掺油漆。[5]

有关保护和传承彝族漆器手工技艺问题,目前已经面临令人担忧的境地。年轻人要么进校学习要么外出打工,随着身怀绝技的老人相继离世,某些技艺可能随之失传。很多年轻人嫌这种手工工作又苦又累挣钱又少都不愿干。有关部门应该重点扶持举办工艺培训班,培养新一代彝族漆器工艺能手。彝族漆器木头原材料严重缺乏,对喜德县红莫玛果梁子的杜鹃树林和桦槁树林,对所有零星漆树应该进行保护,禁止乱砍乱伐。有关人士呼吁在漆器之乡喜德县建立“彝族漆器”为主题的集展览、销售、收藏三位一体的标志性建筑博物馆。把民间旧漆器物品、制作工具、民间艺人资料收集整理收藏起来。可以作为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漆器文化学术研讨会。也可以与高等院校和有关机构挂联通过互联网对外宣传。近年来相继成立了漆器工艺厂,使得漆器艺术的生产走出了家庭和作坊,但是机械化生产只能做漆器胚胎,髹饰则比较困难。它跟画家作画一样,机器代替不了人工。所以培养手工技艺人才任重道远。

一花引领万花香。彝族漆器这朵奇葩,它扎根于凉山古老的沃土中,从古至今经久不衰,但愿彝族漆器工艺更完美更久远地流传下去。

图6 吉伍巫且工作照

注释:

①笔者于1984年带学生到喜德县米市农村进行彝族漆器田野调查,后来又进行了一些调查。资料收集后遗憾的是久拖未形成文或书。三十年来目睹漆器生产发展变化情况。谨以此文表示祝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②彝族民间传说发现和利用树漆的人各地有不同说法。有些地方认为是底叶伙普,有些地方认为是阿伙千千。冰河《彝族的漆器及装饰图案艺术》(《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一文中将“底叶伙普”误为“狄一伙”。彭卫红《彝族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237页)一书中“阿伙千千”记作“阿火且且”。

参考文献:

[1]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编译局.阿莫尼惹:汉文版[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2]尔古阿呷,白芝.神水[M]//凉山彝族民间故事选.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3]左玉堂,陶学良.毕摩文化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4]贵州省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物始纪略:彝汉文对照本[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

[5]罗明刚.凉山彝族漆器[J].四川文物,1992(4).

[责任编辑 自正发]

Notes on the Three Colors of the Yi People’s Lacquer

ZHU Wen-xu

(Department of Languages & Literatures of Ethnic Minoriti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1, China)

Abstract:The Yi people favor black, red and yellow colors.Their lacquers are all painted with these three colors, the patterns of lacquer painting developed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the Yi people.Later, the art of lacquer evolved into different forms of art widely used in architecture, painting, and decoration.This paper will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lacquer and wooden ware, lacquer and folklores,lacquer and lacquer painting, lacquer art and its inheritance.

Key words:lacquer of the Yi people, wooden wares, lacquer painting, inheritance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6)03-0041-04

DOI:10.13963/j.cnki.hhuxb.2016.03.010

收稿日期:2015-10-18

作者简介:朱文旭(1952-),男(彝族),大凉山喜德人,教授,研究方向:彝族及西南民族社会历史文化教学。

猜你喜欢

木器传承
谁活得更久
液压挖掘机改装抓木器的技术研究
液压挖掘机改装抓木器的技术研究
浅谈博物馆木器文物的保护现状和问题
堂 祭
促进水性木器涂料的应用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