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担当”的词类功能游移及其动因和机制

2016-06-06吴佳妮

现代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担当动因机制

摘 要:“担当”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一个动词,表示动作义,但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词类功能游移,偏离动词的典型句法功能,经常作主宾语和定语,表示事物义和性状义,此外还发展出了名词用法,并且伴随着词义的扩大。本文从历时层面考察“担当”词类功能游移及其词义扩大的过程,并探讨“担当”发生词类功能游移的动因和机制。

关键词:担当 词类功能游移 词义扩大 动因 机制

词类功能游移是汉语中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关于词类功能游移,张伯江(1994)解释为,“典型的词类有其基本的意义和功能表现……凡是偏离基本用法的,都可以看作功能游移”。苏宝荣(2003)指出,词类在功能上的游移性既“影响词类与句法结构的划分,也影响词义的变化”,说明词类功能的游移往往和词义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担当”一词,由最初的动词发展成名词,词类功能在历时过程中发生了游移,同时还伴随着词义的扩大化。

一、“担当”词类功能的游移

(一)“担当”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是一个动词,其典型的句法功能是用作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表“承担”义。

(1)更不向前去,皆是不弘之故,如此其小,安能担当得重任。(《朱子语类·卷三十五》)

(2)瞒人如装鬼戏放烟火相似,且遮人眼,如诸公平日,担当正道,自视如何。(《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

从例(1)、例(2)可以看出,早期的“担当”主要作谓语,表示“承担”的意思,其后可以带宾语,宾语多为“重任”“正道”等抽象名词。“担当”除了作谓语之外,还有一般动词所具有的其他的句法功能:

(3)我生为晚辈,心窃喜,同乡欲奋,继前哲力,未能担当。(《陈文正公文集·题陈谢二公五言古风》)

(4)千乘之国,将诸侯之事业便担当在身上,大是不委曲也。(《石鼓论语答问·乡党第十》)

(5)恐孟子担当不起,有所疑惧,而动其心也。(《孟子集疏·公孙丑章句上》)

“担当”可以不带宾语,受助动词修饰,如例(3);也可以带介词短语,如例(4);也可以带补语,如例(5),都表“承担”义。这些都可以说明“担当”在宋代是一个动词。除此之外,动词“担当”也可以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指代行为事件本身。例如:

(6)此等担当,亦须刚毅方有力。(《四如讲稿·孟子贡助辙章》)

例(6)中的“担当”作主语,指的是行为事件本身,表示一种事物义,是事件的静态呈现,因而是一种名物化了的动词。“担当”一词由典型的作谓语的句法功能发展出作主语的非典型句法功能,说明“担当”一词开始产生词类功能游移的趋势,由动词功能向名词功能游移。

(二)元代动词“担当”的用例没有宋代多,其主要句法功能仍是用作谓语,表示“承担”义。此外,“担当”也有用作定语的用例。

(7)颜忍穷以得圣道,未可以来世为无斯人,则其自有担当之意。(《定宇集·卷八》)

(8)今读《春秋》,亦未见得圣人许多担当处。(《春秋师说·卷下》)

例(7)、例(8)中的“担当”都作定语修饰名词,表示“有承担的”。作定语修饰名词本是形容词的典型句法功能,而这两例中的“担当”作为一个动词出现了作定语的非典型的句法功能,因而词类功能出现由动词向形容词游移的趋势。

在元代,动词“担当”也可以作宾语。例如:

(9)乡人有曲礼犯法事认为巳事。名曰担当。(《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睦亲》)

例(9)中的“担当”作宾语,与例(6)中的“担当”作主语一样,都表示一种事物义,也是一种名物化了的动词,说明“担当”由动词向名词功能发生了游移。

(三)明清时期,“担当”的词义有所扩大,出现了作动词表“担任、充当”义的用例。

(10)臣以担当锡爵,夙夜趣召,乃排群议,而顺上旨。(《明史·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九》)

(11)一切举措似于同治初元迥异,而中枢外吏直无一担当有志之人。(《涧于集·致刘仲良宫保》)

例(10)中的“担当”作谓语,表示“担任某种职务”,例(11)中的“担当”作谓语,表示“充当某种人”。虽然“担当”的词义扩大了,但是其主要句法功能仍是作谓语动词。

在明清时期,“担当”一词作宾语的用例有所增加。

(12)化情面为肝胆,转推诿为担当。(《雪桥诗话续集·卷三》)

(13)血性的人,这件事儿总得替我想个法子,除了你,别人也没有这样的担当。(《九尾鱼·第四十七章》)

例(12)中的“担当”指的是“承担”这一行为本身,是一种名物化了的动词。例(13)中的“担当”用在“的”字短语后面,也是一种名物化了的动词,指的是“承担”这件事情本身,表“事物”义。这个时期的“担当”虽然经常处于宾语的句法位置,但仍是一个动词,只是词类功能向名词发生游移。

明清时期动词“担当”也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以行为转为表示与行为相关的属性,义为“有承担的”。例如:

(14)盖今日如撑大舟狂风巨浪之中,必有一副肯任心肠,尤有一副担当力量。(《筹辽硕画·卷十五》)

(15)避其难者,其宅中必无担当之力,体验久之,不难真伪立判。(《东华续录·光绪六十》)

例(14)、例(15)中的“担当”都用来修饰“力量”或“力”等名词,表性状,凸显的是“担当”这一动作行为的性质,虽然用作定语,但这里的“担当”仍是一个动词,只是出现了动词非典型的句法功能。因而这里的“担当”可以看成是由动词功能向形容词功能发生游移。

(四)在现代汉语中,“担当”表动词“承担”义的外延有所扩大。

(16)同时,政府也需要商会担当其管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助手作用。(《1994年报刊精选》)

(17)毕竟在当时,如此大胆的股权清晰尚无先例,谁也不敢担当“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史1978―2008》)

在古代汉语中,“担当”作谓语,主要接表示“事务”“责任”类的抽象名词,而在现当代书面语中,“担当”后面的宾语不再局限于“事务”“责任”类名词,外延有所扩大。如例(16)中,“担当”后面接的宾语是表“作用”“功能”类的名词;例(17)中“担当”后面接的宾语是“罪名”“风险”类名词。说明“担当”作谓语动词表“承担”义的外延扩大了。

在现代汉语中,“担当”作谓语动词表“担任”、“充当”义的外延比明清时期也有所扩大。例如:

(18)刘作林一退休,立刻在街道担当了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等职务,领导群众积肥、搞副业、终日奔波不停。(《山海关前不老松》)

(19)受美国CNBC、路透社等媒体的采访,毛遂自荐地为中国电子商务担当了公关大使的角色。(《谁认识马云》)

(20)技术中心不仅是海信集团新产品、新技术的“摇篮”,还担当起了产业扩张的“孵化器”。(《人民日报》2000年)

动词“担当”作谓语可以表示“担任某一职务”,如例(18);也可以表示“充当某种角色”,如例(19);此外还可以表示“充当某种事物的功能”,如例(20)。这些用例都可以说明“担当”作谓语动词表“担任”“充当”义的外延在现当代汉语中扩大了。

在现代汉语中,“担当”也经常作宾语,表示“承担”义。例如:

(21)……流露出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对厄运和绝望做了最诚挚的情感担当,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心灵的深度。(《中国当代电影史》)

(22)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对电影的理解和责任担当,才使得李小龙的电影魅力经久不衰。(《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例(21)、例(22)中的“担当”都作宾语,受名词的修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例中的“担当”已经变成名词了,而是一种名物化的动词,表示“承担”这件事本身,是“担当”由动词功能向名词功能发生游移的表现。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担当”真正发展为一个名词比较晚,由动词“担任”“充当”义发展出名词表“人物”义的“担任、充当……的人”,主要作宾语,受名词的修饰,实现了“担当”词类功能由动词向名词的游移。比如在日韩语词汇中有“营业担当”“门面担当”等词汇,表示“经营业务的人”“形象代言人”等。现代汉语将这种表“人物”义的日韩语借词“担当”又借用过来,扩大了现代汉语汇中“担当”的词义和词性。比如现代流行语中的“颜值担当”“智慧担当”等词汇,指的就是“担当颜值的人”“担当智慧的人”。

在现代汉语中,“担当”也有作定语的用法,表示“有承担的”,凸显性状义,但用例不多。例如:

(23)而“焦点访谈”以其对平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对社会正义的担当精神,为新闻界赢得了作为“群众喉舌”和社会良心的声誉。(《人民日报》1998年)

(24)他们以人文学者的超越眼光和担当精神,向主管部门和传媒一再大声疾呼:停止砍伐原始森林……(《人民日报》2000年)

例(23)、(24)中的“担当”都作定语,修饰名词,凸显动作所表示的性状义,所以仍是动词,只是词类功能由动词向形容词发生游移。

“担当”一词在历时发展过程中的词类功能游移及词义发展情况可以表示为:

二、“担当”词类功能游移的动因和机制

(一)语言内部原因

1.词义引申

词义引申是“担当”词类功能游移及其词义扩大的原因之一。“担当”一词中的两个语素“担”和“当”在上古汉语中分别是两个词,“担”的本义是“用肩挑”,后来引申出“承担”义。“当”是一个多义词,其中一个意义是“承担、承受”,还有一个意义是“担任、充当”。“担”和“当”两个词一开始因意义相近而结合,表示动作“承担”义,后来又引申出表示事物义的“承担”,词类功能由动词向名词功能发生游移。后来又可以用来表示性状义“承担”,词类功能由动词向形容词发生游移;后来因“担当”一词内部发生语义磨损,“担”的语素义弱化,“当”这个语素表“担任、充当”义承担了整个词的意义,使得“担当”词义扩大,后来又在这个意义上引申出具有指称意义的名词“担任、充当……的人”,动词转为名词,实现了词类功能的游移。

2.句法功能改变

句法功能的改变也是“担当”词类功能游移的一个原因。“担当”最初作为一个动词,具有动词的典型句法功能,主要作谓语,处于主要的句法位置。此外也可以出现在主宾语的句法位置,表示事物义。而作主宾语不是动词的典型句法功能,而是名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担当”一词句法功能的改变使得其词类功能由动词向名词发生游移。动词“担当”也可以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修饰名词,表示性状义,这种句法功能的改变使得“担当”一词的词类功能由动词向形容词游移。随着“担当”句法位置的变化,其句法功能也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了“担当”词类功能的游移。

(二)转喻的认知机制

人们的认知方式对词语功能的发展和变化有重要的作用。动词“担当”由表行为义发展成表事物义、性状义,再发展成表人物义的名词,都与人们的认知特点密切相关。这是建立在“转喻”这一认知机制的基础之上的。“转喻”是Lakoff(1980)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基于相关性,是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担当”作动词表行为义,发展出事物义,由动作行为转为陈述该行为事件,是一种转喻的认知机制。由动作义发展出性状义,由动作行为发展出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也是一种转喻的认知机制。由动作义发展出人物义,由动作转指出实施动作的人,也是一种转喻的认知机制,实现了“担当”词类功能的游移。

(三)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也是“担当”词类功能游移的动因之一。现代汉语词汇中有很多词汇的意义和功能是从日韩语词汇中借用过来而产生的。日韩语里有“担当”一词,如“营业担当”“门面担当”等词汇,“担当”在其中主要用作宾语,是一个表示人物义的名词,意思是“经营业务的人”“形象代言人”。现代汉语将这种表人物义的日韩语词汇“担当”借用过来,发展出了表人物义的“担任、充当……的人”的名词“担当”。比如现代流行语中,就经常出现“颜值担当”“智慧担当”等词汇,指的是“担当颜值的人”“担当智慧的人”。

“担当”这一动词,由动作义发展出事物义、形状义,再发展出作名词的人物义,在这个过程中词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游移,其中还伴随着“担当”词义的扩大。这些都是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担当”一词的词类功能游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这个词,并掌握该词汇演变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齐红霞.名词的功能游移[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齐红霞.关于名词功能游移的几个问题[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4):37-39.

[3]苏宝荣.词的功能的游移性与功能词义研究[J].语文研究,2003,(4):10-14.

[4]仝国斌.区别词的语义类聚与功能游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76-179.

[5]扬亦鸣,余光武.《汉语词法:语言学和认知的研究》评述[J].当代语言学,(1):64-72.

[6]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1994,(5):339-346.

[7]张勇.现代汉语名、形、动词类活用情况考察[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石定栩.谓词性宾语的句法地位[J].语言科学,2009,(5):493-502.

(吴佳妮 江苏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

猜你喜欢

担当动因机制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顺应党建趋势,党员干部如何作为
你的名字叫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