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cience环境下青年科研人员科研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6-06-05齐俊景

图书情报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问卷素养

齐俊景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郑州 450001)

e-Science环境下青年科研人员科研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齐俊景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郑州 450001)

采用问卷调查法,从e-Science环境感知、科研信息获取、科研数据存储与管理、科研信息分析与利用及科研交流与合作几个方面,对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素养现状展开调查。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科研主体的角度提出三条提升青年科研人员科研信息素养的对策:定期开展信息检索教育与检索经验交流,采用多种方法提高科研数据管理意识,构建良好的科研信息共享氛围及完善共享激励机制。

e-Science 科研信息素养 信息获取与管理 青年科研人员

1 引言

“e-Science”(又称“数字科研”或“科研信息化”)一词由英国科技部办公室主任约翰·泰勒(John Taylor)于1999年首次提出[1];2000年,随着英国第一个e-Science项目的启动实施,e-Science随即引起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的重视;2001年底,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第一个试点启动[2],e-Science及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启动推动着科研环境向数字科研迈进。e-Science环境的出现,对研究者的科研方法、模式、交流方式及工作流程带来革命性影响的同时,也给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素养提出新的挑战[3]。

近年来,数据素养、科学素养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笔者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相关文献的检索,较多侧重于理论探讨及在理论框架内提出一些建议,而对于国内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的研究较少。

本文选择青年科研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因为青年科研人员经过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系统学习,已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既是当前科研工作的生力军,也是未来科研工作的主力军。通过问卷调查,分析e-Science环境下青年科研人员科研信息素养的现状,以期为青年科研人员适应科研环境变化及提高其科研信息素养指明方向。

2 科研信息素养的内涵

Durant[4]认为科研素养有三层含义:首先将重点放在科学的内容(即科学知识);第二层讲科学知识产生过程的重要性,统称为“科学方法”;第三层是科研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伦理道德。经济与发展合作组织认为“科学素养”是指在整个人类活动中,为了认识自然界及其变化,人类运用科学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011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百人学者张锁江研究员在接受中科院研究生院记者团采访时谈到,“发表论文是一种同行共享,和同行们分享知识、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也属于科研素养的一部分即科研交流与共享”[5]。可见,对于科研素养内涵的认识,不同学者及组织并未形成统一认识。

从广义上讲,科研素养是指研究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利用科学知识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设想并进行论证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及素质。因此,笔者在借鉴信息素养、数据素养相关研究[6-9]的基础之上,从研究人员科研活动中对数据、信息利用周期的角度对“科研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进行界定,认为科研信息素养是由科研意识、科研信息获取、科研数据存储与管理、科研信息分析与利用及科研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而组成的综合素养。

3 调查简介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预调查和正式调查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采集,第二部分是调查对象科研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为了控制问卷的质量,本次设计的调查问卷经过了预填写及正式发布两个阶段。预填写阶段,笔者邀请了5名教师与10名研究生来填写。通过与填写人员沟通,调整了部分问题的顺序、选项描述及开放式选项的答案设置。问卷正式发布阶段,为便于填写人员正确理解调查问卷内容,在问卷选项之前对问卷中涉及的名词进行了解释说明。

正式调查的时间为2015年3月10日~20日,主要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笔者选择专业调查网站“问卷星”发布问卷,同时通过QQ及Email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发送问卷,合计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70份,回收率为85%。其中22份为无效问卷予以剔除,剩余148份有效问卷,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4%。认定无效问卷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填写时间低于2分钟,二是上下题答案相互矛盾,符合其中任意一项标准的即视为无效问卷。

3.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为调查青年科研人员科研素养的现状及从事科研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我们选择正在或曾经参与科研活动的在读研究生、青年教师及年轻的实验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年龄段为20~35周岁。从参加调查对象所在地域看,地域分布广,分布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29个省、市、自治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调查对象的学历来看,拥有硕士学位的比例最高,占79.73%;其次是博士学位,其比例为11.49%。在学科分布方面,考虑到当前e-Science应用多属自然科学领域,因此本次调查中自然科学的人数较多(占82.43%),社会科学人数的较少(占17.57%),调查对象的学科分布同当前e-Science项目应用领域[10]基本一致。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e-Science环境认知

由于科研意识的内涵和构成十分复杂,有多种表征形式,选取何种指标来准确、全面地反映比较困难,因此,在本文的调查中,笔者主要从e-Science环境认知这个角度来调查。

从表1可知,70.95%的青年科研人员已经感知到当前科研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为青年科研人员在当前科研环境下开展科研活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仍然有29.05%科研人员还没有认识到科研环境的变化。

笔者对已经感受到科研环境变化的青年科研人员(N=105)做了进一步的调查,考查其对科研环境变化呈现特点的认识,如表2所示(此题多选题)。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80%的人认为科研环境的变化呈现的特点首先表现在科研信息数量的增加,其次表现在科研信息更新速度加快。而研究者对科研环境变化给用户在科研信息方面带来困扰的认识比重稍低,如只有34.28%的人认为“科研信息冗余越来越多”,40.95%的人认为“科研信息筛选甄别的难度加大”。

表1 对e-Science环境的认知

表2 对科研环境变化特点的认识

4.2 科研信息获取

科研信息是研究者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科研信息的来源及质量对科研活动效果有重要影响。青年科研人员获取科研信息的类型见表3(此题为多选题),文献型(论文、报告、专利、图书等)、事实型(例如一项科研成果的报道)及数据型信息的比例分别为 95.95%、35.14%和44.59%(此数值为各学科比例之和),显示出文献型信息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或缺性。关注事实型信息的研究者多来自化学、生物学、医学及材料科学等学科。

表3 获取科研信息的类型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日益膨胀的知识信息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可能会从多种渠道获取所需的科研信息。根据表4(此题为多选题)所示,使用谷歌、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与图书馆数字资源获取科研信息的青年科研人员分别占到85.14%和88.51%,这一结果与《高校研究生科学数据需求与利用行为调查分析——以东南大学为例》一文中搜索引擎成为高校研究生获取科学数据主要途径的调查结果[11]不同。另外,开放存取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科研信息获取方式也开始受到青年科研人员的关注。图书馆纸质资源、同行交流这两种途径都只占40%左右,比例偏低。

表4 科研信息获取途径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青年科研人员在获取科研信息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如表5(此题为多选题)所示。在笔者所列可能出现的几种障碍中,“机构没有购买相应的数据库,需要有偿阅读”与“缺乏必要的检索技巧”这两选项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70.95%和64.18%。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数字资源的建设情况并不乐观,不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需求。

表5 科研信息获取障碍

4.3 科研数据存储与管理

科研数据的存储、管理及备份方式影响数据的安全性及保存的可持续性。由表6可知,科研数据以集中管理为主,其比例达到77.69%(第二、第三项比例之和),其中采用固定科研人员集中管理的比例仅为8.78%。科研项目的实施离不开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随着项目的结束,科研人员的流动性加大,无论是集中还是分散管理,都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因此对科研数据进行定期备份对于数据保存的可持续性显得尤为必要。

表6 科研数据管理及备份情况

4.4 科研信息分析与利用

科研信息获取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其进行分析和有效利用,科学研究除了需要获取数据的表层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挖掘数据之间的深层次的关系,通常需要一些数据分析工具。本文主要从科研人员是否熟悉数据分析工具以及数据分析工具使用情况这两个方面来调查,调查结果见表7和表8。

表7 是否熟悉数据分析工具

表8 数据分析工具使用情况

由表7可知,大约有一半(51.35%)的调查对象比较熟悉数据分析工具,而另一半则不熟悉数据分析工具。由表8可知,在熟悉数据分析工具的科研人员中,无论是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还是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选择Excel的比例都非常高;而 MATLAB、Origin及SPSS、SAS的选择则因学科不同分化趋势明显,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的科研人员更多选择O-rigin、MATLAB,而生物学、农学、医学及管理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更青睐于SPSS、SAS。

另外,科研信息分析与利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意外情况,如表9所示,在笔者所列可能遇到的情况中,“数据描述性信息丢失,科研人员难以理解及使用”与“保存的数据可能被无意地修改或被不恰当的操作”这两个选项关注度比较高,这两种情况将引起数据质量及数据可靠性的质疑;一旦数据源遭到质疑,基于数据源的推理论证过程便如同无源之水。“数据资源保存缺乏可持续性,未来可能无法访问”及“信息来源缺乏可靠性”这两个选项关注比率偏低,说明仍有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员对数据资源长期保存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表9 科研数据利用阶段中遇到的意外情况

4.5 科研交流与合作

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科研交流的主要方式如表10所示。表10说明科研人员的交流方式非常多元化,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仍然存在,采用社交软件作为沟通方式的所占比例超过80%,采用科研协作系统进行交流的比例较低,说明青年科研人员更加倾向于采用社交软件进行科研交流。

表10 科研交流方式

e-Science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研究依靠科研人员之间合作共同完成。表11反映了青年科研人员科研合作的类型。从同学科、跨学科合作的比较来看,参与调查的青年科研人员中选择“同学科合作”与“跨学科合作”的比例分别为61.49%(国内外之和)和38.51%(国内外之和),表明当前青年科研人员以同学科合作为主流,而跨学科合作占38.51%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科的交叉趋势。从国内、国际合作的对比来看,国内合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国际合作的比例,说明当年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合作以国内合作为主,今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表11 科研合作类型

科研信息共享范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科研人员的共享态度。青年科研人员科研信息共享范围的调查结果如表12所示,66.89%的青年科研人员将科研信息共享给研究团队成员或是同实验室的人员,23.65%的青年科研人员愿意借助合适的共享平台,实现同行之间的共享。由此可见,绝大多数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共享态度明显,愿意进行科研信息共享但其共享范围较小,仅局限在本实验室或本领域。

表12 科研信息共享范围

科研信息在共享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表13反映了目前的科研共享障碍。其中,科研共享主体障碍包括知识私有观念、科研成本收益不对称等;科研共享对象障碍包括隐性知识未显性化等;科研共享技术手段障碍包括技术力量弱、缺乏共享平台等;科研共享环境障碍包括缺乏共享氛围、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由表13可以看出,64.19%的青年科研人员关注科研共享主体障碍;其次是科研共享环境障碍。科学研究是科研人员认识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的过程,科研成果的产生是科研人员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没有良好的共享氛围及相对完善的科研共享激励机制将很难实现。

表13 科研共享障碍

5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青年科研人员科研信息素养存在以下问题:

(1)科研意识方面,大部分青年科研人员对e-Science科研环境变化及变化特点的认识仍停留在科研信息数量及更新速度方面,而且仍有少部分青年科研人员(约30%)对这方面的认识延迟,尚未意识到科研环境的变化。根据木桶效应可知,这将影响青年科研人员科研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

(2)科研信息获取障碍方面,机构文献采购及科研人员文献需求的矛盾突出,同时青年科研人员缺乏必要的检索技巧。

(3)总体上看,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数据管理意识较为淡薄,缺乏科研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意识,绝大多数人并未制定定期的保存计划。

(4)科研合作和科研信息共享方面,一般仅局限于同事或同学科合作,范围较小;科研共享范围大多局限于同事之间。

5.2 青年科研人员科研素养提升的对策

针对青年科研人员科研素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科研主体(科研人员及科研机构)的角度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定期开展信息检索教育及检索经验交流。调查发现青年科研人员信息获取的主要障碍是没有购买相应的数据库及缺乏必要的检索技巧。因此,在机构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应扩大常用数据资源的订购,满足研究者的大部分文献需求,同时定期开展信息检索教育及检索经验交流,提高检索水平,有效消解信息获取障碍。

(2)提高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数据管理意识。调查发现青年科研人员缺乏对科研数据的保存与管理意识,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科研数据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管理与保存。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定期邀请同行研究人员及数据专家开展数据管理培训,同时,可以利用社交软件、自媒体推送科研数据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教育,还可以建立机构知识库或者在机构网站中建立科研数据管理的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常见问题解答)板块。深化科研人员对数据管理的认识,提高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数据管理意识。

(3)构建良好的科研信息共享氛围,转变共享观念,有效扩大成果共享范围。科学数据共享不仅能为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还能为研究的科学性及可行性评价提供依据。调查发现青年科研人员具有一定的共享意识,但是其共享范围较窄,科学数据价值还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共享氛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并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参与跨学科或跨区域的项目交流与合作。例如科研院所建立机构知识库或者建立开放获取检索系统供研究人员免费下载,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机构知识库、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及瑞典Lund大学图书馆建立并负责维护的期刊文献检索系统DOAJ。

[1]Defining e-Science[EB/OL].[2015-03-15].http://www.nesc. ac.uk/nesc/define.html.

[2]科学数据共享工程[EB/OL].[2015-04-18].http://www.most. gov.cn/ztzl/kjzg60/kjzg60hhcj/kjzg60jcyj/200909/t20090911_ 72832.htm.

[3]秦长江.E-Science(科研信息化)对现代科学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8):143-145.

[4]Durant J.What is scientific literacy?[J].European Review,2009,2(1):83-89.

[5]探讨三种科研模式致力提高科研素养——专访百人学者张锁江研究员[EB/OL].[2015-03-15].http://science100. ucas.ac.cn/news/News.aspx?id=489.

[6]Qin J,D’Ignazio J.Lessons learned from a two-year experience in science data literacy education[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31st Annual Conference.Indiana:Purdue University in West Lafayette,2010:188-204.

[7]Carlson J,Fosmire M,Miller C C,et al.Determining Data Information Literacy Needs:A Studyof Students and Research Faculty[J].Fortal: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11,11(2):629-657.

[8]Carlson J,Johnston L,Westra B,et al.Developing an Approach for Data Management Education:A Report from the Data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jec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uration,2013,8(1):204-217.

[9] Johnston L,Jeffryes J.Data Management Skills Needed by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tudents Case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2014,140(2):1-8.

[10]孙 坦.数字化科研——e-Science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96.

[11]洪 程,钱 鹏.高校研究生科学数据需求与利用行为调查分析——以东南大学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24(1):16-21.

(责任编校 田丽丽)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Young Researchers’Scientific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he e-Science Environment

Qi Junj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onducted of the young researchers’scientific information literacy concer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e-Science environment,scientific information acquisition,storage and management,analysis and use as well as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thre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improve young researchers’scientific information literacy,which are conducting regularly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communication of retrieval experience,improving consciousness of scientific data management in different ways,and creating a good atmospher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prompting sharing mechanism.

e-Science;scientific information literacy;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young researcher

G250

齐俊景,男,1988年生,2013级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问卷素养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