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种一次性使用物品包装物拆除方法的比较

2016-06-13沈玉宇

关键词:镊子外包装微粒

沈玉宇

(宜兴市十里牌医院院感科,江苏 宜兴 214200)

四种一次性使用物品包装物拆除方法的比较

沈玉宇

(宜兴市十里牌医院院感科,江苏 宜兴 214200)

目的 比较四种一次性使用包装物的拆包过程,探求最佳方法。方法 将100件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的外包装测漏红色荧光粉,采用中间撕开、一侧撕开全塑包装和向两侧拉开、剪刀剪开后用镊子夹取的方法取物,利用荧光粉显色情况进行对比,判断物品污染程度,发现最低污染率。结果 100件物品实际拆开96件,物品污染较多7件,较少者32件,物品污染率为40.63%。四种拆包法的物品污染率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一侧开口和使用镊子夹取无菌物品仍是最安全、有效的无菌取物方法。

一次性物品;四种拆包法;效果观察

随着医学科学的日益发达和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用的日渐增多,各种材质的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的包装物也就应运而生,可谓层出不穷,花色繁多。尽管国家出台了《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的外包装》行业标准,但市面上出现的各类包装物上的拇指切(即撕开口)却是形态各异、位置不一,在拆包过程中极易造成人为的污染[1],给临床工作人员的无菌操作技术带来一定的难度,据李梦妮等报道,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的质量检测合格率仅96%[2]。鉴于此类现象,笔者在2016年08月17日17:00时,在医院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对一次性使用物品包装物进行一次拆包试验,以求最佳方法,现将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共准备100件一次性使用物品,其中50件为全塑包装,25件包装物的拇指切(即撕开口)位于包装物封口端的中间部位,25件包装物拇指切位于距离包装物封口端外侧缘1 cm处;50件为纸塑包装,包装物不设拇指切。粒径为3~5 μm的秀彩牌红色测漏荧光粉100 g,将荧光粉涂上一次性使用物品包装物的外表面后,按拇指切位置特点分放四份,操作台上铺白色桌布。

1.2 方法

现场随机抽取工作人员8名,按一医一护分成四组,1组人员从中间部位撕开全塑包装物的拇指切后,任由包内物品滑落至操作台上,1组人员从距包装物封口外侧缘1 cm处撕开拇指切后,将包内物品倾倒至操作台上,另外1组人员采用直接向两侧拉开纸塑包装物的密封线后,将包内物品倒出,还有1组人员则采用剪刀剪开纸塑包装物后,用镊子夹出包内物品。每组人员均采用一人拆包、一人观察记录的方法,拆除25件一次性使用物品的包装物。并通过观察包内物品的染色情况,按照多、少、无三种不同等次的染色量,来判断包内物品的污染严重程度,统计物品污染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00件待拆物品中包装无效者4件,实际拆除数96件,包内物品染色较多者7件,染色较少者32件,物品污染率为41.67%,其中物品严重污染率达7.29%,一般污染率达33.33%。各组包装物的污染率各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96件一次性使用物品的染色情况

3 讨 论

从本次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取用一次性物品时,包内物品的污染率及严重程度与开包方法有关。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沾染在包装物表面的微粒,微粒粒径与空气中浮游的菌尘、飞沫核等颗粒相等,粘附力、沉降速度以及漂浮性也基本一致,着色后能够如实反应微粒对物品污染的程度。主要包括分离外包装时,受外包装物断裂震动而掉落的微粒;倾倒包装物时,随包装物倾斜而掉落的微粒和物品沾染包装物出口处的微粒;以及撕下包装物时,处于游离状态的包装物在摆动过程中掉落的微粒。

采用全塑包装的一次性物品共计46件,存在污染的物品共计24件,污染率达52.17%,其中中位拇指切的占83.33%,旁侧拇指切的占16.17%。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撕开外包装取物时,只有少量的微粒受外包装物断裂震动以及在倾倒包装物的过程中洒落至物表,而大部分微粒主要是来自于包装物表面所跌落的微粒。采用距封口处1 cm部位开口,由于此时整个包装物是固定的,被撕下的外包装物面积仅为很小的一块,故随着撕下物摆动而掉落的微粒较少,包内物品的污染率较小;采用中位法分离包装,此时撕下的包装物体积基本等同,两侧包装物均呈游离状态,随包装物摆动而掉落的微粒将成倍增加,故污染率能够达到83.33%,污染严重者可达15.22%。

采用纸塑包装的一次性物品共计49件,存在污染的物品共计15件,污染率达30.61%,其中使用剪刀剪开后镊子夹取者仅占6.67%,为镊子污染而致,可忽略。而直接向两侧撕开包装物的污染率占93.33%,污染原因同样为撕开物摆动幅度较大而导致物表微粒的掉落,由于其包装物未曾全部打开,所造成的污染源面积要比从一侧撕开包装物时大得多,却比中位开启全塑包装的污染要小,但纸塑包装物的密封线较宽,且纸塑包装物的柔韧性较全塑包装物差,且分离包装物时所产生的震动幅度也较大,根据微粒重力及掠过轨迹特点[3],随之而掉落的微粒会较全塑包装多得多。

总之,采用剪刀剪开一侧外包装后,再用镊子夹取无菌物品仍是最安全、有效的取物方法;其次是直接撕下距开口为1 cm的拇指切后取物。倘若条件不允许时,也可采用中位法开启一半时用镊子夹出。严禁直接使用中位法撕开包装物取物,以减少人为性的微粒污染[4]。

[1] 王大连,杨 敏.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47-49.

[2] 李梦妮,邱 萌,程利民,邬礼文,等.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管理现状调查及改进[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5(5):947-948.

[3] 龙 翔,姚 芳,彭荣强.气悬微粒运动的大涡模拟[J].华西大学学报,2008,27(4):42-45.

[4] 王 芳,张树兵.手术中纤维和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J].西南军医,2013,15(4):437-438.

本文编辑:刘欣悦

J524.2

A

ISSN.2095-6681.2016.31.174.02

猜你喜欢

镊子外包装微粒
SIMS微粒分析制样装置研制
目的论视域下的木制品外包装英语翻译策略分析
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冷冻生鲜还能吃吗?
茶产品外包装外观设计分析
一种笔记本电脑包装结构设计
鱼刺卡喉怎样急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高考中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物质性质的考查
最小纸鹤
小镊子夹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