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间里不“太平”

2016-06-14蒲昭和

家庭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太平间孙思邈棺材

蒲昭和

近年来,不时有“人死了”又突然复活的事例见诸报端,这些事难免令人产生好奇、惊悚之感,同时也扩张了人们的无限想象力——有谁不想“死而复活”呢?

死而复生乃假死

其实,古今中外一直都流传着许多有关“死人复活”的离奇、恐怖的传说或故事。类似僵尸还魂、棺材中爬出的吸血鬼、坟墓里传来怪叫声、解剖室里突然坐起的“死尸”、少女在推入焚尸炉时醒来,等等。

“人死复活”的情况是存在的,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假死”。所谓假死,是指病人心跳和呼吸极其微弱,几乎测不出。从表面看几乎完全和死人一样,实际上还存在着微弱的生命现象。如果不仔细检查,很容易误把假死当作真死。在古代,因诊疗水平低下,医生将假死误断为死亡的情况屡有发生,尤其在古代欧洲一些国家,报道假死的现象较多。

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曾救治过一位已入棺椁的假死者。据载,孙思邈一日外出行医,途中遇出殡人群,系一产妇难产而“暴亡”。孙思邈一瞥之间,见棺材夹缝中有鲜血流出,断定死者尚有生机,便叫人打开棺木。他先用香药熏死者鼻孔,然后用上急救药,死者很快复生,3日后痊愈如初。

太平间的来历

医院太平间(停尸房)的设立,也是为防范假死变真死。

17世纪初,德国曾有一幅铜版画十分流行,此画描述了一位名叫瑞其姆特的妇女从坟墓里复活的事。据记载,这件阴森恐怖的事于公元1357年发生在科隆的公墓里。由于这幅令人不寒而栗的版画不断重印,使人惊恐万分,不少人总担心自己被医生误判,即便自己未死便被活埋了。当时有人想到一些防范措施。如:用电击来排除假死;制造一种安全棺材,在棺盖上端装上一根长长的通气管……总之是给那些未死的人提供复活的机会。

不过,这些方法都不实用。这时德国有一位医生叫胡费兰,他在魏玛公国及周边行医,他向当地统治者建议:人死后,最好能让尸体停留一段时间再下葬,这能为假死者提供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经过努力,他在179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间停尸房(太平间),坐落在魏玛的雅各布公墓。停尸房内安装有能够稳定通风、调节室温的设施,还雇佣专门看护人员管理。管理人员随时可通过门上的玻璃窗看到停尸房内的一排排尸体,这些尸体要一直保存到腐烂为止。旁边一个冷藏室里存放着洗浴的水、能使人兴奋的汤剂及其他“补药”,以备在死者有复活迹象情况下使用。

为防止看护人员不谨慎或不尽责,胡费兰还设计了一个由线和小钟构成的警报系统,这个系统把尸体的脚趾和手指连接起来,假死的人哪怕有一点细微的动作,它都能发出警报。

死后不急于下葬,也与宗教和民族习俗相关。比如,在佛经看来,人死后三天里,灵魂会离开躯体,所以尸体要停放三天后,才能入葬。这时,灵魂已经没有了。从古至今,我国不少地方仍有这样的习俗:人死后要在家停放3天(有的是5天或7天)。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逝者突然离去,让活人难舍,停放3天是为了让亲人有一个告别的准备时间;二是如果是假死,停放几天,在冷风或哭丧声的刺激不,说不定真能让假死者苏醒过来,就可避免被活埋掉。

假死客观存在,古时人们对死亡缺乏科学的鉴别手段和检测方法,加上人都有希冀“重生”的强烈愿望,死后“停尸数日”再下葬就成为惯例,尤其在偏远的地方,这种习俗仍普遍存在。

设立太平间,原本是给假死者提供一线重生的机会。不过,当今心电图、脑电图检测手段,已让分别真、假死亡变得容易,停尸房似乎也失去了存在价值,这或许也是现在不少医院已不再设太平间的原因。

猜你喜欢

太平间孙思邈棺材
孙思邈与屠苏酒
“官财”的故事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太平间醒酒”合适吗
此种醒酒当休矣!
太平间收费,岂能如此不太平?
药王孙思邈
Passage Six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