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现状与思考*
——以广东省13所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2016-06-06廖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办学定位特色

廖勇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现状与思考*
——以广东省13所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廖勇

摘要: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办学目标、办学类型和层次、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等方面的趋同性。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相互协同,建立多维度的分类体系,完善财政拨款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关键词:办学定位;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

廖勇/肇庆学院高教研究助理研究员,硕士(广东肇庆52606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市场对人才规格、类型、层次的多样化要求促使高校不断调整自身定位。“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使不同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这一战略构想将高校办学定位问题推向了更高的平台,成为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主力军,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有“大一统”“雷同化”的趋势。因此,开展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研究,使相关院校更加明确自身定位,避免定位趋同和特色迷失,以适应新时期地方经济发展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协调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内涵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处于省级(自治区、直辖市)管辖范围内,依靠地方(省级、市级)财政支持,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并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本文以广东省地方城市(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除外)13所普通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办学定位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认识。有学者从系统论出发,认为一个合理的高校定位结构分成理念层和行为特征层两个层面,理念层包括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行为特征层包括学校功能、类型与层次、办学目标、服务区域、学校活动取向。理念层是高校生存发展的核心,行为特征层是对定位理念的落实,处于结构的表层,受理念层的制约,高校的定位好不好,根本就在理念层。[1]有学者从机构分流理论出发,认为高校办学定位包括对象定位、形式定位、区域定位、层次定位、类型定位、能级定位、特色定位等七个方面。[2]也有学者从研究高校应该充当什么角色、承担哪些任务出发,认为高校办学定位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类型和层次定位、总体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定位以及科研方向、服务面向定位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定位。[3]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办学定位的阐述,有利于丰富办学定位的内涵,开拓研究思路。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是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主体,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依据高校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独立自主进行规划,找准发展空间,明确办学前进方向,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广东省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本科院校也在着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根据广东省地方本科院校公布的章程及发展规划等有关资料,参照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对高校办学定位分项内容的表述,结合相关院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访谈并进行分析梳理,从办学目标、办学类型和层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定位等方面分析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目标定位泛化

办学目标定位就是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它是一所学校长远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旗帜。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身的位置办出特色,也关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从调查的13所地方本科院校对自己办学目标定位的描述看(见表1),普遍存在向高水平大学看齐和严重的泛化现象。比如13所院校中有12所使用了“特色鲜明”或“鲜明特色”等词,有11所使用了“高水平”。还有些院校提出了建设“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国内知名特色大学”“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这与很多传统学术型大学对发展目标定位的描述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的进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日益呈现多样化,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目标定位上如果千篇一律地追求“高水平”和“知名度”,而忽视自身办学传统,脱离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就会使办学目标定位成为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种号召,或是写在纸面上的空中楼阁,真正的办学目标却难以实现。

表1 广东省13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目标定位描述

(二)办学类型和办学层次趋同

高校办学类型定位是指学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以及与其他同类高校形成的某种共同特征进行定位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高校划分为不同的办学类型。依据学校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类型可以分为研究型、专业型、应用型和技术型院校;依据学科专业设置和毕业生职业领域等可分为综合型、行业特色型和特色专业型院校;按照办学主体可分为公办与民办院校。办学层次定位主要是根据学校培养人才的不同层级进行划分,按学历教育情况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教育;按学位授予情况可分为博士层次、硕士层次、学士层次和其他。调查资料显示,广东省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类型定位多为“应用型”,13所高校有8所办学类型定位为“应用型”或“应用技术型”;按学科专业设置有6所是综合型院校,其余7所分别是石化、海洋、理工、医学和师范等行业特色型院校。办学层次定位多数以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主,但普遍都提出了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实际上13所高校只有3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和层次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行各业需要不同专业水平的人才,高等教育应该建立健全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体系。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应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实现持续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或者更名为“大学”。

(三)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似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构成单元,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基础,学科专业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我国学科门类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个。根据对广东省13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科定位的描述,学科门类覆盖8个以上的约占92.4%(见表2)。从学科覆盖的内容来看,调查的所有高校都设置了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除此之外,还有12所院校设置了经济学、教育学,设有农学、历史学的院校有7所,设有医学的院校有5所,只有韩山师范学院设置哲学学科。可见,当前广东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八类学科。

表2 广东省13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科覆盖情况

学科专业设置重叠,追求“大而全”,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趋同,缺乏针对性和人才培养特色,不能很好体现自身的办学优势。上述学校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中,存在严重的重复交叉现象,80%的院校都倾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此外,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过于笼统宽泛、缺乏针对性,忽视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挖掘,导致培养目标整齐划一,不利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四)服务面向范围宽泛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这一职能的实现主要是以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为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主要体现在终身教育服务、决策咨询服务、校企合作、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服务等。一所高校服务面向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校人才培养特色和科技成果转化覆盖范围。通过对广东省地方院校服务面向定位表述的统计(见表3),大多数院校在服务社会面向上有较强的区域性、地方性特点,但基本上按照“立足**,面向**,辐射**,服务**”进行表述,各院校之间除了“立足”的地方不一样外,“服务”“面向”和“辐射”的范围可以说是一致的。只有少数学校服务面向定位是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服务面向:“根据国家石油化工产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继续保持和强化办学特色,使学校成为培养石油石化等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服务面向范围过大、指向性不强,没有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特色,是很多地方院校服务面向定位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13所地方院校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发展、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定位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广东省地方院校办学定位表述形式多样,但实质内涵还不够科学,办学特色还不明显。受传统精英教育惯性思维的影响,一些学校热衷于攀高、求大、追名,盲目扩大规模,只关注传统学科专业,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和深入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学科专业设置缺乏弹性,地方性、区域性特征不明显,与地方主导产业集群相脱节。[4]没有客观理性地认识自身办学实力、办学经验与特色,以致模糊了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导致大部分同类院校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

表3 广东省13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服务面向统计

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既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也有管理体制和文化观念的现实原因;既受到高等教育外部资源配置和评价制度的制约,也有来自地方院校自身利益驱动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在长期办学实践和历史积淀的基础上,为适应外部改革竞争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而不断做出调整的结果。我们应更加客观理性,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校办学定位问题。

三、对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思考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处在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关键阶段,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提出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政府和社会、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高校自身应该通力协作,明确地方院校的分类和定位。

(一)建立多维度的分类体系

建立多维度的分类体系是促进地方院校合理定位、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前提条件。国内学者就高等教育分类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多种观点,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方案。[5]地方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一是根据学位授予权情况,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广东海洋大学等3所)、硕士学位授予权(含立项建设)高校(五邑大学等4所)、学士学位授予权高校(6所)。这三类高校在各自人才培养定位、科研创新及服务社会等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表现在培养的人才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科学研究是专注于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侧重应用技术开发研究;生源与服务社会的辐射能力和范围是地方性还是更广的区域性。以学位授权划分,可以使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更加分明。

二是根据行业特色,结合内外部环境和办学类型进行分类。如医学类高校有广东医学院,石油化工类高校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海洋类高校有广东海洋大学,师范类高校有韩山师范学院和湛江师范学院,综合类院校有五邑大学等,以行业特色进行划分,可以使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更加突出。

三是结合高校自身办学实践和办学传统,总结经验,凝练特色。如在2000年前后升格的本科院校大多由原来的专科院校组建而成的综合类高校有韶关学院、肇庆学院、惠州学院等,这类学校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办学传统和历史积淀,找准自己的层次和类型,不盲目攀高求大和追求升格与更名,通过民主和科学决策,将办学定位写入学校章程,确保办学定位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二)建立合理的财政拨款与评价机制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对于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项目的实施与优质办学资源的配置是同步的,意味着地方院校若想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必须向这类重点高校看齐,包括办学规模、教师队伍、学科专业设置、学位点的申报等。因此,在这样的财政拨款体制下,地方院校为争取更优质的办学资源,必然会造成走向同质化的现象。实现地方院校合理定位和科学发展,需要改革目前高校财政拨款体制,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办学资源投入和分配方式,通过公平竞争和办学绩效来确定办学资源的分配,[6]并给予高校足够的自主使用权,最终形成政府监管、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之间自主运行、公平有序的良好竞争环境。

长期以来,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评价,主要按照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的内容侧重学术、科研、办学条件等因素,这无形中迫使各类高校按照指标设定的内容和方向进行发展,这种单一的评价制度忽视了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的特色和个性化发展,最终会导致“千校一面”的现象。[7]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在完善高校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多样的高校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估真正起到促进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特色发展的作用。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评估指标的设定应该有别于学术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评价的内容应该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紧密结合,评价的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

(三)加强内涵建设,谋求转型发展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与期待,地方本科院校要依据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和发展生态进行重新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实现错位发展、转型发展。这是地方院校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自我“革命”,走出发展困境的重要路径。[8]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立足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明确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明晰的办学定位,打造区域特征的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次,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专业链对接地方重点产业链,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做优做强工科专业,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适应相关岗位职业要求。再次,加强应用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应用型师资的培养和认证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教师增强实践技能,建立青年教师定期培训和进修制度以及定期组织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和教学单位挂职锻炼制度,提高教师的知识转化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双师型教师达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理比例。

参考文献:

[1]刘旭,叶巧先.论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2005(1).

[2]董泽芳.高等教育分流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7).

[3]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刘井飞.综合改革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J].煤炭高等教育,2015(5).

[5]李娜.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及其分类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6]宋福进,刘少雪.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中的政府干预与大学自治:英德中三国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1).

[7]王兰.地方普通高校定位研究——对大学生回炉技校现象的思考[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3).

责任编辑:姚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6531(2016)05- 0063- 05

*基金项目:肇庆学院2014年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转型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12)

猜你喜欢

办学定位特色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