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6-06-10王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

王飞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动力与发展动向是政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这也是培养出优秀合格的技能人才关键所在。积极探讨政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落实各方在合作中的责任义务,创建合作办学、共同进步的发展理念,使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基于此,本文对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96-02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开展任何教学活动与从事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这种方式还有些不足,为了全方位解决这种问题,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政府部门商讨,创办了一套政府、校企三方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政校企合作办学理念是我国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趋势。尽管这一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这种办学理念不断改进,发挥潜在的影响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的联动关系

1.高职专科学院培养的主要方向是为社会输送技术人员,它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而不是一般企业为赢利而开设的组织机构。学校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也会与企业进行合作定向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人才,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的互动合作,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资金周转不灵、技术设备不充足等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社会有关部门对办学的热情度,优化教学资源,增强师资力量,改进办学硬件设施,使学校的办学实力逐步推进。

2.企业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必须依靠学校为其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及提高在岗职工的技能知识等。所以,企业有双层目的,不仅要满足自己对人才的需求,还要得到利益最大化的物质保障。企业通过与学校开展各种活动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此來满足自己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

3.政府部门作为第三方机构,它的作用是增强当地职业教育的力度以及提升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然而学校和企业在某些层面上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怎样能将两者更好地联系在一起,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政府的出现就为他们之间提供了一条联系的枢纽带,政府与学校之间要保持良好沟通,通过了解学校对校企合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政府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给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做强有力的支撑。要定期与企业相互交流,掌握企业各方面的情况,使企业所具有的资源最大化地融入进校企合作中。

二、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性

校企模式的正常运转中,政府为其提供教学基地,这样学校与企业的投资费用也会节省很多。学校不仅增强了综合办学能力,而且学生的实践与就业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保障。为了使校企模式发挥它的价值所在,学校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将企业的项目渗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提前了解企业的目标并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在毕业后能很快地进入工作角色中。政校企合作方式也可使学校的专业建设队伍更具专业化,提升教师的实践认知能力。学校也可以挑选出合格的毕业生引荐到合作企业中,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而企业自身也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在实践培训中,了解学生们的素质能力与技能选出优秀的实习生,作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

政校企这种办学形式极大地加强了地方经济的不断壮大,提升该地区的声望,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了大量的技术拔尖的人才为该地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型动画电影《麋鹿王》就是在政校企合作模式下完成的创举。这部动画片的出处是在保定中科帷幄数码科技公司,在2009年全球上映,影响度极高。这部影片的迅速走红,也提高了河北省的知名度,很多旅客们慕名前来参观该市,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践现状

1.政府对于政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办学模式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相对于以前的校企合作办学,作为第三方的政府的加入可以在政策和信息方面对校企双方之间架构一个更加稳健、高效的平台。但面对现实中问题,政府在政校企合作办学中作为倍增器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政策制定者对于自己在政校企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不够。其次,政府工作者为了政绩跟风式组织了政校企合作,却不能坚持配套政策、服务跟不上。再次,政府没有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大力宣传政校企人才培养办学模式,不能使更多的学校、企业获益。最后,政府工作者出于自身认识局限或者部门利益不能齐心协力办大事,对政府应该给予的优惠不能兑现。

2.高职院校对自己在政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办学模式中起到的主体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现在,政府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形成政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是对于以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应对措施。政府在其中仅仅提供政策导向和社会服务作用,政校企合作的主题依然是学校。在现在的合作办学过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校对自己的主体意识不强,导致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其次,学校只注重自身的利益,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重复设置,对一些文史类科目开设过多,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最后,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更在联合人才培养办学中多发出自己的声音,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3.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工业发展在转型的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还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多替外国企业做代工,不进行开发研究。如此,对员工的科研素质没有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对自己的定位不清。企业认为现在我国人力资源相对充足,自身招工压力不大。过去,多是学校主动上门到企业推荐自己培养的学生,企业主动联系学校培养人才的事例很少。企业对自己在政校企合作办学中作用认识不清,对于这种模式对企业发展的优点也认识模糊。

四、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1.进一步提高政校企合作办学的思想认识。从先前的合作办学认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合作只单单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事,而且合作的方式大部分都是有限的。这些传统的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最初形式。不同于政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校方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合作,而没有共同合作办学。在现在社会改革的大趋势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的认识都有了改变,为政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政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契机已经出现。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放弃很多市场管理职能和减轻政府运行成本。而让学校走出去与企业合作符合政府和市场的需求。政府只需要为此提供一些政策和基础性服务。企业面对市场的转型,行业内竞争压力凸显,增加了企业对于高技术人才的渴望。学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考核中的占比。学校应在政府指导下积极和企业联系,多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机会,并主动与各方协商构建一种符合彼此利益的长期合作机制。

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政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第一,适时改革高职院校的办学结构;第二,改变院校的专业设置上的缺陷,以使所开设的专业满足当地对人才的要求;第三,提升人才培养的力度,促使学生对学校产生浓厚的兴趣,各方面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第四,实现政校企三方互利共赢的良好体系。

2.增添三方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内容。(1)管理体制的建立。在新形势下,要想更好地实现友好合作,我们也应该重视对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变,组建董事会,其中成员可以选取单位代表或者个人。在对学校的发展前景、专业课程体系等问题,通过召开董事会,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2)财务体制的建立。资金合作是实现政校企合作办学的首要任务,在高新技术产业下,合作办学也要与时俱进,参与的三方机构都要出资,而不仅仅是政府是作为主要的集资者,学校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筹资资金,而企业直接将自己的资金应用到学校的相关建设上,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激发各个参与方热情度,让学校真正参与到合作办学模式中。(3)运行机制的建立。对于在办学模式上的规划、管理等方面要形成统一的协调体制,在专业安排、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力量上要实现共同分享的目的,在科研项目、人员互动过程中三方要形成互利共赢的体系制度,建立一套集发展战略研究、规划以及成果为一体的成长机制。(4)资源共享数据库的建立。在建立教学资源库上,应该整合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到其中,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推行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与保障。学校应挑选专业理论性强的教师为其做技术指导工作,企业则为其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让学生们能及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企业应根据社会的不断变迁,及时调整资源库的相关设施。

五、结语

政校企合作办学方式的顺利展开,将政府、企业与学校三方的资源聚集在一起,不仅最大程度地将企业与学校的优势表现出来,而且为社会培养出了合格的人才。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就是要联合政校企合作办学,所以,我们要不断改善体制措施,走改革創新之路,使政校企合作办学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许士群,张国志.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06).

[2]饶凌平,等.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

[3]赵学昌.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机制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02).

[4]赵健秀.试论政府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作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01).

[5]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政校企结合”新模式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5).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