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抓重点词句,让阅读教学更轻松

2016-06-12安初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词句重点词语

安初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并形成能力,是当前阅读教学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品析重点词句入手,分析了如何抓住重点词句这方面来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品析;重点词句;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84-02

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要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语言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准确,要有感觉,有心得;要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修辞手法及叙述、说明的方法,当然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方法、理解方法、创造方法等。

一、见山,让学生在直接抓住问题要点

在平时教学中,如果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办法、措施和手段拐弯抹角地引导、启发学生,事实上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将讨论的话题扯远扯偏,反而会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根本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与其这样,不如在课堂教学中开门见山直接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句话,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或者说“你是从哪些词语知道的”?

曾选取了一篇文章描写杏花的文章让学生们阅读,在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个句子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读了这个句子,哪些词语一下子就跳入了你的脑海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就会抓住“吹绿”“吹青”“吹皱”“吹鼓”这几个词,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独特理解,再把这种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抓住重点词句来感受春天大地复苏,万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点。思考的目标和内容明确,学生在理解上自然不会如入五里雾,却能集中精力向深度和广度方面探究。

二、质疑,让学生碰撞思维火花

当学生对句子中某些重点词语或某些重点句子领会不到位,或者是视而不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巧妙质疑、正题反问法,往往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从“默默”一词入手,故意说:“我觉得‘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中的‘默默一词没有必要,完全可以去掉。你们认为呢?”学生被我这么一说,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这个词上来,然后联系上下句子认真读一读,马上就体会到了这个词的重要性。教师再请他们说说理由,这时学生就能够读懂字里行间所折射的人物心理。教师再因势利导:“你们再找找看,课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这种心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到全文当中去找。

这一做法,就是以这一句为触发点,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受到思想启迪,亮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三、想象,让学生放飞心灵

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往往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课文中存在的一些重点词句,由于受时空局限,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学生没有直接生活体验,确实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展开自由而丰富的想象。这样入情入境,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与文章产生共鸣。

在讲授文有一篇带有“胡作非为”这个成语的一篇课文中。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胡作非为”时,采用了启迪想象的方法。由于“胡作非为”一词离三年级小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孩子不容易理解。我先是引导学生理解字面的意思,然后问学生:“我们学校有‘胡作非为的人吗?”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宝库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然后,再把学生的这种生活体验带到文本中来,再读一读文中的这个句子,边读边想象自己仿佛看到的场景,当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情感融为一体的时候,孩子对“胡作非为”有了真正理解,一节阅读教学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文本语言的魅力。

四、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内涵

学生身边事物或亲身经历的事情有其鲜明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感知。可是,文本中的一些词句往往比较抽象和理性,让学生难以理解,造成阅读障碍,导致学生难以体会作者真正的意图所在。教学时,教师要能善于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经验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就可能起到变抽象为具体、变困难为容易、化复杂为简单的作用,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解读文本和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

课外文章《东方之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人们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平时洗澡时的情形和感受,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沐浴”一词在文中是指人们安谧、舒适地浸在和煦阳光的照射和润泽之中,享受着海风的柔和与抚爱。同时,还使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是一个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读是学习语文的至尊法宝,读是感悟积累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个性地读,收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体味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萃之处,通过反复品读,领会语句深刻含义,感悟作者思想,升华自我情感。

五、贯通,让学生联系整体,把握要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纵观全文,并结合文旨进行深入研读。词、句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表现它们特定的意义和感情色彩的。教学时只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文不离旨”才能确切地理解其意义、作用和运用的目的。

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中的“流连忘返”一词时,可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流连忘返”一词在文中是指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更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游客们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这美丽而神奇的景色将游客紧紧吸引,使他们如痴如醉,脚步徘徊不前,几乎都忘记了回去。用上“流连忘返”这个词进一步突出庐山云雾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有别于过去的“模糊性”教学,离开语言,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只就人文内涵进行开掘,对文中优美的词句视而不见,不作鉴赏指导;也不同于“咬文嚼字”式的教学,对文本中的语言逐词逐句分析,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失掉了“人文性”,将文本“咬嚼”得支离破碎。阅读教学中只有协调好“品析”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是一堂真正的好的语文课。

总而言之,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未来教学中还应该不断探索,通过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进而推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蒲夙婷.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 新课程(下). 2014(04)

[2] 张瑞雪.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重点词句的能力[J]. 新课程(上). 2014(04)

[3] 韩迎春. 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 中华少年 2015年25期

[4] 吉利. “走班制”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J]. 文学教育(上) 2015年11期

猜你喜欢

词句重点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