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雨霖铃》教学为例,打破块式教学

2016-06-14刘井岩

关键词:雨霖铃诵读

刘井岩

摘要:传统的板块式的教学模式使我们走入了“教教材”的误区,而远离了“用教材教”的教学初衷,我试图寻找一种既能够传授给孩子知识,也能够提供给孩子一个思考的方向、培养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力的教学模式,即“点面结合教学法”,并以《雨霖铃》为例,实践这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雨霖铃》 诵读 以点成面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 何为块式教学

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自从有了网络和多媒体,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参考的资料也更多了。可正是海量的资料让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迷茫了——感觉所有的资料都很重要,比如作者的生平、文本的写作背景、历代名家对文本的解读等等,可是这么多的资料和所谓的知识,应该如何呈现给学生呢?为了把它们系统化、条理化,我们便想方设法将它们分门别类,形成了板块式的教学设计:解题、作者(背景)介绍、文本解读、思想情感(内涵)分析、课外拓展……慢慢地,我们便走入了“教教材”的误区,而远离了“用教材教”的教学初衷,甚至,我们忘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掌握知识的方法,独立思考的能力。

于是,我就试图寻找一种方式——既能够传授给孩子知识,也能够提供给孩子一个思考的方向、培养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力,当然,我似乎也摸索出一点半点,我暂时称之为“点面结合教学法”。下面我就以《雨霖铃》的教学为例,具体地谈谈。

二、《雨霖铃》教学案例

(一)初读感知

在教学《雨霖铃》时,我没有设计导入环节,我在上课之初,就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都说中国古典诗词很美,填词很美,意境很美,韵味很美。在我们初读一首诗词时,我们是很少去想这首诗词到底有什么内涵,有什么意义的,但我们能够感受她的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番《雨霖铃》的美。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诵读两遍,然后告诉我你的初读感受是什么。”在同学们诵读完第一遍时,就有同学开始小声地诉说她的初读感受了。为了不让她影响其他同学,我慢慢踱到她身边,低下身轻声问她:“感受到什么了?”也许她也意识到其他同学在读在体会,所以有些不好意思地悄悄告诉我:“很悲伤,诗人在离别的时候很痛苦。”我赞许了她,同时也告诉她再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更多的感受来。并且,我在大家读完之后,也是请她第一个发言。当时,我让三四位同学谈谈他们的感受,大家所说的不外乎“悲伤”“凄凉”“伤感”“痛苦”一类,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我又总结:“我相信大家读来的第一感受大同小异,悲伤的,痛苦的。是的,“雨霖铃”这个词牌名的由来本身就是一个悲伤凄美的爱情故事,并且大家都很熟悉。”我在这里稍稍停顿了一下,当时我们班里的同学都被吊起了胃口。我看着大家好奇的样子,投放了幻灯片——《明皇杂录》中记载:“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听起来有些纠结,其实简单来说就是:“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上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銮的金玲上,玄宗闻之,因悼念杨贵妃乃作此曲。”因此,但凡以“雨霖铃”为词牌名的词作,都是比较哀伤的。

接着,我就让同学们带着这种悲伤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要求他们语速放缓,语调压低,语音低沉一些。然后我找了两位同学示范诵读,并一一点评。我在教学时是非常注重文本的阅读的,所谓“诵百遍,其义自见”。

(二)二读立点

经过多次自读之后,我要求学生齐读,同时要求他们找出诗词中直接表达这种哀伤的一个词。我们班里有一位特别活跃的学生,在我刚刚抛出问题时,他就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也大声嚷嚷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我把他晾在一边,仍然让学生齐读。读完之后,我才让他起来回答。他的答案没有改变。此时,我让大家提出不同意见。很多同学都举手了,我请了其中一位相对成绩平平的学生回答,他的答案是“伤离别”。我请他坐下,然后问了那位特别活跃的同学哪个答案对。他沉默了一会儿,小声地说:“他的对。”我又追问为什么。他特别不好意思说了句“我没注意题目要求我们找一个词而不是一句话”。我也借着这个契机告诉同学们,即便题目看似简单,但也要认真审题。

“的确,这是一首为离别而伤的词。同学们,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在古人笔下,很多离别是痛苦不堪的,你们能说说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就说开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特别是有一位同学提到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句,我顺势就问:“可见,愁字得有一些存在因素,比如离人、心境、秋天。那么,接下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找找其中离愁的产生因素。”这个问题其实是临时想到的,我本来教学设计的环节没有这么顺畅,需要更多的引导。不过,课堂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成而不是教师的预设。

(三)三读成面

这一次,我仍然让学生自读,然后小组讨论,并要求他们归类整理找出的因素,同时要对这些因素稍作分析,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些因素能表达出“离别之伤”。

比如,有一个小组整理了离别的时间:秋(他们特别提到时深秋)、晚(傍晚)。他们的分析:之所以是“深秋”,是因为“寒蝉”,秋天有蝉,但“寒蝉”出现在深秋,特别是它的叫声“凄切”,更有一种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悲伤之感。而“傍晚”则是更集中、更具体的时间节点,在傍晚分别,前路昏暗,更显悲凉。我为了让同学们更能感受时间所带来的伤感,在他们小组回答完之后又补充到:“同学们,一年之中,哪个季节最伤感?”“秋天。”“在中国文化印记中,秋已经不单纯只是一个时节,它被赋予了更深重的文化意味。如同杜甫所说的‘摇落深知宋玉悲,秋天在我们国人心中已经沉淀出一种悲情。因此,在这样一个千古同悲的秋天离别,伤痛也就更加刻骨铭心。更何况,夕阳西下,日暮昏沉,光线将我们的快乐一并带走了,这双重的伤悲叠加,心情就更沉重了。”

离别的地点:长亭、都门。这一组同学在分析时更文艺一些。因为一开始他们组的代表就唱起了“长亭外,古道边……”我们都会唱《送别》,古人五里短亭,十里长亭,亲友相送,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就是在长亭。而都门就是城门。城门外设帐饯行,词人“帐饮无绪”连喝酒都没有心情了,可见离别之时是多么伤感。我在这里没有补充,只是在他们的基础上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帐饮无绪”?最直接的原因能找到吗?

这时候,有一位同学没举手就回答了:“因为船要开了。”我知道,大家一经他的提醒,肯定都想到了,但我仍然停顿了一小会儿给同学们思考,然后才让这位同学说说他的见解。我对他还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让他代表整组发言,告诉大家船在离别中扮演什么因素,又是如何表现出离别之伤的。他具体地分析了“催”字,体现时间紧迫,心情焦急。我又追问他“既然时间紧迫,为什么不早点出发呢?词人有解释吗?”他当时可能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于是我让他请坐,同组的以为女生替他回答了:因为“骤雨”。我又问她:“兰舟是离别的工具,那么骤雨是离别的哪个因素?”她的反应非常迅速——“环境”,而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补充说:“环境还包括‘寒蝉凄切,蝉凄切的叫声就相当于离别场景的背景音乐,所以也是环境因素。”说实话,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学生,他一旦进入文本,思考的速度与思维的连贯性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我当时就表扬了这位同学。

同学们还提到了离别的主角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一组同学自告奋勇为我们现场表演,那盈盈的泪光与欲语还休的颤唇,赢得了全班同学如雷的掌声。当然,我也必须把孩子们带回文本,所以这里我又进行了补充:“古人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在词人这里,一放手便是离别,千言万语的叮咛也因这种离别的悲伤而难以言说,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用无声的哽咽与眼泪把这份离别之伤渗进了我们的心理,令读者忍不住也为他们心酸。”

而最后一个因素,是集合了全班同学的解读商讨归纳为“离别后的想象”。同学们分析了上阕词的最后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词的下阕。这里我重点想讲讲我们同学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解读。

“酒醒”:说明词人醉过,但词人提到“帐饮无绪”,所以醉他的不是酒,或者不仅仅是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所以“酒不醉人人自醉”,他是被“相思”醉倒的。

“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柳”谐“留”音,离别难留。

“岸”(这是最惊艳到我的解读):傍晚彼岸别离,今宵已到此岸,可此岸非彼岸,我们生生把彼此站成了两岸,相思相望不相见。

“晓风”:在深秋的黎明之际,风是刺骨寒冷的,吹在身上却冻彻心扉,更显凄冷。

“残月”:月圆人团月,月残人难圆。词人抬头望月,低头思亲,月是缺的,亲人不在,又孤独又凄凉。

置身在这样的场景之中,感觉天地间只留我一人,分外的孤寂与悲伤。

(四)再读体味

这是最后一次诵读了,孩子们对这首词已经非常熟悉了,并且怀着一份与词人相似的伤感沉浸其中,细细体味,并形成他们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与独特感受。

三、教学反思

我最后在写教学反思时,发现,我的教学过程中,包括解题、文本分析、情感体会甚至知识拓展都有涉及,但相对而言却如行云流水,丝毫不为灌输知识而提供知识。以前,我的学生会说“老师,你让我们了解了很多知识”,那时我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学生又崇拜我,很自豪;可是自从我转变教学模式之后,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忽然发现诗词很美”的时候,我感动了。我们的教育除了让孩子知道更多之外,难道不是更该让他们感受到美吗?我想,教育的目的绝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当传递美,培养孩子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

猜你喜欢

雨霖铃诵读
从《雨霖铃》课堂实例看信息化的运用
《雨霖铃》教学设计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