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视域下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6-06-02曹垚宋旭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构建思路实践经验实践教学体系

曹垚,宋旭

(合肥师范学院 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安徽 合肥,230601)



应用型视域下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曹垚,宋旭

(合肥师范学院 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安徽 合肥,230601)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体育院系实践教学体系面临的问题,对我国高校传统的体育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和内涵进行定位分析,尝试着探寻一条适合体育专业发展的体育技能型实践教学体系.以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例,针对性的分析了其实践教学体系中“2个结合、4个维度、25项工作”的特征与内涵,总结了其体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成效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现已实现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高校体育院系的办学数量和规模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而高校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有效供给社会发展与社会对接,直接体现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上;供给是否有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2].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整体上不尽如人意,以体育院校的主流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为例,连续多年被评为专业满意度、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之一[3-4].2014年教育部公布近两年就业率低的专业名单中,体育专业再次名列其中;在与市场供给脱节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重新定位地方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具有竞争力以及如何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开始在人才培养重心上淡化学校类型[5];合肥师范学院体育专业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面临着同类省属高校体育院系同质化竞争的压力;在地方高校转型的浪潮中面对市场竞争,高等院校体育院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主动给市场把脉,培养与市场相契合的高、精、尖体育人才,突出强调体育技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进行定位,重构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这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

1我国体育院系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校体育专业特征决定着其比理论教学更接近体育的本质,由于体育的教育性和实践性使体育教学成为改革的重点,这是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成败的致命点.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之后,体育院系实践教学体系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其亟待解决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滞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体育项目演变成浩大而复杂工程,体育学科的发展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很多体育项目需要开展各种交流合作.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强技能、高素养、基础扎实、视野广阔等高素质的专业型体育人才,以适应高速发展体育环境.高校体育院系对实践教学都有着充分的认识,也知道实践教学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观念滞后这一问题.突显在:“强技能”的教育理念薄弱,实践教学过程中专项技能的学习性不强,在技能的培养上仅仅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安排环节.(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从目前情况看,体育院系的很多基础课主要是以传承性的了解为主,综合性、系统性的传授较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际练习的机会较少,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处在“被动参与”的境地,加上教师对教学内容重视程度不够,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类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能力和思想上被束缚.(3)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作为地方高校体育院系的很多老师并不是从小就从事体育项目学习,而是由于爱好或是为了升学等其他原因改行学体育的,缺乏运动队的经历,专项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导致实践教学中出现老师动作技能传授不规范等情况,严重影响着人才出口规格;( 4)硬件不完善.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离不开体育场地支持,很多就业率高的新兴体育项目缺乏场地开展.由于硬件的投入不足,使高校体育院系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拖钩.( 5)教学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社会上很多体育岗位,在校教学内容学习与社会需求严重脱钩,体育院系的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学校所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脱离.以上述情况进行剖析,构筑起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确保所培养的体育技能型人才素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2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的育人过程[6].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绝不是单纯体育实践课教学的内容,其包含术科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训练、技能训练、合作教育、学位论文、创新实践、早操课外训练、体育竞技、社会实践、团学活动在内的各环节体系化的设计,从科学上定位每个实践环节在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效促使体育实践能力的训练与体育理论课有机结合,使整个体育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1体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定位注重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但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不但需要有专项过硬的体育人才,还需要大批高、精、尖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技能型人才.经过对国内高校体育院系的实践考察和深入思考,提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技能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对接的体育技能型人才”,这种核心定位展现了我校“行知教育”的思想,注重体育专业人才的文化品质、专业技能品质和言行品质的和谐统一;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是体育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人格载体,是实现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保证;在地方高校转型的历史契机下,体育科学学院针对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准则,运用战略性的眼光审视人才培养方案,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等手段,重筑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探究.

2.2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总结和吸收过去体育实践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借鉴国内各类体育院系的成功案例,重新对体育科学学院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整合和梳理,构成了以“2个结合、4个维度、25项工作”为基本特征的体育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的结构设置如(图1)所示.体育技能型实践教学体系与体育基础理论课程是相互促进、互助合作的,该教学体系是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内容,其内涵如下:

图1 体育实践教学体系结构设置情况

2个结合——根据体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体育实践教学划分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4个部分,对应组成2个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是通过基础普修课及专项术科教学,进行体育竞技能的训练;在课外通过合作教育、学位论文、创新实践来强化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课内通过术科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训练技能训练等环节,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强化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校内校外结合通过早操训练、体育竞技、社会实践活动等,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个维度——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将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划分为4个维度(理念、目标、过程、效果),理念、目标、过程、效果4个维度是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转化的纽带.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使技能型人才理念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得到体现;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可以规范主体和明确教学内容,有效保证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起到强制力和约束力的文本;而课程内容选择是为了贯彻体育技能型体育人才培养理念,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是理念实现的前提.体育实践教学体系是体育技能型人才重要桥梁,科学促进理念和目标能够与过程和效果4个维度紧密联系,最终塑造出综合素质强的体育技能型人才.

25项工作——根据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下开展25项具体工作.在课内即开展术科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训练技能训练等活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在课外开展合作教育、创新实践、学位论文等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校内即开展早操课外训练、体育竞技比赛等工作,塑造学生吃苦耐劳和拼搏精神;校外教学实践内容主要有社会实践、学术活动、体育竞技等工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稳定学生体育技能水平.

2.3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重构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体育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是立足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特色,开源节流,意在培育与社会需求对接的体育人才.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整体性的结合

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将2个结合、4个维度、25项工作互为联系融为一体,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方向出发,整体设计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架构,按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不同环节设置教学内容,各环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同时又相互独立,从强化体育专项技能、夯实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学习能力等方面体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同时从25项工作内容上体现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整体上相互结合适应体育人才的发展规律.

2.3.2“两会两强”的结合

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术科的同时以体育理论为基础,巩固体育专项技能;通过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4年不间断的实践学习,学生体育基本专项技能和专业素质得到质的提升,通过展开25项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协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与教师建立和谐发展的双边关系,在信息的获取与问题的解决上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法.理念、目标、过程、效果4个维度的设定,使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出口得到有效把控,“会做人、会学习、强技能、强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了具体体现.

2.3.3四大课堂的结合

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中将课内教学、课外活动、校内学习、校外实践4项人才培养内容融为整体,以课内术科教学、教学训练、技能训练为主体,课外合作教育和创新活动为补充,校内早操训练和体育竞赛为提升,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提高人才专业内涵,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和体育竞赛等为延伸,打破有限的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时空限制,科学规划开发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开创体育教学载体,丰富现有的体育实践教学资源,科学发挥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功能.

2.3.4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以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为架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专升本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现有的基础,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同时注重不同专业和各专项的具体实践教学特点.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来讲,为体育专业学生学习提出具体要求,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特别是课外和校外课堂实践活动的学习,成为体育专业学生彰显自我,获取社会实践经验的有效途径.

3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效

紧跟高等教育改革,抓住地方高校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转型机遇,主动适应地方体育事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按照“师范性、技能型”的建设思路.在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以体育科学学院自身项目建设为基础,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牵动,改革实践同步出发,从总体上提高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3.1以协同创新中心为牵头丰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是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充分的整合资源、优化资源结构配置、提高教学水平,以体育公共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开展产学研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体育科学学院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打破传统的体育实践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精、尖体育人才体系.依托协同创新中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极大的丰富了体育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以选修课、创新项目等形式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同创新中心将教学和科研进行融合,促进精品课程的开发,省内外教学成果的取得,学院教学团队的形成等系列成果.体育科学学院以建设科研教师队伍为基础,将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体育实践教学资源,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开展符合人才发展规律,同时又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体育实践教学体系.

3.2以校内实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体育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基本载体.体育专业校内实训内容有课内外实训、校内实习等任务,以多种形式的校内实训活动促使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结构更加完善,科学填补了实践内容的不足.例如体育教育专业每学期都会开展两周的无声上课、说课等考编内容的训练,通过真实教学环境的设置及调整,实现实践教学训练与省内考编零距离;在学生老师的配合下,大强度的针对性训练和实践,有效实现体育专业学生与中小学学校需求零距离对接;让学生早期接触考编内容,同时通过实训强化体育专项技能,有效实现在校学习与社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这种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使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专业适应性大大强化,体育专业毕业生受到地方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3.3开辟平台,提升专业能力培养

体育科学学院结合体育人才发展特点,以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为纲领,积极与社会合作,丰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内容,使各个环节实践教学内容相互促进和支持,为90后大学生人格发展和才华展示提供了平台.2014年体育科学学院启动了“姚基金”社会实践活动,体育专业学生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带去给偏远农村的孩子们,有效实现大学的社会价值和大学生的社会价值.通过实践教育活动,使实践教学体系功能得到完善,内容和形式得到延伸.以导师制和专项选择制紧密的与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其范围和内涵得到有效拓展.体育科学学院积极组织体育竞赛,在亚运会、世锦赛、大学生运动会等顶尖赛事取得各种佳绩;累计获得的国家级竞赛奖22 个,省级奖项 15个;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公开发表体育科研论文40余篇,还有部分学生论文被中文核心期刊录用,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平台下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3.4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拓展体育人才综合素质

针对性的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参与和学校的参与,着力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大力推动与社会各行业的合作.体育科学学院应充分利用资源,加大与社会、学校等协同合作力度,已建成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9个,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就业对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体育科学学院与安徽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大学生实训活动,以省内外体育赛事为载体,作为实训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体育专业学生开拓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体育科学学院还与周边的莲花小学、方兴小学、十中、49中、59中等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在这些学校常年顶岗代课和训练,将大学与中小学距离拉近有效促进学生在校专业化发展.通过各种形式实践教学活动,使体育专业教师和基层一线体育教师组合在一起,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教研工作,让体育专业学生能够尽早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技能,以体验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迁徙能力、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7].

4结语

面对当前地方高校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转型机遇,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应科学界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探索与社会就业相对接的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从思想理念上进行更新,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原则,认真研究经济发展动态,瞄准市场需求,深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为社会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体育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公报[Z].2013-11-10.

[2]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7):38-41

[3]王伯庆.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91.

[4]罗欣,韩丽娟.备受考生与家长冷落的20个最难就业专业[EB/OL].[2013-04-16].http://t.cn/zRcmZN5.

[5]吴友良,宋旭.职业教育改革: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33(11):970-972.

[6]李进华,李方泽.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灵活多样实用的人才培养体系——英国约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国外教育研究,2010,11(37):92-96

[7]苑迅,郭辉,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28):1-4.

[责任编辑:徐明忠]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s:Theexploration and practive of talen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AO Yao,SONG Xu

(Public Sports Service Coordinating and Innovative Center of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use document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analys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problem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faced in our country,to locate and analys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nections of the high school’physic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try to find a physical skille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hich is suit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Take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Herfei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example,anylising the features and the meanings about two combination ,four dimensions ,twenty-five jobs.Summari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effect of reform and expertence of practice.

Key words: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rm ;construction idea;practical expertence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6-0102-04

作者简介:曹垚(1982-),男,安徽池州人,合肥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校体育的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zdjy102)

收稿日期:2016-03-16;修回日期:2016-03-29

猜你喜欢

构建思路实践经验实践教学体系
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演进与实践经验
戏曲实践经验及理论之融合研讨会综述
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的探讨
企业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原则、构建思路和实现方式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模式探讨
国外个人数字存档的实践经验及其启示
高校教研文化构建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