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早期多因素干预与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16-06-09阮军平

当代医学 2016年32期
关键词:状况颅脑发生率

阮军平

院前早期多因素干预与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阮军平

目的 探讨院前早期多因素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为总结临床护理方法提供借鉴意义。方法 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0例,治疗组行院前多因素干预后入院接受治疗;对照组由家属送入或他院转诊。统计对比2组患者伤后6个月的预后状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预后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早期多因素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临床意义显著。

多因素干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

颅脑损伤是指因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的头颅损伤,当患者伤后昏迷12 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状况时则被称为重型颅脑损伤[1]。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危急,治疗不及时将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对院前早期多因素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探讨,以期为院前干预提供参考,以下是详情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2015年10月,选取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重性颅脑损伤诊断标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昏迷时间≥12 h,意识障碍加重或出现再次昏迷。将其中进行院前多因素干预后入院的140例患者设为治疗组,男98例,女

42例,年龄5~72岁,平均(38.5±10.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

53例,坠落伤39例,跌打伤48例。将由家属送入或他院转诊的

1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男93例,女47例,年龄6~74岁,平均(40.0±11.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5例,坠落伤43例,跌打伤

42例。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均由家属送入或他院转诊,入院后立刻进行常规急救治疗,内容包括: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立即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监测、血氧饱和度检测),建立静脉通道,及时抽血、吸痰、给氧、留置导尿管,进行气管插管,必要时给予机械辅助。记录患者急救治疗过程中各项数据。

1.2.2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在救护车到达后立即进行院前早期多因素干预。具体内容包括:(1)及时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异物,并及时调整体位为侧卧位,使用电动力吸痰器辅助患者排痰;对于难以开口患者,使用开口器辅助治疗;若患者口腔、鼻腔异物较为黏稠,上述方法难以排痰时,则行气管插管,使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再吸除[2]。(2)患者颅脑损伤后常出现活动性出血,需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严密监护患者生命体征,给予患者补液、调节电解质、止血等基础治疗和护理,排查患者休克原因及其他部位受伤状况[3-5]。(3)严密观测患者神志、瞳孔状况,若患者出现神志、瞳孔变化时,需预防患者出现颅内继发性损伤。检查患者瞳孔状况时,若患者瞳孔肿胀明显时,可使用棉签辅助检测。及时预防患者出现脑疝、颅内出血状况,出现脑疝时,因立即给予针对性药物强力脱水,并给予补液,出现出血症状时需及时止血,并通知医院急诊室人员做好术前准备[6-7]。(4)躁动管理,使用制约带将患者固定于担架上,必要时可给予适量镇静剂,避免患者躁动引起的二次受伤;检查患者尿潴留状况,必要时给予患者留置导尿管。

1.3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预后状况。对比2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状况。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患者预后效果。1级:患者治疗后身体相关功能基本恢复,能独立生活;2级:患者治疗后身体相关功能基本恢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3级:患者治疗后感官基本恢复,肢体功能残障,神志清醒;4级:患者治疗后成为植物人;5级:患者治疗后死亡。治疗总有效率=(1级例数+2级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状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预后状况综合对比[n(%)]

2.2 受伤至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 治疗组受伤至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x±s)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有6例并发脑疝,7例感染,5例插管时误吸,并发症发生率为12.9%(18/140);对照组患者有10例并发脑疝,12例感染,10例插管时误吸,并发症发生率为22.9%(32/140)。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772,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急,常出现意识障碍、呕吐、头痛、癫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相关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颅底骨折、脑干损伤及其他多种合并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8]。加强对患者的急救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此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院前早期多因素干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且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院前早期多因素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原因分析为:(1)采用院前早期多因素干预时,对患者进行呼吸道管理,有效减少了患者误吸发生率,从而减少患者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减少患者窒息状况;(2)进行循环护理时,保证患者机体平衡,促进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减少了患者休克状况;(3)护理人员能根据患者神志及瞳孔状况辅助了解患者病情状况,进而能对患者采取针对性预防和处理,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此外,院前早期干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方面:(1)重视患者经救护车送至医院过程中接诊病历的完善与统一,做好详细记录伤病情况和接诊情况;(2)对颅脑损伤合并外伤患者,尤其是出血过多患者,应与医院外科诊室做好交接措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液,保证院前运送患者的安全性,提高抢救成功率;(3)院内急诊科室需建立完善的预先告知网络,当急救工作处于紧张状态,或伤员较多时能全面兼顾医疗人员、患者、患者家属三方面的工作。

综上,院前早期多因素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临床意义显著。

[1] 陈华文,祝伟,李树生,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6):577-580.

[2] 郑银海.早期综合康复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1):3322-3323.

[3] 张毅敏,郑玉成,何荔苍,等.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救治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33):6068.

[4] 武贵旭,乔俊,陈平,等.呼吸机高浓度氧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早期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9):187-188,191.

[5] 郭小叶,赵淑敏,王娟,等.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18-120,124.

[6] 胡明军,徐如祥,姜晓丹,交通事故性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与预后关联分析,2011,10(3):276-279.

[7] 姚海军,胡锦,袁强,等.3 144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2015,55(30):67-69.

[8] 郭晓明,刘文科.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及血浆二胺氧化酶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8):2114-21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38

江西 338000 新余市人民医院(阮军平)

猜你喜欢

状况颅脑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