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CIC、C 4、C 3检测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意义

2016-06-13李玉平

当代医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梗阻性补体黄疸

李玉平

血清CIC、C 4、C 3检测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意义

李玉平

目的 评价血清CIC、C 4、C 3检测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意义。方法 资料选取58例肝外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设为研究A组,另选取70例正常者与64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分别设为对照组与研究B组,均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对3组血清CIC、C 4、C 3进行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A、B组术前、术后C 4、CIC水平均比对照组高,C 3水平均比对照组低;术后研究A、B 2组组间比较,研究组A组C 3水平(0.97±0.13)g/L比研究B组(1.21±0.30)g/L低,且CIC(14.25±1.87)U比研究B组(6.70±2.06)U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IC水平升高与C 3水平降低幅度能够有效诊断与鉴别出单纯胆囊结石与肝外阻塞性黄疸。

补体;阻塞性黄疸;肝外

肝外阻塞性黄疸指的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引起肝外梗阻或胆管狭窄所导致的,以结合型胆红素增高为主高胆红素血症,常见病因包括肝外胆管内结石、壶腹部病变、狭窄及肿瘤等,大部分患者经常规检查得以明确病因诊断[1]。本研究为深入了解血清补体(CIC、C 4、C 3)水平检测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意义,针对已选定的58例肝外阻塞性黄疸患者与64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临床及70例正常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山东省鄄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58例肝外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B超级肝胆造影等检查,排除发病前不明服药、肝硬化、胆道疾病、肝胆手术、自身免疫病史等患者;将其设为研究A组,男女比例23︰35,年龄

60~80岁,平均(70.48±3.69)岁,其中24例胆道肿瘤,34例胆总管结石;选取64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设为研究B组,男女比例30︰34,年龄62~80岁,平均(74.68±5.64)岁;另选取70例正常者设为对照组,男女比例34︰36,年龄60~78岁,平均(72.32±3.85)岁;3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与对照B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3~7 d、术后8~12 d 3次抽外周静脉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血清补体3(C 3)、血清补体4(C 4),术中解剖脐静脉,或者经胃网膜右静脉插管取门静脉血。CIC、C 3、C 4检测均予以双试剂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检测,仪器选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研究A、B组术前术后血清C 3、C 4、CIC水平变化情况;并对比研究A、B组与对照组血清C 3、C 4、CIC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A、B组术前、术后C 4、CI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 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A、B 2组组间比较,研究组A组C 3水平显著低于研究B组,且CIC水平显著高于研究B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3):1384.

表1 3组血清C 3、C 4、CIC水平变化情况对比(x±s)

[3] 田仙棠.改良血液透析方法在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40-41,44.

[4] 姚志军,陈兴旺,王方剑,等.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6):504-505.

[5] 孙建萍,王腾科,张京岚,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急性下肢缺血致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2014,94(34):2665-2668.

[6] 伍方红,韦继政,丁拥军,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疗效[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5):1022-1023.

[7] 朱伟力,胡潇媚,徐然,等.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161例临床发病特点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403-2405.

[8] 李勇,金兆辰,吉木森,等.连续肾替代治疗在外科严重脓毒症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中的治疗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0, 12(10):1346-1349.

3 讨论

肝外阻塞性黄疸指的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引起肝外梗阻或胆管狭窄所导致的,以结合型胆红素增高为主高胆红素血症,常见病因包括肝外胆管内结石、壶腹部病变、狭窄及肿瘤等,大部分患者经常规检查得以明确病因诊断[2]。相关研究资料表明[3]肝细胞表面存在FC、IgG受体,因此认为血清内的CIC主要通过FC、IgG等受体对肝细胞产生病理作用。肝脏血窦为CIC清除最大的场所,肝窦中吞噬细胞(枯否细胞)可有效处理CIC,因胆囊结石与梗阻性黄疸时患者的肝窦血流量降低,且枯否细胞相关功能亦下降,进而降低CIC的清除功能[4]。

补体为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于补体系统的激活期间,能够可产生各种具生物活性的物质,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结果表现出不仅增强机体溶解病毒、免疫中和与粘附、调理、杀菌、溶菌等防御能力,而且可引发疾病免疫趋化因子、过敏毒素及补体激肽等病理作用[5-6]。本研究为深入了解血清补体(CIC、C 4、C 3)水平检测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意义,针对已选定的58例肝外阻塞性黄疸患者与64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临床及70例正常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A、B组术前、术后C 4、CIC水平均比对照组高,C 3水平均比对照组低;术后研究A、B 2组组间比较,研究组A组

C 3水平(0.97±0.13)g/L比研究B组(1.21±0.30)g/L低(P<0.05),且CIC(14.25±1.87)U比研究B组(6.70±2.06)U高(P<0.05),根据CIC升高程度与C 3水平降低程度能够诊断与鉴别诊断出肝外梗阻性黄疸和单纯胆囊结石。

人体除枯否细胞之外,脾、淋巴结等末稍血中中性单核与多核细胞、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同样参与CIC处理[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A组术前CIC水平(17.26±2.95)U较之研究B组(11.47±2.32)U显著更高(P<0.05),且术后CIC水平仍较高,提示肝外梗阻性黄疸时肝窦清除CIC情况明显减弱。相关资料显示[8]:患者表现梗阻性黄疸时,其机体免疫等功能将受到一定的抑制,而补体系统作为免疫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血清

C 3属于主要的补体物质,其占据血清补体成分含量最高,C 3被激活能够产生C 3正反馈这一途径。当出现胆道梗阻之后体内

BTP水平将不断上升,直至BTP超过2.96 kPa,胆细胞将停止分泌胆汁,而当BTP超过3.67 kPa时,肝细胞则破裂,许多内毒素与胆红素将返流入血,致使内毒素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9]。因巨噬细胞、肝脏淋巴细胞为产生C 3、C 4主要的场所,因此当梗阻性黄疸时,患者的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功能将显著降低,因此

C 3成分随之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A、B组术前C 3水平[(0.61±0.20) g/L vs (1.01±0.57)g/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组C 3水平显著升高,且与术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肝外梗阻性黄疸时C 3水平降低与胆道的梗阻程度成正比,因此临床应及时对胆道梗阻予以清除,同时有效控制感染为补体功能恢复的关键,针对由于其他合并疾病暂时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可予以经皮穿刺胆道引流减压。内毒素与细菌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与经典途径,故消耗大量C 3补体成分,另外,内毒素可对枯否细胞产生刺激作用,致使细胞膜发生变化,酶体溶随之破裂[10]。受时间、环境及样本因素制约,本研究未针对不同时机予以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CIC、C 4、C 3予以检测,尚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临床加大样本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补充。

综上所述,血清CIC水平升高与C 3水平降低幅度能够有效诊断与鉴别出单纯胆囊结石与肝外阻塞性黄疸,对临床具重要意义。

[1] 钟虹,方剑锋.肝外阻塞性黄疸患者胆汁病原菌检测及其耐药性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10):142-143.

[2] 高晓姣,梁运啸,农兵,等.ERCP在不明原因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临床应用[J].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2012,17(3):130-132.

[3] 黄志强.胆道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8-181.

[4] 杨娜,冯蕾,孙琰,等.彩超引导下应用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体会[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15(4):128-129.

[5] 田峰,董云,费志勇.EUS联合ERCP诊治不明原因肝外胆管阻塞性黄疸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1):33-35.

[6] 陈彪权.腹部超声在黄疸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当代医学,2014, 20(32):25-26.

[7] 刘文龙,王克强.血清C 3、C 4、CIC检测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意义[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3,24(3):18-20.

[8] 李季.超声诊断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价值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87-88.

[9] 傅光平.超声检查肝外阻塞性黄疸临床价值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4):2110-2111.

[10] 张西波,段启龙,李忠廉.一氧化氮在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4,10(40):102-10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7.041

猜你喜欢

梗阻性补体黄疸
鲁晓岚:黄疸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流感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检测意义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新纤维化相关因子SFTPA2在梗阻性肾组织中表达及与肾纤维化之间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