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对子宫全切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6-06-09徐娟娟

当代医学 2016年32期
关键词:尿潴留预见性盆底

徐娟娟

预见性护理对子宫全切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徐娟娟

目的 分析预见性护理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间实施子宫全切术患者137例,其中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65例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2014年2月~2015年6月间7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予以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间膀胱功能恢复差异。结果 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9.72%,低于对照组的21.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膀胱残余尿(53.2±8.3)mL,少于对照组的(88.7±11.4)mL(P<0.05);观察组膀胱充盈感和排尿完全感依次为94.44%和81.94%,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降低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尿潴留发生几率,帮助改善膀胱功能和主观感受,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预见性护理;子宫全切术;尿潴留;膀胱功能

子宫全切术是治疗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重度子宫脱垂、子宫肌瘤等多种良恶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与无生育需求的中老年女性。但是,由于手术需要游离膀胱、输尿管,难免损伤神经及泌尿道平滑肌组织,而且术后膀胱失去支撑与压迫,出现后倾移位,导致排尿困难[1]。本研究通过给予预见性护理,探讨其对子宫全切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施子宫全切术患者137例,以2014年1月31日为临界日期,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6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4年2月~2015年6月间7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年龄41~63岁,平均(53.7±6.4)岁,手术原因为宫颈癌24例,子宫内膜癌17例,子宫肌瘤15例,其他病因9例;对照组年龄43~64岁,平均(53.9±7.0)岁,宫颈癌25例,子宫内膜癌16例,子宫肌瘤21例,其他病因10例。排除术前合并膀胱手术史、严重盆底肌功能障碍以及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性疾病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及准备,术后留置导尿,注意观察导尿管引流尿液的性状、尿量;指导患者科学饮食、休息,及早功能锻炼;出院后教育患者做好卫生防护,避免继发感染。观察组予以预见性护理,内容有,(1)心理干预: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十分常见,在绝近期妇女中更加明显[2]。不良情绪可以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影响治疗依从性,导致预后不佳。所以,责任护士应从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出发,给予个性化心理安抚,告知其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让其了解可以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的目的,帮助树立客观向上的心态,同时拉近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2)膀胱排尿锻炼:手术前后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群功能锻炼,帮助术后膀胱恢复排尿,锻炼方法有缩肛运动、盆底肌锻炼以及排尿中断训练等[3]。缩肛运动:患者取卧位,保持下肢、腹肌松弛,按照肛门、阴道、尿道的顺序进行主动收缩,直至产生盆底肌上提的感觉,每组肌群保持收缩6~10 s后再放松,一次完成50~100次作为1个周期,每天3~4周期[4]。盆底肌锻炼: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在深吸气运动的同时缓慢收缩肛提肌、耻尾骨周围的肌肉群4~8 s,再配合呼气运动缓缓放松,每次持续30个呼吸周期,每天可锻炼5次左右。排尿中断训练:即每次排尿过程中不一次排完,排尿3 s后立即收缩膀胱,5~10 s后再次排尿,分段排尽;排尿过程中配合手掌按压[5]。(3)放尿训练:手术后早期不夹闭导尿管,保持持续开放状态,术后3~5 d开始个性化放尿训练,根据膀胱充盈感决定两次夹闭时间和两次放尿的间隔。有充盈感和尿意后不必立即放尿,可适当延长30 min后再开放导尿管,以后逐步放宽至40 min、60 min,这样更有利于膀胱排尿反射的恢复。(4)其他护理:在患者输液治疗的同时,指导患者保证每天饮水量在1 000 mL以上,帮助增加尿量,一方面可以提高膀胱充盈、放尿的频次,还可以起到膀胱冲洗的作用,降低感染发生风险。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定期更换尿袋。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间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残余尿量、膀胱充盈感和排尿完全感的差异。尿潴留和残余尿量测定在患者尽量排空膀胱后进行,由超声进行膀胱经线测量和计算。膀胱充盈感和排尿完全感由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患者主观评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膀胱残余尿(53.2±8.3)mL,少于对照组的(88.7±11.4)mL(t=-20.98,P<0.05)。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9.72%,低于对照组的21.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充盈感和排尿完全感依次为94.44%和

81.94 %,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间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比较(n)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护理模式,即在某种事件尚未发生前或在一连串事件的发生途中,给予科学有效的干预,及时阻断,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恶化[6-7]。运用到护理工作中,预见性护理尤其适用于外科手术患者,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发生机率和发生途径,在围手术期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变被动为主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而提高手术疗效,改善预后。

尿潴留和排尿功能障碍是子宫全切术后常见并发症,据报道[8],其发生率可高达30%左右,如不及时解除可能引起尿路感染、膀胱出血、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如何及时恢复膀胱功能是子宫全切术后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对可能提高术后膀胱功能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在围手术期进行预见性护理,包括心理干预、盆底肌锻炼、排尿训练以及生活指导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心理护理能缓解患者心理负担,提高医疗行为的依从性;盆底肌锻炼和排尿训练是促进膀胱功能及早恢复的关键,肛提肌、腹肌、盆底肌等部位肌群的协同锻炼都能参与到排尿活动中;而科学的生活指导也能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72例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结果发现,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仅为9.7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术后膀胱内残余尿量亦明显减少。除此之外,膀胱充盈感和排尿完全感等主观感受也得到有效的恢复。所以,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降低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尿潴留发生几率,帮助改善膀胱功能和主观感受,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1] 周锦梅,汤春辉.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相关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0):3236-3237.

[2] 王晓燕.预见性护理在宫颈癌术后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6):2278-2279.

[3] 谢玉香,施爱贤,陈兰转,等.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后围术期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对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37-38.

[4] 李宛真.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5):203-204.

[5] 刘玲芳,常军,周羽.阴式子宫切除术后盆底肌功能锻炼对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6):152-153.

[6] 杨凯艳,邵萍.预见性护理在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4,40(22):2812-2813.

[7] 常明明.降低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预见性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5):256.

[8] 邱丽红.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9):111-11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69

安徽 233000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肿瘤一病区(徐娟娟)

猜你喜欢

尿潴留预见性盆底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