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的构式语法分析

2016-06-06项娟

现代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构式

摘 要:“NP1的NP2+V得R”句式是一类特殊的汉语句式,近年来成为语法学界热议的句式之一。人们通常将“NP1的NP2”称为准定语或者伪定语结构,并从生成语法角度和认知语法角度对此类句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构式语法的研究视角对此类句式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具有固定的句法形式,但是语义内容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对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的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句式各组成成分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及该句式特有的构式意义有所了解。

关键词:准定语 构式 构式语法分析

一、引言

“NP1的NP2+V得R”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对这一句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NP1的NP2”的定性上,文献上一般称为“伪定语”(黄国营,1982;黄正德,2008)或“准定语”(朱德熙,1982;沈家煊,2006;吴怀成,2008)。本文统称为“准定语”。吕叔湘(1984)早已指出,(1)句与(2)句之间有微妙的语义差别,从表层看,它们的句法结构相同,其中“他的老师”的语义却截然不同。

(1)他的老师教得好。

(2)他的老师当得好。

例(1)中的“他的老师”是一般的意义(表领属);在例(2)中不是指“他的老师”,而是“他当老师”这件事。

本文认为,两个NP之间虽不构成直接的领属关系,但仍存在某种意义上的领属关系,本文暂且把它看作一种准定语句式。按照Goldberg(1995)的论述,一个构式(construction)可以是大到句子小到词素的任意大小的结构,这个结构可以是部分地由词汇来填充的。在本篇论文中,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并且意义具有无法预测性,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构式。其实,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该意义独立于构式的组成成分而存在,完全不必因此增设构式内的某个组成成分的意义,这正是构式语法理论的核心观点。下文将从构式语法角度对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进行系统分析,最后得出准定语句式表达的构式意义是“NP1”通过“V+NP2”这一动作事件得到结果“R”的结论。

二、准定语句式的已有研究

(一)基于“重新分析”理论上的准定语句式研究

在生成语法中,对于这一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准定语结构的生成机制上。梅广(1978)提出“重新分析”理论,句法推导如下:

(3)a.他当老师当得好。(深层结构)

b.他老师当得好。(删除第一个动词“当”)

c.他的老师当得好。(插入了“的”字)

梅广认为,“他的老师当得好”源于(4)a,先经过动词删略得到(4)b,再进行“的”的插入得到(4)c。黄正德(1982)也用类似的方法来推导。黄正德(2008)认为,重新分析缺乏充足的理论证据,这个操作只见于汉语,但又找不到任何与汉语语言类型的关联。而且句子结构可以重新组合而不改变语义的假设,在理论上是一种负荷,除非有大量的独立证据与动机,否则不应轻易为之。

(二)认知学派“类推糅合”说

沈家煊(2007)提出了“类推糅合”的分析方法,所谓“类推”,它产生的基础是一个“a:b=x:y”的方阵格局。沈家煊(2006)指出,“a”和“b”在形式和意义上相关,容易由“b”联想到“a”,而“a”和”x”在形式和意义上相似,容易由“a”类推到“x”。“y”项暂时缺乏现成的例子,它的产生是仿照“b”类推出来的,属于联想和类推两种思维方式交会的结果。

因此,运用沈家煊的“类推糅合”说,“他的老师当得好”有如下方阵格局:

(4)a.他讲课讲得好 b.他的课讲得好

x.他当老师当得好 y.xb←他的老师当得好

(三)关系化提升理论与移位

根据刘礼进(2009)的关系化提升理论与合并,像“他的老师当得好”这样的准定语结构是动词拷贝句的主题(主语)部分关系化而来的,即“他的老师当得好”是由他当老师关系化而生成的。在刘礼进(2009)看来,关系化之后分句的动词v(叫作小动词)与主句动词V(叫作大动词)相同而受到抑制,被隐退或忽略掉了。由此推出关系化运算的结果是,动词拷贝句的主语成了准定语句式的NP1,而他的宾语充当关系结构核心名词,参与关系化运作,最终变成了准定语句式的NP2。刘礼进认为,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及其变式乃至其它相关构式都是一种隐性关系结构,即准定语句式的生成为:动词拷贝式→关系结构式→准定语句式。

我们运用这一理论以“她的歌写得不好”为例进行分析:

(5)a.她写歌写得不好。(动词拷贝式)

b.她写的歌写得不好。(关系结构式)

c.她的歌写得不好。(删除动词)

这样分析的结果是关系化的“她写的歌”是真正的定中结构,核心语义是“歌”,和准定语结构语义不符,“她写的歌”不等于“她的写歌”,所以这种分析法不是很合理。

三、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

构式语法是一批国外学者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反思TG理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言学派认为仅词汇有意义,句法仅提供了组合词汇的规则,本身没有意义。后来许多语言学家认识到这一理论的重大缺陷,提出构式意义的存在,主张将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将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形义配对体。构式语法将构式看做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并且使用“符号单位”和“构式”的概念来解释语言的结构,意义和功能。同时,构式语法为所有的语言现象都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解决方法,将所有的有规律的和无规律的现象都考虑进去,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Goldberg认为,“所有语法分析层面都涉及构式,构式是习得的形式与语义或话语功能的匹配,包括词素、单词、习语、部分填充或完全填充的短语。所有的语言形式都可被看成是构式,只有形式或功能的某些方面不可严格从其组成部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进行推知。”

本文所称的构式,是指在语言使用中某些语言成分常常与其他一些特定语言成分共同出现、久而久之所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表达式。“构式”的具体语言表征随处可见,如:

(6)a.Tom stole 100 dollars from Johnson. b.Tom robbed Johnson of 100 dollars.

(7)a.张三偷了王麻子五元钱。 b.张三抢了王麻子五元钱。

其实,构式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表1所示(Goldberg,2003)。

下文将从构式语法的研究视角对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一句式各组成成分进行句法角度和语义角度的分析,从而推导出准定语句式的构式意义,对这一准定语句式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四、基于构式语法理论对准定语句式的研究

(一)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中每个组成成分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NP1”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从句法角度分析,“NP1”修饰“NP2”,“NP1的NP2”是整个构式的主语。但是“NP1”和“NP2”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NP1”其实是整个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的主语。大多数情况下,充当主语的“NP1”通常是由人称代词和人物名字来构成的。如:他的老师当得好。从语义角度进行分析,“NP1”是“V”的一个论元,是施事。

“NP2”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从句法层面看,“NP2”是主语“NP1的NP2”的一部分,事实上,“NP2”是准定语结构的宾语。从语义角度看,“NP2”的成分可以由多种名词构成。如:

(8)他的小说一定写得不错。

(9)凯瑞的吉他弹得很不错。

(10)丽丽的歌唱得好。

“NP1的NP2”的句法和语义特征:“NP1的NP2”不是整个准定语句式的主语。相反,“NP1”和“NP2”分别是这个句式的主语和宾语。如:“他的老师当得好”中“他的老师”指的是“他当老师”,“NP1”(他)和“NP2”(老师)分别作主语和宾语。

“V”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从句法角度进行分析,准定语结构中的“V”是谓词,后面没有宾语。事实上,“V”是一个及物性动词,宾语是在其前面的“NP2”。如:“他的老师当得好”中,“当”是一个及物性动词,其宾语是“老师”。从语义角度进行分析,“V”是二元动词。大多数情况下,“NP1”是施事,“NP2”是受事,“NP2”是“V”的真正宾语,“V+NP2”就构成了一个谓语-宾语结构,这个结构要具备[+能力]的语义特征。即在“他的老师当得好”中,动词“当”是及物性的二元动词,“老师”是“当”的宾语,“当+老师”构成了一个谓语-宾语结构。

“R”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充当“R”的词语,分类如下:1.单个形容词;2.副词+形容词;3.形容词+副词;4.复杂的形容词结构;5.副词+复杂的形容词结构;6.副词+动词+名词;7.疑问副词。如:

(11)你的诗写得好。(单个形容词)

(12)他的英语说得这么好,肯定留过洋。(副词+形容词)

(13)岳云鹏的相声说得棒极了。(形容词+副词)

(14)明晓溪的小说写得清新婉约。(复杂的形容词结构)

(15)小学生的作文写得那样纯朴自然。(副词+复杂的形容词结构)

(16)他的模型做得实在是好!(副词+动词+名词)

(17)他的歌唱得怎么样?(疑问副词)

通过对这些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我们主要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整个构式是一个句子,不是一个短语;第二,这个构式整体上是有构式意义的,“NP1”执行了某项动作事件(这项动作事件的语义特征[+能力]),产生了结果“R”,也就是说,“NP1”通过“V+NP2”这个过程得到结果“R”。

通过对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各成分的分析,可以得出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二)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的构式意义

从图1中可以看到,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不同于普通的主谓补结构“NP1的NP2+V得R”。原因是:尽管这两个句式有着相同的形式,但是每个组成成分所充当的句子成分不同,尤其是“NP2”,“NP2”充当的句子成分是整个准定语句子的宾语;准定语句式拥有一个普通主谓补结构不具备的构式意义,即准定语句式的这个构式表达的“NP1”通过“V+NP2”这一动作事件得到结果“R”。

五、结语

英语注重语言的逻辑性,而汉语更加注重语言的灵活性。因此,汉语中允许语言逻辑性的偏离(王寅,2011)。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这一准定语句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基于构式语法的理论研究,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可以看作是句法形式固定,语义内容不同的构式。本文从构式语法角度对准定语句式“NP1的NP2+V得R”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从句法角度和语义角度对其各个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从而对各个组成成分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有了一定了解,并进一步得出了准定语句式的构式意义,即“NP1”通过“V+NP2”这一动作得到结果“R”。

参考文献:

[1]黄国营.伪定语和准定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

38-44.

[2]黄正德.从“他的老师当得好”谈起[J].语言科学,2008,

(3):225-241.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

句[J].中国语文,2006,(4):291-300.

[5]吴怀成.“准定语+N+V得R”句式的产生机制[J].语言科学,

2008,(2):127-134.

[6]Goldberg,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

[7]梅广.屈万里先生七秩荣庆论文集[C].台北:联经出版社,

1978.

[8]沈家煊.也谈“他的老师当得好”及相关句式[J].现代中国语研

究(日),2007,(9):1-12.

[9]刘礼进.也谈“NP1的NP2+V得R”的生成[J].外国语,2009,

(3):44-51.

[10]Goldberg,Adele E.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3,(7):219-224.

[11]卢军羽.也谈“你教你的英文”句式——评价构式视角下的汉

语准定语研究[J].现代外语,2014,(4):491-495.

[12]王寅.认知构式语法[J].外语学刊,2011,(2):39-43.

(项娟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构式
湖北京山方言中的“V个X把两X”构式
明辨概念,确立学科研究范式
“××化”构式的认知语法解析
汉语语言中“有A无B”构式新解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简论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
词汇化与词汇构式化
语言的单位究竟是什么?
构式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构式语法角度下对双宾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