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结合

2016-06-12姜珊

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际性勃拉姆斯民族性

姜珊

摘 要: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与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作曲家,他们两位除了创作很多我们熟悉的器乐作品,对艺术歌曲的创作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两位作曲家虽是同一时期的作曲家,但创作的风格和对歌曲的理解却截然不同。本文从笔者亲身演唱他们的几首作品来做出研究,比较二者的艺术道路、艺术风格、民族性和国际性等特点,从而总结出他们的歌曲作品在演唱时应注意的地方。笔者认为,这种比较性文章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两位作曲家在创作时的独到之处,希望能为老师、同学们以及喜欢他们艺术歌曲的人提供仅有的资料。

关键词:勃拉姆斯 李斯特 民族性 国际性 艺术道路 艺术风格

19世纪浪漫主义后期的欧洲音乐史上,出现了两位伟大作曲家,他们是继舒伯特、舒曼以后创作艺术歌曲的重要作曲家——勃拉姆斯和李斯特。也许大家所熟悉的是他们的器乐作品,对他们的声乐作品创作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勃拉姆斯曾用十多年的时间创作了近600余首歌曲作品,这包括:独唱歌曲203首、重唱歌曲81首、合唱歌曲323首;李斯特一生创作以德语为主的歌曲有60余首。从他们对歌曲创作的数量看,仅次于当时的舒伯特和舒曼。这些伟大的作曲家,为整个19世纪德国艺术歌曲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说舒伯特和舒曼开创了艺术歌曲之先河,那么,勃拉姆斯和李斯特的诞生将会把19世纪艺术歌曲推向顶峰。

就笔者收集和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对勃拉姆斯和李斯特二者创作的歌曲比较研究甚少,特别是对李斯特歌曲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这也许在国内还属于初级阶段。笔者通过自身对两位作曲家艺术歌曲的演唱并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够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德奥艺术歌曲,欣赏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

一、 勃拉姆斯与李斯特的艺术道路对比

一首艺术歌曲或是一段浓缩的精神生活的记录,或是一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的回顾,或是一个美好愿望的倾诉,这都是作曲家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作曲家们的成长经历。像勃拉姆斯与李斯特这样的作曲家,虽然同为十九世纪时期,但却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人生故事,这些都影响了他们日后的作品创作。

1.童年方面

勃拉姆斯生于1833年德国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没有李斯特那样光彩夺目的童年,没有上过音乐学院,他是靠自己的勤奋好学,卓越才能和对自己喜爱这份事业的热情完成他的音乐创作。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13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与此同时,为了多赚些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管弦乐曲及改编曲等。

李斯特1811年出生在匈牙利西部边境的一个小村庄——莱丁。据史料记载,李斯特受父亲影响,在当时算是一个小贵族人家的孩子。后来,被父亲发掘出他在钢琴演奏方面很有才能,便被父亲带到了维也纳发展。同勃拉姆斯相反,李斯特是有条件进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的,但最终因他反感那些僵硬化的学院式教学而放弃。但李斯特在钢琴演奏方面的才能,在他童年时期就被认可,并被赞誉为“匈牙利神童”。

2.情感方面

勃拉姆斯不像李斯特那样喜欢张扬、浓烈、表露于外,他珍惜感情却不沉溺于感情,他善待感情却不玩弄感情,他注重感情却不滥用感情。勃拉姆斯会将他的感情注入音乐中,这从他创作的歌曲体现的情感方式是不同的。如《四首严肃歌曲》、《徒劳小夜曲》、《星期日》等。

李斯特在情感方面喜欢张扬,他认为这样能激发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如他的爱情也是如此。爱情在李斯特生命中是不可缺少的,对李斯特来说,女人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点缀,但是他做不到从一而终,很快便会转向下一个目标,寻找新的刺激。

3.创作方面

在19世纪时期,当所有人都认为应发扬新创作,打破旧传统音乐创作手法时,勃拉姆斯却依旧保持传统的保守创作音乐风格,而李斯特却认为古典主义已经发展到最高峰,应当在创作上有所突破,那就是主张音乐要同诗歌文学结合在一起,使音乐文学化。

4.婚姻方面

勃拉姆斯一生没有婚姻,没有妻子,没有子女,虽在年轻时爱上了比自己大14岁的克拉拉①,但是这种并没有发展成爱情,勃拉姆斯以自制力克服了这种爱情的发展,并把这份友情一直维持到自己终老。但是克拉拉是勃拉姆斯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爱的女人,因此,勃拉姆斯在音乐上的创作多少是受克拉拉的影响。

李斯特的爱情是开放的、直白的、坦率的,所以他以爱情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大都像他的爱情一样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他一生有两次婚姻,两任妻子均为有夫之妇,但是这都没有阻碍他们的相爱。李斯特的两次婚姻都经历了外界压力和谴责,这也正像他对音乐的理解“音乐就是人类的情感,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最纯的感情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的血液”。②

二、 所谓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所谓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正是能够体现勃拉姆斯和李斯特在音乐作品创作上的风格体现,前者代表勃拉姆斯,后者则代表李斯特。从而也反映出两者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对自己所追崇的创作境界。

1.所谓的“民族性”是如何体现在勃拉姆斯创作上的

勃拉姆斯对音乐的创作继承了古典与浪漫的结合,他的声乐作品既运用了古典主义的严谨结构,又包含了浪漫主义的激情。

勃拉姆斯在幼儿时期就受到德、奥民间音乐的影响,耳闻目睹的熏陶给勃拉姆斯音乐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勃拉姆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在他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了,他相继出版过四首儿童民歌集、出版改编过十四首德国民歌、编配过七册《德意志民歌集》,以及创作的艺术歌曲中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如《徒劳小夜曲》是根据莱茵河地区的民歌改编而成的;歌曲《星期日》也融入了民族风格,是一首体现民间日常生活和假期休闲的曲子。不难看出,勃拉姆斯用娴熟的创作手法,完美地将民歌运用于歌曲创作中,这表明了民族民间音乐早已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性”,他对民歌的整理和改编是他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一个独创性贡献。

2.所谓的“国际性”是如何体现了李斯特创作上的

与勃拉姆斯的“民族性”相比,李斯特对艺术歌曲的创作更多的是表现在“国际性”,不仅如此,他与同时期很多作曲家在创作上风格都大不相同。

首先,在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上。李斯特的音乐创作手法打破了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注重感情,特别是对艺术歌曲的创作,许多作曲家都注重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通过采用调性、和声、音区上的结合,使音乐作品更加理性化,使歌唱者用自己的声音来传达歌曲意思。其次,在艺术歌曲的歌词方面。李斯特虽然是匈牙利人,但是他很小时就离开了祖国,因为他不会讲匈牙利语,所以在对歌曲的选词上就有了很大范围,如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英语等很多不同国家的语言都被他拿来谱曲。所以,李斯特的艺术歌曲更多的就带有了“国际性”而非地方性;带有了“国际性”却缺少了作品的个性。

综上所述,李斯特虽然对艺术歌曲创作的本质东西把握的不是很强,但还是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他更多地向歌词本身靠拢,尽量去贴近语言本身的特点来谱曲,他很努力地对歌曲进行修改,使歌曲在修改中一次次地深化情感,最终达到完美。

虽然李斯特很努力,但由于李斯特对歌曲作品的创作缺乏母语特征,使得李斯最终没有获得像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以及后来的沃尔夫、马勒那样的“艺术歌曲大师”的地位。但他的歌曲仍然是那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至今也有不少歌唱家、各大专业音乐院校的老师及学生在音乐会上演唱,有一些曲目已成为音乐会上的经典曲目。如《你好像鲜花一样》、《罗雷莱》、《莱茵河畔》等。

三、 勃拉姆斯与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风格的比较

1.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勃拉姆斯对歌曲作品的创作是根据不同时期来创作的,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晚期,因此,歌曲的风格和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就不一样。

早期(1864年以前),此时期的创作都是民歌型的分节歌,即指多段歌词配以同一旋律的歌曲叫分节歌,其中各段歌词在旋律、节拍上都大致相同。如歌曲《摇篮曲》、《小睡魔》、《星期日》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勃拉姆斯将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的朴实无华且自然流畅、旋律简洁明快,有较少的变化音及装饰音,更富于歌唱性。

中期(1864年以后),此时期是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创作的高峰期,此时期的歌曲创作体裁由分节歌转向了通谱体和变奏形式,旋律依然保持歌唱性,民间音乐元素依旧被勃拉姆斯所运用。勃拉姆斯的很多广为流传的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歌曲都创作于这个时期,如歌曲《徒劳小夜曲》、《永恒的爱》、《你的蓝眼睛》等作品。勃拉姆斯将大小调转调的手法运用到这一时期的民间歌曲创作中,努力通过大小调调性色彩明亮的对比,表达出歌曲情绪内容的转变。

晚期(1884年以后),此时期勃拉姆斯创作的歌曲多偏向灰暗的色调,内容表达也很含蓄内在,充分表达了他想隐退的悲观思想和偏向对死亡的哲理性思考,如歌曲《在教堂的墓》、《死、寒冷的夜》,以及最著名的《四首严肃歌曲》等作品,勃拉姆斯在晚年将音乐与人的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艺术歌曲推向了哲理的高度。

2.李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李斯特的歌曲创作与勃拉姆斯不同,他的歌曲取决于歌词,根据歌词的题材来进行创作。所以,李斯特的歌曲创作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属于爱情题材的抒情歌曲;一类是属于传说、戏剧的叙事性歌曲。

李斯特一生创作的歌曲有80余首,其中以海涅、歌德、席勒、乌兰德、雷尔施塔布、吕凯尔特等诗歌谱写的艺术歌曲占60多首,以海涅的诗歌选材最多。因为海涅的诗歌大多以描写爱情、传说为主,这正好也符合了李斯特的创作需要。李斯特对艺术歌曲的创作注重德语本身的语言朗诵规律,因此他的歌曲在兼具歌唱与朗诵同时,更要像朗诵一样的在演唱,这正好与勃拉姆斯相反,勃拉姆斯更加注重音乐的地位,有时为了旋律部分而不在意歌词中的语调或重音,但李斯特则很注重歌词本身的朗读规律。如歌曲《你好像鲜花一样》、《罗雷莱》、《莱茵河畔》等作品。这三首歌曲也是我在音乐会中演唱过的,也是我很喜欢的三首歌曲。

歌曲《你好像鲜花一样》就是李斯特歌曲创作的第一类,属于爱情题材的歌曲,也是我比较喜欢的艺术歌曲,音乐朴素、真挚、亲切,李斯特尽量采用音乐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强调诗人因少女的美好而激发出情感。李斯特在这首歌曲中采用全新的创作手法,使整首歌曲与伴奏部分的音乐变得柔和、宁静而安详,钢琴伴奏部分也没有任何炫技式的华丽技巧,只是做了适度的陪衬来突出声乐部分。

歌曲《罗雷莱》是李斯特歌曲创作的第二类,属于民间传说题材的歌曲。这首歌曲中李斯特运用了宣叙调的创作手法,在开头处就以缓慢的节奏来表现一个旁白者感叹一个古老的悲伤的令人念念不忘的故事,调性以e小调色彩,充分体现了故事的神秘感,这也充分体现了李斯特创作的旋律兼具朗诵性和歌唱性的特点。

四、 给声乐演唱专业学生在演唱勃拉姆斯和李斯特艺术歌曲的一些建议

1.歌词方面的理解

专业院校本科一、二年级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以及专业院校考前的学生,不建议学习和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尤其是勃拉姆斯和李斯特的艺术歌曲作品。因为,德奥的艺术歌曲如同音乐诗歌一般,它不像意大利艺术歌曲那么奔放热情,也不像法国艺术歌曲那么优雅含蓄,德奥艺术歌曲更多的是严谨、内省。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把诗歌作为歌词,用歌唱者的美妙声音传递出来,而这些是需要演唱者深入理解歌词含义,更确切地说需要有歌词里说的经历,才能够将艺术歌曲所要表达的内涵唱出来,特别是勃拉姆斯和李斯特的艺术歌曲所追求的哲理与信仰较为深刻,太年轻的学生是不会理解歌词含义的,所以不建议演唱,应多去演唱意大利艺术歌曲。

2.语言方面的学习

语言是歌唱的根本条件,德奥艺术歌曲与语言有很大的联系,因为他的音乐线条是随着语言的抑扬顿挫而创作的。众所周知,我们入学前学习的意大利语都是以元音来歌唱的,但是德语的发音都是以辅音为主的,而且德语中的辅音又较多,最主要的就是德语的发音都很硬,这样的话,对声乐演唱学生如果声音技巧还不成熟,若演唱德奥艺术歌曲会对声带、喉部造成紧张感,更会有吞音的现象。因此,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建议演唱德奥歌曲,甚至是勃拉姆斯和李斯特艺术歌曲。到了大三或大四声音技巧逐渐成熟,或研究生时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演唱。

3.对声音力度的把握

在演唱勃拉姆斯和李斯特艺术歌曲时,演唱者必须要具备高超和轻声能力和对声音力度的良好控制能力,具体表现在高声区的渐弱,因为,勃拉姆斯和李斯特唯一相同点就是都喜欢用忽明忽暗起伏线条来表现音乐,这一点与浪漫主义时期的其他作曲家都相同,这是他的共性之一。所以,歌唱者若是没有极强的力度把握,但至少也要具备中等力度的控制能力,这样才能将艺术歌曲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怀通过声音传递出来。

无论是演唱还是研究勃拉姆斯和李斯特艺术歌曲,或是其他人的艺术歌曲,都应该很好地把握诗意及合理的运用声音技巧,除了这些,还应注意平时的文学素养及音乐修养来加强积累与提高。勃拉姆斯与李斯特的成长经历、感情经历可以说是截然不同,而这些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歌曲创作。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和声乐教师,仅仅会演唱曲谱是不够的,还要对歌曲的理解力、语言能力综合起来,所以,要做到的就是培养自己多听、多看、多学,了解作曲家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才能把歌曲的真谛传递给听众及所教授的学生。

注释:

① 克拉拉·舒曼(1819-1896):德国女钢琴家,作曲家舒曼的妻子。

② 摘自《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

参考文献:

[1]【德】约翰纳斯·弗尔纳尔.勃拉姆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2]【英】保罗·霍尔姆斯.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德】埃弗雷特·赫尔姆.李斯特[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周小静.钢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许丽雯.你不可不知道的音乐大师及其名作[M].南海出版社,2005.

[6]【美】安妮·格雷.西方音乐史话[M].海南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

猜你喜欢

国际性勃拉姆斯民族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县级融媒体国际性大会报道创新探索
电子商务企业CEO的形象管理策划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
国际性 历史性 现实性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