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

2016-06-02倪晓丹王德付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9期

倪晓丹,王德付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科,江苏泰州 225500)



·临床研究·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

倪晓丹,王德付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科,江苏泰州 225500)

摘要:目的对血小板输注无效(PTR)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可能引起PTR的原因,讨论寻找预防PTR的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输注血小板的患者92例,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调查分析血小板输注患者的病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PTR的关系,探讨PTR的预防措施。结果92例血小板输注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0例,其中输注无效1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输注无效率为63.3%;血液病患者PTR率为36.4%,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结论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无效输注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多次输注血小板或红细胞悬液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易引起PTR。对抗体阳性者要进行血小板配型,选择相配合的血小板输注,以减少PTR的发生。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配型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重要支持疗法之一,常用于严重创伤、重大手术、各种血液病患者及放疗化疗患者的有效支持疗法以及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出血的疾病,达到止血和预防出血的目的[1]。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血小板输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由单采血小板代替原来的手工制备血小板。随着血小板输注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发生率也随着增高,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浪费了血液资源。由于多种原因,大部分医疗机构临床血小板输注普遍采用ABO同型血小板输注,仍未开展血小板抗体筛查和血小板交叉配型工作。本文选取92例输注血小板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计算PTR率,并调查病因、输血次数、血小板抗体与PTR的关系,分析探讨PTR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所收治的92例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

1.2仪器与试剂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FYQ型免疫微柱孵育器和TD-3A型血型血清学用离心机 (长春博研)及血细胞计数仪。

1.3血小板输注机采血小板由泰州市中心血站和靖江分站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由输血科按ABO同型随机发至临床输注。

1.4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取患者输注前的血清或血浆50 μL,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检测,严格按照SOP操作。

1.5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对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和输注后24 h的外周血小板进行计数。采用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输注后24 h CCI<4.5判为输注无效[2]。相关计算公式如下: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9/L)×体表面积(m2)/输入的血小板总数(×1011/L)。体表面积(m2)=0.006 1×身高(cm)+0.012 8×体质量(kg)-0.015 29。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类疾病与PTR的关系92例血小板输注患者按科别分类,调查血小板输注的效果,见表1。

2.2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关系根据输血频率(最近一次血小板输注之前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次数)分组,将92例患者分为3组,其中低频组(37例)为输血次数小于或等于2次,中频组(26例)为输血次数3~6次,高频组(29例)为输血次数大于或等于7次。发现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检出率呈正相关,高频组的血小板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低频组和中频组的患者,见表2。

表1 各类疾病血小板输注效果

*:P<0.05,与其他科比较。

表2 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关系

*:P<0.05,与低频组和中频组比较。

2.3血小板抗体检测和输注效果92例患者累计共输注血小板294次,观察每个患者最近一次血小板输注效果。对92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0例,其中输注无效1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输注无效率为63.3%,见表3。

表3 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

*:P<0.05,与阴性比较。

3讨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本院临床成分输血率已达到99%以上。机采血小板具有纯度高、白细胞污染率低等优点,已取代传统手工分离血小板,被广泛用于临床。由于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在输注血小板时一般选择ABO同型随机输注,不做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和白细胞抗原(HLA)系统的检测,因此很多患者在输注后血小板后易引起PTR。PTR已成为血小板输注中最突出的问题。有文献报道,PTR的发生率在某些病例中可达50%甚至更高[3]。

同种异体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是常见的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两个因素[4]。当受血者因某种原因,如妊娠或以前的输血,包括血小板输注引起异体免疫和致敏,产生血小板抗体所具有抗原的抗体时,这种抗体可破坏输入的具有相应抗原的血小板而使输血无效。血小板表面含有HLA-Ⅰ类抗原和HPA[5],其中HLA-Ⅰ类抗原并非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在白细胞表面表达更为丰富,血小板和普通红细胞悬液中均含有一定数量的白细胞。有研究表明,输血、妊娠、移植和某些药物等均可诱导受者产生血小板抗体。非免疫因素主要和发热、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脾肿大等有关,这些原因使血小板破坏加速或消耗增加,易引起PTR。已有文献报道,发热是引起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独立因素,其引起PTR的相对危险度为7.2[6]。

本文中对92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发现,抗体阳性的患者30例,其中有19例患者输注无效,明显高于阴性组,这说明血小板抗体阳性与PTR密切相关。本调查中发现,血液病患者的PTR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主要因为大部分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更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而引起PTR。

本研究显示,输血次数与血小板阳性率、输注无效率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频组的血小板阳性率明显高于中频组和低频组。由此可见,多次输血易使患者产生血小板抗体,是引起PTR的主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PTR的发生和血小板抗体以及输血频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为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减少PTR的发生,应尽量减少输血次数,可一次足量输注,做到能不输则不输。因病情需要可能多次输注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血液病患者在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检测出血小板抗体者,应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选择不含相应抗原的血小板,这样可使大多数含HLA抗体或HPA抗体者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对于多次输血的患者提倡使用少白细胞红细胞,去除血小板制品中的白细胞或使用辐照血小板,以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非免疫因素引起的PTR,要注重原发病的防治,严格控制血小板输注的适应证,发热患者要在体温下降后再输注。总之,要综合分析病情,合理正确使用血小板,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崔徐江.血小板输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8-149.

[2]魏晴,田兆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9):732-734.

[3]桂嵘,聂新民,文贤慧,等.临床727 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20(2):381-385.

[4] 李子俊,吴家新.164 例血小板输注效果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6):103.

[5]Metcalfe P.Platelet antigens and antibody detection[J].Vox Sang,2004,87(1):82-86.

[6]杨眉,罗洪,舒彬,等.1 786例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4):1038-1041.

(收稿日期:2016-01-20)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09.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130(2016)09-12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