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性污点》的流浪主题

2016-06-08萧茹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犹太罗斯流浪

萧茹

摘 要: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经典小说《人性污点》是一部以非犹太人的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作者围绕一个伪装成犹太人的非裔美国人的经历,探讨了一些人类普遍的问题,揭示了人共同的放逐命运。表面上,小说没有直接表现犹太性,然而它所体现的主题是犹太人从古至今的生活,以及犹太小说的传统主题——流浪。该论文试通过两个主要人物,科尔曼和佛妮娅的流浪历程,分析小说的流浪主题。

关键词:罗斯 人性污点 流浪 犹太

一、 引言

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曾获得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美国文学艺术院文学金奖和英国斯密斯文学奖等诸多奖项。罗斯的作品研究十分热门,国外有关于他的论文、专著研究,罗斯研究协会甚至创办了杂志《罗斯研究》,国内的评论界对他也越来越重视。从1959年至今,罗斯共著有28部小说,各个时期的作品各不相同。他描写那些离开贫民窟,去往大都市生活的,抛弃犹太传统的被美国文化同化的犹太人的生活。他既热爱本土文化,又频繁寻求主流社会的认同,因此他的作品一直处于某种矛盾之中。也是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招致了很大非议,受到犹太批评家的反犹太主义指控。他的创作题材在犹太与非犹太生活中徘徊,而2000年的小说《人性污点》的主人公是伪装成犹太人的非裔美国人,直接体现的犹太性很少。然而犹太式悲剧与主流文化的悲剧是一脉相承的,2000年以后,罗斯越来越多地关注各种美国社会问题,他将犹太文学作品的主题与美国主流社会的问题结合起来,展开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探讨。《人性污点》便是这样的一部小说,它围绕一个伪装成犹太人的非裔美国人的种种荒诞经历,揭示了人类的放逐的普遍命运。

二、流浪主题

科尔曼·希尔克是一所大学种族主义系主任,他事业有成,受到同事和学生们的尊重,家庭美满,有一个深爱的犹太裔妻子和三个孩子。然而在表面圆满的生活下,他隐藏着一个秘密。他实际上是非裔美国人,只是因为肤色较浅所以伪装成犹太人,他向所有人隐瞒自己的种族身份,包括他的妻子和孩子。他以犹太人的身份,穷尽一生努力争取在白人的主流世界里立足。触发矛盾的事件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科尔曼在课堂上无心使用了带有种族歧视倾向的用词“spooks(鬼,黑人)”[1],因而招致许多指责,被口诛笔伐。这件事使他平静美满的生活突然土崩瓦解,他被学校解雇,朋友相继离他而去,儿女疏离他,最后的一击是他妻子的去世。在陷入危机的时候,他遇上了佛妮娅,两人很快陷入热恋。佛妮娅成为了科尔曼的心灵避难所,这让他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佛妮娅是白人,但是她也是自卑的,她也对自己的过去充满羞耻感,并几次从苦难的生活中逃离出来。两个不同种族身份的人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是相似的,都是一种流浪或放逐,或许这便是他们能够拥抱彼此,一起抚平伤口的原因。然而短暂的幸福后,悲剧继续上演,最后两人都死在一场车祸之中。科尔曼与佛妮娅的心心相印和一同丧生具有双重的意义,既是通过与爱人的结合融入了主流世界,又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放逐。值得玩味的是科尔曼本可以洗清“种族主义”的罪名,他只需要摆出自己的非裔身份就可以,然而他拒绝这样做。科尔曼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关乎他自己的选择,在犹太家庭与美国社会的诸多矛盾下,科尔曼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的末路。

这部小说的主角并非犹太人,小说并没有直接描写犹太生活。科尔曼本质上是混血黑人,虽然装作犹太人,但是他的意识里没有犹太性。作者罗斯似乎是站在一个美国作家的立场上来讲述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并非从犹太作家的立场出发。然而罗斯拥有丰富的犹太人相关的写作经历和写作资源,它们不可避免地对这部小说产生影响。

众所周知,流浪一直是犹太文学的传统主题。犹太民族是流浪的民族,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犹太民族在世界各地颠沛流离,“流浪”是他们长达两千多年的现实经验。当他们客居美国,“共同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种族身份使得犹太移民文化在美国的主题社会中能以相对统一的亚文化体系出现。”[2]如此,身处美国的犹太人便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他们在融入主流文化过程中渐渐失掉对自我民族身份的认同,于是普遍有种对自我身份的迷惑甚至缺失,并因此导致难以根治的自卑心理。尽管当代社会里,犹太人居有定所,却并没有摆脱流浪意识。今天的美国犹太人的流浪是精神上的放逐。双重文化的夹击下,他们承受许多矛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他们驱赶上了精神的放逐之旅。美国犹太人的精神流浪的状态与小说《人性污点》的人物的状态神似,主人公科尔曼、佛妮娅和南森·祖克曼都分别踏上各自的放逐之路。

三、身份认同障碍

科尔曼因为对自己的种族身份的排斥而被边缘化,进而遭遇了他的那些不幸。尽管在当今社会,黑人的境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种族主义仍然存在。在这样的种族格局下,科尔曼目睹了社会上白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试图同化他的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力量。在当代,他更多的是受到主流文化的思想控制和约束,他受到来自白人社会和自己种族两方面的压力,重压之下选择抽离本来的身份,伪装成犹太人。

科尔曼的家庭是渴望融入白人社会的,家人给予他立足社会的期待。科尔曼的父亲一直向他灌输白人文学传统中的精华思想,他不仅自己痴迷于莎士比亚的戏剧,而且让儿时的科尔曼去接触莎士比亚的思想。父亲把科尔曼推向白人世界,而科尔曼并没有如父亲所愿去接受这样的教育。在他眼里莎士比亚并不高贵,而成为了他给猎犬“考克斯班尼”取名的来源。[3]父亲把莎士比亚看做应该仰视的对象,而儿子拉近了自己与这个白人偶像的距离,所以科尔曼比父辈在精神上更加亲近白人群体。科尔曼同样受到来自白人社会的压力,他成长过程中时不时会感受到社会对种族问题的敏感,以及非裔的地位并非与白人齐平的事实。当他想要进入匹兹堡大学的时候,他被人鼓励隐瞒自己是非裔的事实,当别人知道师从切斯纳博士,是东奥伦齐最优秀的年轻人,或许会以为他是个犹太人呢。

科尔曼渴望融入主流社会,而自己的民族与主流社会始终无法泯灭的隔阂,这便导致了他缺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和发自内心的自卑。科尔曼对自己的身份认同的模糊是贯穿小说始终的话题,他的一生就是在身份认同和否定中度过的。由于没有稳定的自我认同,他从自己本有的身份中放逐,精神上流浪本不属于他的世界。尽管他在某些时间融入了白人世界,闯入者的身份却使得他与白人世界的矛盾却越发凸显。

这样的矛盾导致他无法真正融入白人世界,他面临着具有讽刺意味的歧视困境。反对歧视黑人的呼声形成了对科尔曼的道德绑架,科尔曼并非歧视有色人种者,却受其所困。面对种族主义的指控,他只需要说出自己是非裔,莫须有的罪名便不攻自破。然而他选择了保守自己的秘密,于是他在令人哭笑不得的荒谬情景下忍气吞声。

科尔曼的矛盾是非裔美国人的矛盾,也正是犹太人几个世纪以来面临的矛盾,是他们在当今社会面对的矛盾。然而并不应该把这种巧合看做单纯的移花接木,而应是作者在多年的犹太和非犹太题材作品的写作之后,提炼出的普世的思想。非裔人是流浪着的,犹太裔人是流浪着的,白人亦是流浪着的。科尔曼的恋人佛妮娅就是一个流浪着的白人。

四、美国白人佛妮娅的相同困境

佛妮娅虽然是美国白人,但是她极其自卑,羞于面对自己过去的经历。她的回忆充满痛苦:童年在继父的虐待甚至强暴中度过,前夫患有精神病,为此她饱受折磨,他们的孩子也不幸死去。苦难的过去让她格外脆弱,难以对人付出信任。她与科尔曼的爱情是为作者所称赞的,他们的爱是纯粹无功利的,是两个同样流浪着的人的相拥取暖。尽管以悲剧收场,但是他们的感情令人感动。他们通过与彼此的真挚的爱情,某种意义上结束了流浪,找到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同时,他们的结合把他们带离世俗更远,发现了世外桃源,也就远离了尘嚣,一同踏上了更加漫无止境的流浪,最终因为一起车祸一同死在公路上。

佛妮娅曾几次从过去的境遇中逃离出来,她反抗父亲的暴虐,挣脱了他的魔爪。当佛妮娅十多岁的时候,她的继父曾经对她实施性虐待。她继父声称那是佛妮娅自己的错,因为她是以前就是个放荡的女人。继父对佛妮娅的虐待实质上是在将她物化,把她当做满足自己私欲的物体,而不是有着一个独立人格的人。[4]佛妮娅努力逃离继父,即是从被物化的身份中逃离。

在佛妮娅三十多岁的时候,她再次沦为一个男人的玩物。佛妮娅的前夫霍伦贝克曾是她的上司,表面上是一个事事要做得妥当的好好先生。他家庭幸福,有一个妻子和五个孩子,却喜欢吹嘘同时有好几个性伴侣。他把佛妮娅玩弄于股掌,甚至令她和另一个女人一起满足他贪婪的欲望。尽管这样道德沦丧的行为给他的妻子和性伴侣们造成了伤害,他却不受到传统意义上的背叛婚姻的指责,因为他只把这些女人当做发泄欲望的工具,并没有和她们建立婚外情人的关系。再一次,佛妮娅沦为满足男人性欲的工具的角色,于是她再次从被物化的身份中逃离。

佛妮娅从来没有过一个健康的家庭,在遇到科尔曼之前从来没有过一段健康的两性关系,她从被物化的身份中逃离意味着逃离家庭和亲密关系。佛妮娅的流浪是抛弃了亲密关系的流浪,因为选择了独自一人,她越发渴望亲密关系,于是去从与科尔曼的相识中寻找。幸运的是她与科尔曼建立的亲密关系中,两人是有平等的人格的。

五、普世主题

流浪是普遍的人类命运,非裔美国人科尔曼和白人佛妮娅都难逃与此。作为一部美国犹太文学作品,小说名为《人性污点》,作者用“人性”这个词,可见它讲述的是人的普遍的、共同的主题,是在阐释整个人类的生存境况。这部小说的人物命运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他们所要追寻的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犹太民族的历史遭遇本质上浓缩了人类的共同命运, 这就更加促使犹太裔作家竭力摆脱犹太人可能具有的狭隘性, 而往往把犹太人作为人类的代表或象征, 借助犹太因素的特殊性表现形而上的普遍性。[5]当代美国犹太文学所体现出来的流浪意识,实际上反映了当今西方社会中普通人的存在困境。马拉默德曾说过:“所有的人都是犹太人, 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而已。”由此看来,罗斯的《人性污点》是一部关于非犹太人的“犹太”主题作品吧。

参考文献

[1] Philip Roth. Human Stain[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2002.

[2] 傅勇.菲利普·罗斯与当代美国犹太文学[J].外国文学,1997(4).

[3] 宋继红.美国作家罗斯《人性的污点》“身份情节”评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 38(2):239-243.

[4] 张钦娟.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学位论文]硕士[D].重庆:西南大学,2006.

[5] 邹智勇.论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犹太性及其形而上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1(4).

猜你喜欢

犹太罗斯流浪
我想自己做
视觉
勇敢地去原谅
勇敢地去原谅
流浪猫鲍勃
给远方
流浪的星星
上海
天才并非与生俱来
五年级阅读训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