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的汉剧票友与“玩票”

2016-06-13郑维维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关键词:汉剧票友民国

郑维维(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民国时期的汉剧票友与“玩票”

郑维维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汉剧兴起于清代,民国时达于繁盛。推动汉剧繁荣的不仅是汉剧的艺人们,还有十分活跃的汉剧票友及其玩票活动。玩票需要金钱与时间投入,故票友均有钱有闲。票友在玩票中同声相求,自然形成自己的组织,即票社。汉剧票友在票社内切磋技艺,在舞台上自娱自乐,并且积极参加义演等社会活动,服务于社会,弘扬汉剧,从而构成武汉近代市民生活的面相之一。

[关键词]民国;汉剧;票友;票社;玩票

汉剧兴起于清代,民国时达于繁盛。推动汉剧繁荣的不仅是汉剧的艺人们,还有十分活跃的票友。当前学术界关于汉剧的研究本来就十分薄弱,对于汉剧票友的研究更是近乎一片空白。然而,探求汉剧与民国时期武汉市民生活的关系,不可不研究票友。他们不是艺人,但却和汉剧界有不同一般的联系;他们的身份是市民,但却又是汉剧的热心传播者和造势者。本文以40年代的武汉地方报刊杂志为资料来源,尝试从社会史视角研究民国时期的汉剧票友及票友活动,以期增加对民国时期汉口社会生活的认识。

一、汉剧票友的成分

“票友”一词,起源于晚清,指的是“不以演剧为业而偶以戏行乐之子弟”[1],或“不以优伶为职业,以道乐而学戏剧者”[2]123。1946年9月13日,《汉口导报》发表署名“起”的文章《票友始于前清末叶》,文章追溯票友的缘起,细致描写了票友的大致情状以及“票友”一词的来历:

票友始于前清末叶,时士大夫每有嗜戏剧或八鼓等杂技者,思粉墨登场一试个中滋味,因设立消遣处所,分职排演清唱或彩唱,如遇知交,欲聘登台扮演者皆须楷书红柬请帖,恭请消遣,于是被邀者始允登台焉。个中人呼请帖为票,扮演者即呼为票友矣。[3]

汉剧的票友,最初的形态是“玩菊”。“玩菊”一词约出现于清道光以后。湖北戏曲研究员万生鼎诠释说:“一些文人雅士,每年秋季相为邀约聚会,赏菊饮酒,清唱汉剧而自我娱乐。清唱的形式是围桌而坐,桌上摆设名贵菊花品种,清雅芳香,参加者引吭高歌,称‘玩菊’,又名唱‘围鼓’,实际上是民间的一种业余文艺活动形式。”[4]133到民国时期,“玩菊的名称逐渐变成了‘玩票’、‘票友’”[4]134。

“玩票”虽然是一种民间业余文艺活动,但绝非等闲之辈可以玩得起,而是需要有钱与有闲。首先,票友“玩票”,演唱时的伴奏、化妆、服装、人工方面的开支都需自掏腰包。其次,“票友演唱时,当必赏封于前后场面执事人,演一次戏,辄出资若干,所谓耗财买脸是也”[3]。再加“玩票”亦须定期排演,需要付出大量时间。这些经济和时间上的大量支出,寻常人一般无法承担。如清同治前后,崇阳围鼓班“参加的票友多系地方上的绅士名流,有燕秋槎(县主考官,汉阳人)、王少华(衙门班头)、沈昌五(拔贡)、吴玉麟(廪生)、田燮臣(秀才)、雷海山(留日警官学校学生)、汪海清(大老板,工十杂)、阮大春、吴菊生等”[5]34。民国时期,大批有经济实力的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中高级专业人员如公务员、律师、医生、报人等充实到票友队伍中来,成为票友中的中坚力量和票界的主体。如答恕之,汉口医界闻人,同时创办报纸如《太阳灯》、《戏世界楚风》、《汉口导报》等,生平酷爱汉剧,演《探母》之太君,工稳有味。扬铎,民国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历任汉口青年会总干事,南京国货陈列馆馆长,湖北烟酒税局长。工老生,其唱做功夫,炉火纯青,登峰造极。殷汉卿,从业邮务,1920年代中期开始票戏,习老生,能演出多种戏,演来异常生色,不同凡响。其他各行业之商人,举不胜举。

(表1)  民国时期汉剧著名票友一览表①该表据《汉口导报》登载资料所整理。

这些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在武汉市民生活中极具影响,为万目所瞻望、所羡慕。他们的“玩票”,自然在武汉市民的眼中成为一种高尚之举、清雅之举,纷纷加以模仿,其结果是扩大了汉剧的影响,推动了汉剧的普及和传播。

二、汉剧票友的组织

汉剧票友“玩票”,同声相求,互为奥援,自然形成自己的组织,即票社。

民国时期武汉的汉剧票社很活跃。《汉口导报》于1947年12月与1948年元月相继报道说:

迩来本市汉剧票社之兴起,有如雨后春笋,顷继国风剧社成立后,又有一联声票社创立,刻已筹备就绪,拟于明年一月一日正式成立,内部推定邵文斌为社长,张耀卿为副社长,业觅定本市桥口牌楼街三十五号位社址,并聘徐继声为顾问,闻登记入社者殊多云。[6]

本市武圣庙水旱码头暨附近粮食行帮各同仁所筹设之“武圣汉剧票社”,原为汉阳武圣庙“汉光票社”改组而成,负责人有文卿、陈道德等数十人,暂推刘明谦为社长,社址设于武圣路河口竹篙业同业公会,入社者极踊跃,训习更形勤奋,近聘廖玉亭为教师,不日即将正式成立,改选社长云。[7]

汉口邮务公会自张恩泽理事长以来,对于会员娱乐,极力举办,除已成立平、话两剧社外,近又组办汉剧社,并由全体公推殷汉卿为社长,梁振东,陈少如,李福香,刘明凤,卢启发,孙佩棠,王昆山,陈立坚等为各部主任。定于月之十八日开成立大会,并欢宴武汉各汉剧社参加指导云。[8]

从以上报道可见,票社有社址,有社长,有副社长与主任,社员须登记入会,票社在社内开展汉剧训习,并聘请顾问加以指导。

汉剧较知名票社有新军菊班票社、怡怡票社、三余票社、楚风票社等。怡怡票社是其中较有影响者。

怡怡票社的前身为汉口基督教青年会的青年剧社。1921年,怡怡票社由演文明新戏改变为提倡汉剧,由扬铎主持。据扬铎回忆,“一时票友云集,汉剧中的中心人物如傅心一、余洪元诸君亦时常莅社指导,成为汉剧的唯一的票房”[9]110~111。其后,怡怡票社发生变故而解散,但社散票友不散,他们深怀对票社的感情,于1927年在汉口楚班巷汉剧公会内重新成立怡怡票社。社长为孙伯文,主管事务杨善屏、蔡堃安等。票社聚集了一大批当时汉剧票友中的佼佼者,力量雄厚,行当齐全。其宗旨是复兴汉剧,提倡汉剧。常与汉剧名角一起化妆挂衣登台演出,为公益事业募捐。怡怡票社的实力,不亚于一个汉剧戏班,“行当齐全,场面具备,并聘有汉剧著名伶工长期‘说戏’‘走场’,历次公演,殊获佳誉”[10]。

票社接纳成员,对其技艺水平有一定要求,如楚风票社,“社中票友,据说都是些‘铁噪’‘锅喉’之人,没此硬本领的便休想掺了进去”[11]。怡怡汉剧社接受票友,在数量上有限制,如1947年5月,怡怡汉剧票社征求社员,“名额限定二十人”[10]。显然,只有具备一定汉剧素养并“酷嗜此道”者,才能通过“谈戏”被接纳。

汉剧票社除定期演练,还延请汉剧著名艺人到场教戏,如怡怡汉剧社,“聘有汉剧著名伶工长期‘说戏’‘走场’”[10],“汉剧中的中心人物如傅心一、余洪元诸君亦时常莅社指导”[9]。汉口汉声票社,“聘名师练习彩排各项”[12]。汉风社1948年为助学义演排有两出戏,“为排练纯熟起见,特由孔伯樵代请伶工李彩云说戏”[13]。

汉剧票社内部经常举办清唱活动。如汉声乐艺研究社,“有男女社员六十余人,每星期练习一次,一月以来,成绩斐然。昨日,该社全体成员在某社员私寓举行第一次演习会”[14]。汉风票社在乔迁新址时,“该社所有票友,各尽所长,互奏佳句,一时云集嘉宾,莫不皆大欢喜”[15]。1947年,怡怡与楚风两社,“以汉剧名宿吴天保前此返里,及于占元、于素秋此次初来汉上,爰张盛筵,借叙桑梓之情,复尽地主之谊,并邀有武汉闻人杨庆山先生及本报社长等。宴后尝作清歌,有鲍炎卿、刘瑞卿二君之《法场换子》及吴天保君之《哭祖庙》,其宾主始尽欢而散去”[16]。

票社外出演唱,只接受酒宴,不取任何报酬。票社平时彩排、演出以及聘请汉剧名角到场指导、教戏等费用,均为票友自筹。即使是赈灾义演,演出费用也由票友负担。1935年,大风票社为湖北省水灾义演,决定“后台一切开支,并自行担负,绝不动用所筹之公款”[17],“是日所有一切耗费,悉由该社担负,以所收入之款,扫数赈灾”[18]。同年,怡怡假座新市场新舞台筹赈,“大衣箱及开销酒资杂用等费,均系社员担负”[19]。

汉剧票社的活跃与发展,成为民国时期武汉戏剧界的一大景观,为其他戏种的票友所艳羡。京剧票友朱衣曾说:“汉剧票友功夫学历及组织,实出人意料。唯京剧票友,殊不闻有若何团体。林震遐、陶翰翔二君,略有成就,汉上便无人可教其戏,其他票友则有甚封自步故者。余聆汉戏票友之余有感焉,深望京戏票友组织一完好票房,至异地约二三教师……料必大有成就也。”[20]

三、汉剧票友的社会活动

在武汉都市生活中,汉剧票友是一支活跃的力量,他们不仅仅是在票社内切磋技艺,在舞台上自娱自乐,而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汉剧。

(一)参加各种义演

义演是一种演艺圈特有的公益活动,即艺员进行表演,将演出收入献给公益事业。民国时期的票友虽非专业演艺人员,但遇有义演邀请,都义不容辞的参加。汉剧票友李敦富曾说:“我绝对不希望出风头,玩票是一樁清高的消闲,但遇到义演的事,那是义不容辞的。”[21]清高的休闲和义不容辞的参加义演,两样几不相干的内容相互兼容于一体,所体现的是脱俗的人格和热心社会的责任意识。

民国时期汉剧票友参加的义演不胜枚举,其主要类型有助军义演、助灾义演、助学义演等。兹从武汉当地报刊摘录相关报道如下:

1947年10月2日,《汉口导报》报道:“省民教馆主办之第二届敬老会,定于今日上午九时在该馆民众会堂举行。……下午一时起且有汉剧助兴,剧目为‘状元谱’,‘九锡宫’,‘二进宫’等剧,除本市怡怡社各名票外,并邀汉剧名宿吴天保君暨本报答社长参加云。”[22]

1948年1月2日,《汉口导报》报道:“武汉各界助学运动,自本年九月间发起,……获得怡怡、国风、汉风诸汉剧票社,各大名票,以及素具盛誉的汉剧泰斗吴贤华先生,及汉剧界同人,在自我努力与人合作的共同信念下,即将为助学运动与地方戏剧改进,联合公演了,日期定在下月二日起,地点假本市民众乐园大舞台,票价荣誉券每券为三十五万元,堂厢每券十五万元,楼厢每券三万五千元。”[23]

1948年1月8日,《汉口导报》刊发《名票助学义演》的报道:“名票助学义演:杨耀武、彭荣华、江晓安、李玉阶、朱鸣扬、皂角居士、万连城、萧绍男、禹维贤诸先生,蔡陶隐女士,名票名伶一致动员,看戏助学两全其美。”[24]

1948年1月19日,《罗宾汉报》报道:汉剧票友阮智清“发起汉剧票社联合会,计参加者有国风、汉风、邮务、复汉、汉光等五家……商讨冬赈义演事宜”[25]。

参与公益活动,助学、赈灾、敬老,体现了票友的社会责任感,也彰显了民国时期武汉城市的公共空间与市民的公众意识。

(二)弘扬汉剧

汉剧票友之玩票,不仅仅出自于个人喜好,在他们的意识深层,有一种弘扬汉剧的庄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诚如汉票蔡堃安在谈到汉剧复兴时说:“我们汉票同人愿尽全力以赴使汉戏重现光辉”[26]。怡怡票社的“全体社员”便是“预定抱伟大愿望,决计敦聘名教师,努力致习,并对汉剧犹以阐扬倡导为己任,斯诚为复兴汉剧之好音。”[27]票友李敦富,更为酷嗜汉剧之热忱份子,“奋身协助汉风成立,其苦心扶植汉剧当可想见”[21]。

汉剧票友还通过电台播唱汉剧、灌制汉剧唱片等方式来扩大汉剧在观众中的影响。

汉口广播电台……晚间九时半,邀请汉剧怡怡、楚风两票社,联合播音唱汉剧,计有朱明扬、皂角居士之“捉放”,李玉陔、江晓安之“教子”。本市汉剧迷爱好蹦蹦者,当可大饱耳福矣。[28]

汉口的秋风,并不曾显得萧索的景象,这应该感激戏剧业的点缀。汉剧票界的朋友们,也不甘示弱,接连几次在广播电台播送佳奏。[29]

汉剧名票阮智清,江晓安,耿先声等为切实协助改进地方戏剧,除集名伶名票多人隔日在汉口广播电台唱名剧,灌制佳片借广宣传外,近更拟就袜业公会(前楚风社原址)扩大组织,更名“国风票社”,务使具有历史价值之汉剧,不仅弥漫三楚,且以之蔚为“国风”,以光艺坛云。[30]

围绕弘扬汉剧,传承汉剧,推动汉剧发展,民国时期的汉剧票友多有贡献。

答恕之,民国时期汉口的一名医生,“提倡汉戏,不遗余力”[31],不仅亲自写作剧本①吴天保红极一时的《斩经堂》,即出自其手笔。,而且创办戏班,革新汉剧,促进汉剧发展。1936年,答恕之与吴天保合办时代汉剧社,演出场地在新市场大舞台。创办伊始,答恕之即订立了革新措施,如“废除小账‘把子’,不准卖茶卖座烟”[32],“在大门口直接卖票,减除重繁手续。栅子不用挡手,招待尽用女子。有一个座便卖一张票,绝不乱加座位,茶房不准勒索。废除开锣垫戏,开锣便是角儿登台”[33]。答恕之的革新措施,对于汉剧改良,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汉剧名票扬铎(1893—1967),湖北夏口(汉口)人,受其父亲影响,一生嗜戏如命,他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剧本,并积极从事汉剧史研究。他在《汉口小报》上刊发《汉剧丛谈》,首次初步勾勒出汉剧发展的历史。其后又著述《汉剧史考》、《汉剧皮黄考》、《汉剧正错》、《汉剧传统剧目考证》、《汉剧角色考》、《汉剧六十年在武汉》等,为汉剧研究奠定了基础。

票友是汉剧的热忱拥趸者,也是汉剧的最佳诤友,他们热心观剧,也积极开展剧评。他们的批评,为汉剧艺人改进演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如汉剧坤伶严玉声因为演出中的扮相“雌雄莫辩”激起了票友的批评,严玉声诚恳接受意见,加以改正。齐天在《罗宾汉报》上著文说:“尤有一事,值得揄扬嘉奖者,即一种‘长头发’、‘金首饰’毛病,完全革掉,不似从前值雌雄莫辩,讨厌观众。玉声能接受评戏者之忠告,实具艺人之风范”[34]。又如票友耿人情,著文批评汉剧演出中的种种恶劣:“严炳奎饰《凤仪亭》之董卓,对貂蝉云:‘老夫得了天下,封你做总统夫人。’这样不近情理,是汉剧的污点与耻辱。……余如饰小角的,拖鞋撒袜,跑龙套的,赤脚短裤,打赤膊,穿领褂,一触眼帘,使人早有三分不快,深望当选的诸位,随时纠正、监督。并希望大文学先进,热心指导,使汉剧前途发扬光大。此为本人代表汉剧票房同人,所深切望盼者也。”[35]这些批评,熔铸了民国票友对汉剧的一片深情,正是因为有票友一路相伴,一路喝彩,一路督促、一路推动,汉剧方日益发展,蔚为盛景。

[参考文献]

[1]半牕.古今剧谈[N].汉口中山日报,1928-12-23.

[2]波多野乾一.京剧二百年之历史[M].上海:上海启智印务公司,1927.

[3]起.票友始于前清末叶[N].汉口导报,1946-09-13.

[4]万生鼎.菊班始末[M]//武汉文化史料: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3.

[5]钟清明.咸宁地区戏曲史料调查报告[M]//戏剧研究资料:第15期.湖北省戏曲工作室,1986.

[6]鱼.汉剧票社风起云涌[N].汉口导报,1947-12-28.

[7]刘新刚.汉剧票房兴隆,武圣票社即将成立[N].汉口导报,1948-01-02.

[8]邮务汉剧社成立[N].汉口导报,1948-01-18.

[9]扬铎.汉剧在武汉六十年[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10]怡怡汉剧票社征求社员[N].汉口导报,1947-05-20.

[11]票房面面[N].汉口导报,1947-08-11.

[12]传声筒.大汉天声,凭空飞来[N].罗宾汉报,1935-08-17.

[13]汉剧社加油请李彩云排戏[N].罗宾汉报,1948-01-05.

[14]仙山人.汉声演习会花絮[N].壮报,1933-09-12.

[15]予.汉风迁新居,佳曲酬嘉宾[N].汉口导报,1947-06-11.

[16]怡怡楚风票房昨日盛会[N].汉口导报,1947-10-12.

[17]大风票社热心义举[N].罗宾汉报,1935-07-26.

[18]惠.大风票社在大舞台演赈灾戏[N].罗宾汉报,1935-08-19.

[19]怡怡汉剧票房的一笔账[N].罗宾汉报,1935-10-05.

[20]朱衣.票友吴伯清及其他[N].汉口导报,1947-06-07.

[21]世态.一日一汉票[N].汉口导报,1946-08-11.

[22]江.省民教馆敬老会今日省事,老太爹请听汉戏[N].汉口导报,1947-10-02.

[23]征文赠送吴天保义演荣誉券[N].汉口导报,1948-01-02.

[24]名票助学义演[N].汉口导报,1948-01-08.

[25]汉剧票友将联合冬赈义演[N].罗宾汉报,1948-01-19.

[26]乔琦.铲除依赖性[N].汉口导报,1946-07-09.

[27]际云.汉剧票房怡怡社复活[N].戏世界,1934-08-08.

[28]空中汉戏飞来蹦蹦[N].汉口导报,1947-09-27.

[29]汉票界荣誉播唱[N].汉口导报,1947-10-17.

[30]美成今晚灌片[N].汉口导报,1947-12-24.

[31]人情.汉票题名录[N].汉口导报,1946-07-11.

[32]恕知.我与吴天保[N].汉口导报,1947-03-28.

[33]恕知.我与吴天保[N].汉口导报,1947-04-01.

[34]齐天.知过必改:严玉声怕人说坏话[N].罗宾汉报,1935-09-28.

[35]耿人情.汉剧公会成立[N].汉口导报,1946-06-08.

[责任编辑:李严成]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简介]郑维维(1983-),女,湖北孝感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近代社会生活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6)02-0079-05

猜你喜欢

汉剧票友民国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广东汉剧的文化解读探讨
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楚腔汉调——汉剧文物展”在京举行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