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了”语义新探

2016-06-06张冬秀

现代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词汇化语义

摘 要:作为流行语,“醉了”具有3种语义:一是借酒醉后精神恍惚的状态,宣泄不满情绪;二是对超出常规的思想或行为,表达无奈的态度;三是对相关人、事传达一种轻蔑与鄙视。从语言学理论分析,在结构功能上,流行语“醉了”是“醉”与“了”词汇化的结果,其结构形式凝固化,句法功能相对明确。在语义上,“醉了”有虚化倾向,侧重于传达某种心情、感觉或态度、语气。

关键词:“醉了” 语义 词汇化 虚化

以“真是醉了”“我也是醉了”为代表的“醉了”新用法,经常出现在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并逐步被主流媒体所接受。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使用范围的扩大,“醉了”的语义也被不断地丰富。

一、“醉了”溯源

“醉”字从酉,从卒。“酉”表示酒,“卒”代表“极端、极点”。从字面义上看,“醉”就是喝酒喝到了极点,进而神志不清。在本义基础上,产生了“沉醉”“陶醉”“醉心”,表达沉迷或沉浸其中,过分爱好的意思,所以有了“目断南浦云,心醉东郊柳”“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人们显然并不满足于“醉”字原有语义的使用。从2012年起,在网络游戏LOL(英雄联盟)和DOTA(魔兽争霸)的游戏解说中就不时出现“我也是醉了”的口头禅。此后,类似用法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开始流行,诸如“看妈妈圈真是醉了”“我小学时的奇葩遭遇,现在想来也是醉了”“看到这新闻,我醉了”等评论时常出现于微博、微信朋友圈及BBS中。不仅如此,主流媒体也纷纷效仿,“醉了”的新用法更是见诸报端。2014年6月4日,《现代快报》采用了“看到这样的宝贝我也是醉了”的标题;2014年10月1日,《羊城晚报》有题为“市民大呼:醉了”的新闻;《温州晚报》2014年9月25日刊登了“‘凤凰真是玩得醉了”的新闻。在这些用法中,“醉了”的语义也存在差别。

二、“醉了”新解

(一)怏怏不乐,借“醉”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以“酒后吐真言”“借酒装疯”来形容借酒醉后精神恍惚的状态,宣泄在清醒时不便于直接表达的话语或不满情绪的行为。这种状态延伸至网络就成为“醉了”的新用法之一。例如:

(1)坐火车邻座的人拖鞋抠脚,也是醉了。(天涯论坛)

(2)苏宁这样的大公司竟然做出如此事来,也是醉了。(天涯论坛)

(3)电信天翼手机过户竟然要十元手续费,真是醉了!(通信人家园)

(4)听了一夜楼上小孩的哭声,真是醉了。(百度贴吧)

在这些例句中,“醉了”都传达出说话人对某事的不满情绪。例(1)表达对不文明乘车行为的不满;例(2)、例(3)表达对某些公司不合理收费或服务的不满;例(4)则表达对邻居家孩子扰民的不满。这些不满情绪多是碍于某些原因无法直接表达,但又往往没有达到义愤填膺的程度,于是网友只能借“醉了”舒缓心情。

(二)无言以对,只需“醉”

多数时候,对那些超出预想的结果,超出常规的思想,以及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我们只能深感无奈地报以苦笑,又或是以调侃戏谑的态度来掩饰自己无法理解、无从沟通、无法回应的尴尬状态,这也是“醉了”的另外一种意义。例如:

(5)妹子七夕秀恩爱,发现男友竟然是同一个人,我也是醉了。(猫眼天下)

(6)最受英国人欢迎的三明治居然是芝士腌菜味,也是醉了!(微信公众平台)

(7)英国男模穿着‘短裤招摇过市 网友称看醉了(中新网)

(8)也是醉了!日本小学生天天化妆上学校(新浪网)

(9)杨坤隔空示爱邓紫棋 女方回应:我真是醉了!(腾讯网)

(10)700多万人抢1.7万上马名额,也是醉了(和讯网)

在这些语句中,“醉了”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无法交流甚至是无力吐槽、无话可说的心理状态。例(5)、例(7)、例(8)表达对那些奇装异服或匪夷所思行为的无法接受;例(6)是对英国人奇特口味的无法理解;例(9)、例(10)则传递了一种无言以对、不知如何是好的尴尬心态。

从社会心理层面看,面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超出社会常规的人、事、物,我们往往无力也无权加以干涉和指责,于是借酒后微醺的迷离状态,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这既获得了“吐槽”的快感,又在“醉了”的掩饰下达到了无伤大雅的效果。

(三)不屑置辩,“醉”长叹

在日常生活中,无言以对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交流障碍。面对那些明显缺乏常识,甚至是曲解臆断的言论,我们往往避免反唇相讥,而是不予回应,不屑于辩白。对于这类人或事所采取的蔑视态度,同样可以借助“醉了”加以传达。

(11)奶茶妹妹否认11月大婚:翘课嫁人也是醉了(新浪娱乐)

(12)说《亲爱的》票房不好的,我也是醉了(百度贴吧)

(13)竟然有人说黑风不是煞笔,我也是醉了(百度贴吧)

(14)我也是醉了,赛后科比和林击掌庆祝,居然被解读成指责,说这话真的打过篮球?(虎扑篮球论坛)

(15)竟然有人说湖人二连冠时期加索尔不是联盟第一中锋?我也是醉了。(百度贴吧)

与前一种用法相比,此时的“醉了”已经不是简单表达匪夷所思或无法理解的心理状态,它更多地传达出说话人对相关人、事的轻蔑与鄙视。例(11)是对娱记们“奇思妙想”的鄙视;例(12)、例(13)表达了对大众审美和理解力的质疑;例(14)、例(15)则表达了对某些缺乏常识言论的轻蔑。

这种对“醉了”词义的使用往往带有一种洒脱的心态,说话人将自己置于纷争之外,好像借着酒意以冷眼旁观的状态,用一声叹息来嘲笑那些无知抑或幼稚的言行,并带有对此类人、事的不屑争辩与置之不理。

三、“醉了”的语言学分析

(一)“醉了”结构功能的词汇化

所谓“词汇化”一般指语言中某些非词汇的语言成分演变为词汇成分。[1]判断一个语言成分词汇化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是否能在句中作为最小的语言单位而被独立运用。以此衡量,前文中“醉了”的新用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醉”与“了”词汇化的结果。

在现代汉语中,“醉”与“了”通常是两个词。“醉”作为动词在句子中作谓语或补语;“了”或为助词,或兼为助词和语气词。

(16)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了……”(鲁迅《阿Q正传》)

(17)平日,他在外面喝醉了酒,回到家里不打老婆……(李文澄《努尔哈赤》)

(18)“老吕,你醉了怎的?”(冯德英《苦菜花》)

(19)傅红雪醉了,也不知已醉了多少天。(古龙《天涯·明月·刀》)

(20)“那个人可能有间歇性精神病,也可能喝醉酒了。(《1994年报刊精选》)

例(16)、例(17)中的“醉”与前面的动词组合成动补结构,“了”则为助词。在这里,“醉”和“了”没有直接的组合关系。例(18)、例(19)中的“醉了”作为一种语法形式在句子中作谓语。在这些例句中,“醉了”还只是一个句法结构。一方面,“醉了”在形式上并非凝固不变,比如例(20)中的“喝醉酒了”,宾语“酒”被放在“醉”与“了”之间;另一方面,在功能上“醉”与“了”组合也不能固定地充当一个最小的语言单位。当句子中有动词出现时,“醉”往往充当结果补语,与前面的动词组成动补结构,而并非与“了”组合。

在新用法中,“醉了”从句法结构被词汇化为一个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一是其结构形式凝固化,在“醉”与“了”之间不可添加其他成分;二是“醉了”句法功能相对明确,多数情况下“醉了”以整体形式作为动词或独立成句,或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前面一般附以“也是”“真是”表语气的状语。所以,此时的“醉了”已具备了词的基本特征。

(二)“醉了”语义的虚化

“虚化”强调词语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由实在、具体而变为空泛。[2]由前文对“醉了”新词义的分析可以看出,成词后的“醉了”,语义由实指转为虚指,有明显地虚化趋势。

成词之前,“醉”与“了”组合的语义较为具体,一是对“醉”本义的使用,与饮酒过量,神志不清有关,如例(16)~(20);二是对“醉”引申义“沉酣入迷、爱好”的使用,其语义多与“陶醉”“沉醉”有关,如下面的例(21)、例(22)。

(21)秋色年年醉江南,如今醉了季节,醉了山水,醉到了人心里。(1994年《人民日报》)

(22)每听到抑扬顿挫的压脚鼓,深沉清远的钲锣,心就醉了。(1995年《人民日报》)

可以说,成词前的“醉”与“了”或明确了人的生理状态,或指示出人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真实存在,且具体可感,而不仅仅是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或感情。即使在缺少上下文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理解其含义。

成词后的“醉了”词义上明显由实转虚。无论是宣泄“不满”,还是表达“无奈”与“不屑”,这些“醉了”的语义更侧重于传达某种心情、感觉或态度、语气。它们虽然在语义上借用了醉酒后精神迷离的状态,或借助了“酒壮英雄胆”的气魄,但其语义与醉酒或陶醉的联系已经不多。而此时的“醉了”因其所指内容空泛,对其理解就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

四、结语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无论是新词新语的产生还是旧词新义的使用,每一种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是人类言语交际的结果,也满足了一定人群交际的需要。“醉了”作为流行语之一,其产生与使用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规范化、语言纯洁性等问题的困扰,但以语言学理论加以分析,这类流行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对于这类语言现象,我们更应以客观的态度对其作出符合语言事实的描述与解释。

(本文为2013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微信传播的特点与功能研究”[编号:L13DXW022]。)

参考文献:

[1]汤晓玲.“算了”的词汇化过程考察[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8.

[2]彭伶楠.现代汉语双音词“X了”的虚化与词汇化研究[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张冬秀 辽宁沈阳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110044)

猜你喜欢

词汇化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浅析俄语动词前缀语义的意义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
语义搭配的辨识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