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长篇小说《蛙》在世界各国的译介传播与评论

2016-06-05王艳

潍坊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译介莫言

王艳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莫言长篇小说《蛙》在世界各国的译介传播与评论

王艳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人其作品在国内外受到高度关注,作品在中国一时热卖脱销,自2012年底开始,国内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相关论文数量突增。国外虽然没有国内如此重视,但其作品的各个语种译本在各国也一度增印热销,相关评论研究也多了起来。国内外对莫言作品在国外的翻译传播和接受研究多集中在较早翻译的版本,如《红高粱》、《丰乳肥臀》等,对其最新的长篇小说《蛙》的相关论述很少。本文以《蛙》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各国的翻译版本和评论看法进行搜集、归纳,梳理出其在国外译介传播和接受的时间路线。

莫言;《蛙》;译介;评论

在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并屡获国外奖项。随着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随即掀起了一阵“莫言热”,对他作品的翻译出版和售卖也再次掀起高潮。可以说,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中走出国门,其作品被译介传播最多也最广的一位作家。作为莫言最新的长篇小说《蛙》也跟着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译介。那么国外对《蛙》的翻译传播状况如何?国外读者、学者又是如何认识和评价这部作品的呢?

一、长篇小说《蛙》的译介传播情况

《蛙》翻译语种越南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荷兰语德语瑞典语世界语阿尔巴尼亚语英语匈牙利语翻译者陈忠喜吉田富夫尚德兰李一帆沈奎浩马苏菲郝慕天陈安娜王世荣伊利亚兹·思巴修葛浩文宗博莉·克拉拉出版年份2010 2011 2011 2011 2012 2012 2013 2013 2013 2013 2014 2014

从2009年12月莫言的《蛙》首发《收获》杂志,同时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开始,在国外首先是越南对莫言这部新作品进行了翻译,2010年出版。几乎是莫言一有新作品,不出几个月就会被翻译成越南语出版,并且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莫言的小说在越南的销售状况很稳定,在越南的读者年龄相对比较宽泛。《蛙》越南语版的迅速翻译出版再次印证了莫言作品在越南受欢迎的程度。其次是日本,2011年5月,《蛙》的日译本由日本中央公论新社出版,大江健三郎在封面上撰写了推荐词:亚洲距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作家。果然,一年零五个月后,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消息一经公布,《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蛙》等日译本作品在日本已经卖断货,出版社立即增印莫言作品,其中《蛙》加印5000册。

如果我们从东方和西方两个范围来看莫言的《蛙》的译介传播情况的话,那么在西方世界最先关注翻译的是法国,由于法国有着悠久的汉学研究历史和扎实的汉学研究基础,单对中国文学的翻译研究一直紧跟时代,成果显著。早在1988年法国文化部启动的“中国新文学”计划,其中翻译1978——1988年间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莫言的《枯河》已然在列。从那时起,对中国当代文学而言,莫言作品成为法国汉学家们翻译和研究的重要对象。到现在,法国是整个西方世界翻译莫言作品最多的国家。《蛙》法文版是由尚德兰(Chantal Chen-An-dro)翻译、法国瑟伊出版社(Seuil)于2011年出版发行的。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蛙》在西方世界的翻译版本只有法文版和西班牙文版(由中国译者直接从中文翻译成西班牙文),由于此前西班牙文版的莫言作品都是转译本,即由葛浩文的英译本转译成西班牙文,所以翻译质量不突出,西班牙文版的莫言作品在整个欧洲的影响力比较弱。因此就《蛙》这一部作品而言,法文版的《蛙》应该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最重要的参考译本。其实不仅是《蛙》,其它莫言作品的法文版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的重要阅读译本。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我记得(莫言)只有三部作品被翻译成瑞典语,大约六部作品有英文版。而法语有十六部,所以我基本上读的都是法语版。”[1]

虽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英译本的作用没有像有些人吹嘘的那么大,但是从语言和出版社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来看,使莫言作品在世界上产生较为广泛影响的还是英文版,因为毕竟英语是世界上的通用语言。根据能够提供全球图书馆收藏数据的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的检索数据(截止2012年8月)显示,英译本的莫言作品世界馆藏最多。“莫言英译作品有17种,由5家出版社出版,其中企鹅集团(含集团下属的美国维京出版社、英国的哈米什·汉密尔顿)合计出版了6种,属于英国联合出版集团的梅休因出版公司(Methuen)一家就出版了5种,美国的拱廊出版公司(NewYork:Arcade Pub)出版了4种,英国的海鸥出版社(London:New York Seagull)和香港中文大学各出版了1种。实际上莫言作品的英文版就控制在美、英两国的大出版集团手中,企鹅集团一家出版社6个品种的收藏图书馆数量就达到1629家,美国拱廊出版社的4个品种收藏图书馆数量达到1845家。”[2]

从1988年开始着手翻译莫言的作品到现在,莫言作品的英译版几乎全由美国翻译家、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一人翻译,翻译质量稳定,加之企鹅兰登书屋等大出版集团在全球成熟的营销体系,使得莫言的作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加强。葛浩文翻译的《蛙》英文版于2014年10月首先在澳大利亚由企鹅兰登公司旗下的英国哈米什·汉密尔顿出版公司出版发行,2014年11在英国出版发行;接着2015年1月在美国由企鹅兰登书屋旗下的维京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凭借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助力,在企鹅兰登书屋的策划下,《蛙》英译本开始了它在全球发行的脚步。《华盛顿邮报》2015年11月发布了“2015年度值得关注的小说”榜单,莫言的小说《蛙》英文版榜上有名,据此我们可见其影响力。

二、世界各国对《蛙》的评论综述

因为《蛙》是莫言最新的长篇小说,其各个语种的翻译版本相对于《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等要少很多,并且出版时间集中在近四年,所以国外对《蛙》进行集中学术研究的论文较少,多数还集中在对其直观的阅读感受和评价上,散见于各大报纸、网站。国外对《蛙》的评论可以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

(一)政治意识形态层面

虽然我们探讨的是文学作品,但人们有时常常把文学作品完全等同于现实,将它与社会现实、政治联系在一起。文学作品里描述的事情成为评论者批评政府和作者的依据。虽然莫言一再强调他写《蛙》的目的是写人,尤其是要塑造乡村妇产医生“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写的是人的内心,人的灵魂,写的是人性。但是因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蛙》必然要涉及到一个重大的社会历史背景——计划生育。因此,国外很多的读者、评论者都把《蛙》的主题和中心定位在对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是非功过上。

加藤修在《挑战独生子女政策的禁忌——莫言的〈蛙〉》中说莫言的这部小说通过一位女妇产科医生的形象展现了独生子女政策所带来的混乱,评价莫言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敢于触碰中国独生子女政策这一忌讳题材。[3]饭塚荣在《描写顽强生存的平民》中说《蛙》关注的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功与过这一争议性主题。[4]就连社论《中国独生子女政策 赋予国民选择权》中也多次提到莫言的小说《蛙》,“《蛙》描写了躲过监视、‘非法’生子的人与当局展开血泪斗争的故事。这并非只存在于小说。在现实中,强制实行终止妊娠或绝育手术的例子很多。”[5]记者兼作家Darragh McManus在《爱尔兰独立报》发表的评论认为《蛙》是一部广阔的、迷人的政治文化史,巧妙地把荒诞的闹剧和争议的舆论、中国的国情和深刻的主题联系在一起。[6]张寅徳在《生物政治学小说:刍议〈蛙〉》中用生物政治学理论来分析《蛙》,其中他认为:“个人和集体责任的问题,促使作者写了一个救赎的故事,并对有关政策进行批评,因此小说主角的性格内涵十分复杂。”[7]张寅徳认为那份隐藏在信件中的忏悔,似乎游离于对个人责任的反思,莫言在作品中提出“沾满血污的手总是肮脏的吗?因负罪感而受煎熬的灵魂永世不得安宁吗”的疑问,是在引导读者从更为具体的政治问题上做道德反思。另外围绕代孕妈妈问题的丑闻“揭露了隐藏在虚假社会繁荣背后的社会不公,还有隐藏更深的官方意识形态和普罗大众信仰对代孕现象无可置疑的纵容和默许”。[8]

一些读者还批评莫言在《蛙》中没有标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没有公开批评政府,是体制内作家。凡此种种,都把文学与政治、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把文学等同于政治和现实。

(二)文学本身层面

当然在世界各国的评论中,也有不同的声音。很多人反对从政治或者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认为文学是超越现实的,评论分析应该回归文学本身。

伊莎贝尔·希尔顿(Isabel Hilton)在2014年12月英国《卫报》发表的短评中指出:很遗憾莫言的作品被以政治划线。若读者能够带着开放的思维去读《蛙》,就会发现一个虽略显臃肿却不乏精彩微妙之处的文本,而这一文本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政治话题。希尔顿认为莫言笔下的村民几乎都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尽管有计划生育政策,但远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来得根深蒂固。村民们忍受着生活的荒谬和残酷,使人想起《好兵帅克》。莫言运用魔幻和寓言的能力可以跟马尔克斯相比。[9]

记者哈斯基在法国89街道网站上发表文章介绍莫言的《蛙》,其中指出莫言的确只是在小说中谈到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一话题,他没有直接表述过自己的观点。文学是超越现实的。他认为与莫言此前的作品风格相比,《蛙》的亮点要少一些,但人物对话很鲜活。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局外人的口吻更加明显,叙述者同主人公的关系也拉开一定的距离。主人公的形象也较为抽象,作者没有对她进行细致的形体描写。作品中有些描述奇异而荒诞,但恰如其分。[10]

珍妮特·麦斯琳(Janet Maslin)在《纽约时报书评》上撰文说莫言的《蛙》是一本寓意丰富却令人不安的史诗级作品,是一本充满戏剧性的小说。她认为莫言给小说起名“蛙”,这不仅暗指蝌蚪和他的昵称,还象征着每个阶段的生育能力,从精子到婴儿,甚至代表了提供代孕服务的黑市。它是恐惧和欲望的对象,为作品提供了奇特、噩梦般的品质。《蛙》的特色是冷幽默。[11]

结语

通过对《蛙》的译介传播和评价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以往较为密切关注和喜爱莫言作品的国家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已经将《蛙》翻译出版,而获奖提高了这部作品在其翻译版本国的销量,同时也吸引了其他国家尤其是不太关注莫言作品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的国家的目光,推动了莫言作品在这些国家的翻译和传播。虽然各国对《蛙》的认识和评价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但随着翻译版本的增多和传播范围的扩大,相信对其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文章也会逐渐增多。

[1]朱又可.“诺贝尔标准有很多变化”专访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前主席[DB/OL].南方周末,[2012-12-14].

[2]何明星.莫言作品的世界影响地图——基于全球图书馆收藏数据的视角[J].中国出版,2012,(21).

[3]加藤修.挑战独生子女政策的禁忌——莫言的《蛙》[N].朝日新闻,[2011-08-31].wa

[4]饭塚荣.描写顽强生存的平民[N].朝日新闻,[2012-10-28].

[5]中国独生子女政策 赋予国民选择权.朝日新闻中文网,[2014-01-17].

[6][9]莫言《蛙》英国出版,媒体点评:有愚蠢的桥段[DB/OL].澎湃新闻网,[2014-12-23].

[7][8]宁明.海外莫言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106.

[10]法国媒体介绍中国作家莫言长篇小说《蛙》[DB/OL].http: //chinanewsss.blog.163.com/blog/static/19180202220119541410375/2011-10-05.

[11]邢春燕.莫言小说《蛙》在美出版,美国人能理解计划生育政策吗[DB/OL].澎湃新闻网,[2015-03-01].

The Overseas Translation Versions and Criticisms of Mo Yan'sFrog

WANG Yan
(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 261061,China)

After Mo Yan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many persons who are at home and abroa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him and his works.From the end of 2012,research to his literary works has been more poputar in China and Belevant increase suddenly.The translations and researches of Mo Yan’s works in foreign countries were mostlyconcentrated in the earlier versions oftranslation,such asRed Sorghum,BigBreasts&Wide Hipsetc.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his latest novelFrog.This thesis collects and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and the criticisms ofFrogin various countries.

MoYan;Frog;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literarycriticisms

I206.7

A

1671-4288(2016)03-0013-03

责任编辑:陈冬梅

2015-12-22

王 艳(1982-),女,山东兖州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国外汉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诺贝尔文学奖译介莫言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虚伪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