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大山的孩子们

2016-06-06张敏

至爱 2016年5期
关键词:才艺维吾尔族侗族

■文|张敏



来自大山的孩子们

■文|张敏

那里,离我们城市很远,

那里,有山有水,四季绿树红花。

就在那山的另一边,生活着一群这样的孩子,

他们比城市更接近自然。

他们为自己民族的文化而骄傲。

他们舞出了大山,唱出了大山的声音……

祖国的大西部,有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在那里,学校没有传统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孩子们模仿歌星唱着流行歌曲、跳现代舞蹈;他们不会说民族语言,不清楚民族历史;他们甚至不了解自己民族绚烂多彩的文化,失去根。常规化的公益捐助只是给他们带去更多物资上的帮助,而留给孩子的却往往是对物质更多的依赖,对快餐文化的向往。他们的共同点依然是:对民族记忆的缺失。

2015年8月23日下午两点,艺海剧院又迎来了这样一群特殊的演员和观众:90位来自不同民族的小伙伴和老师们,30组上海志愿者家庭,80位志愿者,1000位前来奉献爱心和观演的观众。这场演出的名字叫《助力.来自大山的孩子们》。

这一次的活动邀请了来自新疆、甘肃、云南、贵州、内蒙古、西藏等地区的维吾尔族、纳西族、侗族、藏族、蒙古族、佤族、彝族、壮族等地的小伙伴们带来他们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和记忆的才艺展示。纳西族的“东巴画”亦字亦画,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写特点,代表着古纳西人对神灵的信仰与崇拜;侗族的“侗族大歌”流传至今2000多年历史,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的自然之音;蒙古族的“马头琴”音乐文化被列入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的“木鼓舞”“甩发舞”等民间舞蹈豪放粗犷;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动作欢快,节奏感强;维吾尔族的歌舞表演,都塔尔、沙塔尔、手鼓等,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在艺海剧院的舞台上,传承民族记“艺”,向支持过自己艺术梦的“投资人”汇报一场精彩的演出。

“来自大山”项目是2012年由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发起的。项目邀请少数民族才艺传承人走进校园,组建社团,教孩子们学才艺。每年邀请优秀才艺社团师生来上海参加冬(夏)令营,展示民族特色文化。关注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要孩子们重拾民族骄傲。

“之前我们因为其他的项目,去到一些偏远山区,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过去我们是用城市人的方法做慈善。我们经常这样给大山里的孩子们献爱心:把城市孩子的成才方式、剩余资源搬到大山里。结果,忽略了大山孩子们的尊严、价值。孩子们早早明白了家乡的物质差距,却不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他们无法从应试教育里得到素养与技能,前途渺茫;大部分孩子们早早去城市打工赚钱,离开家乡,失去根。所以我们觉得与其将我们的剩余——书、电脑、衣服等输入,不如用他们引以为豪的歌、舞、手工、生活方式去改变他们,同时也影响我们。孩子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捐赠,而是民族文化传承者,学会用双手创造未来,找回自尊、自信。我们项目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寻找民族的根。”“来自大山”项目负责人路丹丹为我们讲述了开展这一项目的初衷。

四年多来,“来自大山”项目让当地老艺人和留守儿童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而连结,共同认知民族文化魅力,增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尊和自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血脉。为了帮助青少年传承本民族的才艺文化(歌舞、音乐、手工艺、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区域学校资助成立一二个文化社团,邀请民间艺人上课,每年在当地开展文化节活动。2013年至今,项目已经资助26所少数民族学校成立才艺社团,已走进全国13所少数民族小学的课堂。而每个少数民族文化社团每学期得到项目扶持经费6000元,用于老艺人授课补贴、物料费、传统服装和乐器购置费。

而为了更好地宣传各民族文化,展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项目邀请合作学校社团(每所学校1名老师、1位民间艺人、4—6名学生)来到上海与项目资助人、城市公众一起学才艺,参加汇报演出、文化嘉年华活动。四年多来,已成功举办7次夏(冬)令营,先后有265名来自云南纳西族、彝族、傈僳族、佤族、壮族,贵州苗族、侗族,甘肃藏族、裕固族、哈萨克族、回族,内蒙蒙古族,新疆维吾尔族,黑龙江鄂伦春族的师生参与其中。2014年、2015年夏天在艺海剧院向1000名观众举行汇演,2015年夏在上海商城中庭举行嘉年华,参与人次约1000人。

项目最大的价值是帮助少数民族孩子建立自信。当孩子们穿上传统服装,站上台的那一刻,当他们唱出一首长调,表演一出摔跤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民族骄傲。现在项目能做的只是发展孩子的兴趣,由衷地希望他们长大后可以有人成为真正的民族文化传承人。

猜你喜欢

才艺维吾尔族侗族
才艺咖
才艺咖
才艺大展示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才艺展示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