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麻醉方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影响

2016-06-13刘添银陈世彪候本超黄坚

当代医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椎管高龄股骨

刘添银 陈世彪 候本超 黄坚

不同麻醉方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影响

刘添银 陈世彪 候本超 黄坚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65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行椎管内麻醉,观察2组患者术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和下地活动所需时间分别为(8.2±3.4)d、(72.3±27.6)h,对照组分别为(13.2±3.6)d、(103.5±31.5)h,观察组2项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1%和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股骨间粗隆间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可有效缩短,有利于患者及早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高龄股骨间骨折;术后恢复

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指粗隆水平以上到股骨颈基底以下的部位发生的骨折。近年来,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主要因为老年群体人数不断增多,且老年人多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伴有不同程度内科疾病,比如高血药、糖尿病等,使手术治疗的不安全因素增加[1]。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5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66~87岁,平均年龄(76.3±4.1)岁;骨折按照Evans分型:II型10例,III型15例,IV型7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4例,摔伤12例,其他6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2例,脑血管疾病15例,糖尿病5例。观察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64~89岁,平均年龄(75.3±5.1)岁,骨折按照Evans分型:II型11例,III型17例,IV型5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5例,摔伤13例,其他5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1例,脑血管疾病17例,糖尿病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对比。

1.2 方法 2组患者术前均行CT和其他常规检查,接受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患者入手术室后给予面罩吸氧,严密检测患者心电图、收缩压、舒张压、心率。2组患者均采用上肢静脉输注复方林格氏注射液300~500 mL并开始麻醉。对照组患者行全身麻醉,通过呼吸道吸入、肌肉或者静脉将麻醉药物送至体内,给予患者维库溴铵0.08~0.12 mg/kg+异丙酚1~2 mg/kg+咪唑安定0.1 mg/kg+芬太尼2~4 g/kg。观察组给予椎内管麻醉,为其注入0.75%重比重布比卡因,注射剂量为1~1.5 mL。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为患者注入2%的利多卡因维持麻醉。术后给予患者精心呵护,积极进行抗感染和消肿止痛等干预。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对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术后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所需时间比较 术后对2组住院时间和下地活动所需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和下地活动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住院时间和下地活动所需时间比较(x±s)

2.2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9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呼吸系统感染3例,心血管系统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认知功能障碍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1%。观察组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呼吸系统感染2例,心血管系统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今年来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老年人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高龄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以及合并多种内科疾病,这严重影响了骨折的恢复。另外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出现感染,褥疮等并发症[2]。因此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应及早采取手术治疗,给予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麻醉方式对手术效果有重要影响,高龄患者心血管储备功能降低,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有限,使麻醉风险性大大增加。老年骨折手术易发生并发症,比如心血管并发症、肺炎等。全身麻醉直接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会显著上升。术后患者体内全麻药物完全代谢完需要一定时间,这会对患者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3]。另外全身麻醉给药方式一般为呼吸道吸入、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抑制[4]。麻醉作用在术后一段时间后才能完全消失,易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椎管内麻醉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行椎管内麻醉患者可保持清醒,能够降低静脉血栓以及中枢神经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5]。本次研究中对照组9例患者有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8.1%,观察组3例患者有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9.1%,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证明此观点。此外椎管内麻醉阻滞交感神经可致血压降低,其可以有效抑制机体伤害性刺激的传入[6],应激反应较小,可以总体保持患者术后血压和心率的稳定[7]。椎管内麻醉术中没有镇静药物残留,不会对患者呼吸有抑制作用,可有效减少呼吸系统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发生[8]。本次研究中对2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所需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椎管内麻醉具有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的优势,对于高龄患者行椎管内麻醉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所需时间。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陆群英,黄迅.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5):14-16.

[2] 白雪东,王德利,李海峰,等.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1):15-17.

[3] 袁志忠.两种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5):4795-4796.

[4] 粱兴伟.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闽骨折32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4):92-93.

[5] 耿立杰,江涛,张哓立,等.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手术治疗[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11):974-976.

[6] 曾玲.老年股骨粗隆闻骨折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J].海南医学,2012,23(17):147-148.

[7] 刘红霞.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股骨颈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3,l 9(17):73-74.

[8] 刘剑飞.全麻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预后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4):97-9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7.026

江西 330006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刘添银 陈世彪候本超 黄坚)

猜你喜欢

椎管高龄股骨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