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咬尾症的原因及防治

2016-06-14董焕竹

乡村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猪圈寄生虫病圈舍



猪咬尾症的原因及防治

猪咬尾症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环境不适、饲料营养供应不平衡、疾病及代谢机能紊乱等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征。该病在秋冬季发病率较高,常给养猪户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一、发病原因

1.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大、饲槽空间狭小、限饲与饮水不足、同一圈舍猪只大小强弱悬殊、并群造成打斗、争夺位次等原因均可诱发咬尾症。

2.环境因素。猪舍环境条件差,如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及有害气体的蓄积,猪舍光照过强,天气的异常变化,猪圈潮湿引起皮肤发痒等因素,均能引起猪咬尾症的发生。该病在秋冬季节发生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干燥和多尘环境导致猪只烦躁和引发攻击行为。

3.品种和个体差异。同一猪圈内如果饲养的品种不同或个体差异较大,体型较小的品种或个体会因竞争较弱而被咬。

4.疾病。猪患有虱子、疥癣等体外寄生虫病时,可引起猪体皮肤刺激而烦躁不安,在舍内摩擦而导致耳后、肋部等处出现渗出物,引发其他个体舔食或啃咬。猪患体内寄生虫病时,特别是猪蛔虫,会刺激患猪攻击其他猪只。

5.营养因素。当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满足不了猪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时可导致咬尾的发生。另外,日粮中的各种微量营养成分不平衡,如日粮中钾、钠、镁、铁、钙、磷、维生素等的缺乏或者不平衡也会导致该病发生。

6.猪本身的天性。猪的模仿性很强,若一只猪有咬尾行为,不及时处理的话会引发大群发生咬尾现象。同时,因互咬导致的破皮与流血等外伤,又诱发了猪群相互撕咬。

二、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同一圈舍内的猪只个体差异不宜太大,饲养密度也不宜过高。猪的饲养密度一般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是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能正常采食饮水为宜。猪群饲养密度在冬季应大一些,夏季小一些,保证每头育肥猪的饲养面积在0.8~1.0平方米、中猪在0.6~0.7平方米、仔猪在0.3~0.5平方米。

咬尾症的发生常因个别好斗的猪引起,如在圈中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应及时挑出并单独饲养。也可在猪尾上涂焦油,或用50度以上白酒喷洒猪体全身和鼻端部位,每天3~5次,一般2天后即可控制咬尾症。同时也要隔离被咬的猪,对咬伤部位及时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然后涂上碘酒,以防止伤口发生感染,严重的可用抗生素治疗。

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避免发生应激,调控好舍内温度与湿度,加强猪舍通风,防止贼风侵袭、粪便污染、空气浑浊、潮湿等因素引发应激。定时定量饲喂,不喂发霉变质饲料,饮水要清洁,饲槽及水槽设置充足,注意卫生,避免抢食争斗及饮食不均。

2.仔猪及时断尾。对仔猪断尾是控制咬尾症的一种有效措施。

3.分散猪只注意力。在猪圈中投放玩具,如链条、皮球、旧轮胎以及青绿饲料等,分散猪只关注的焦点,从而减少咬尾症的发生。

4.饲料营养均衡。选用优质饲料原料,料中可加入全价营养素“激生肽”,并适度增加食盐用量。对于吃胎衣和胎儿的母猪,除加强护理外,还可用河虾或小鱼100~300克煮汤饮服,每天1次,连服数日。还可在饲料中增加调味消食剂,添加大蒜、白糖、陈皮及一些调味剂来改善猪的异食癖。

5.对症用药,控制异食癖。对患慢性胃肠疾病的猪,治疗要以抑菌消炎、清除肠内有害物质为原则,并结合补液、强心措施。对于患寄生虫病的猪,应及时用净乐威等驱虫。对于被咬伤的猪及时进行外部消毒,并辅以抗生素治疗。●

董焕竹河南省濮阳县畜牧局457100

猜你喜欢

猪圈寄生虫病圈舍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肉牛常见三种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加州鲈寄生虫病及防控建议
劫持“小不点”
圈舍养羊日常管理技术要点
一头好猪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部分漏缝地板的母猪圈舍可铺设秸秆
单独中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