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活动运动损伤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2016-06-01邵语平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运动损伤体育活动高职高专

邵语平(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活动运动损伤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邵语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摘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出现运动损伤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还会降低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为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减少运动损伤,通过对在校学生以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校园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高专;体育活动;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体育活动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运动损伤也是学生常遇到的问题。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它的发生与运动训练安排、运动项目与技术动作、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1]。如果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造成运动损伤,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还会降低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损害其身体健康。因此,为减少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在校长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运动损伤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减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损伤提供指导,现介绍如下。

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5%,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

2 调查结果

2.1体育活动中学生运动损伤情况

所统计的运动损伤包括慢性损伤(陈旧伤等)和轻度损伤(损伤后身体仍能活动或者擦伤、扭伤等),见图1。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40名学生中,无运动损伤者仅32人,占22.9%;有运动损伤者为108人,占77.1%。损伤人数比例较高,这一现象值得高度重视。

图1 运动损伤分布情况

2.2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见图2)

图2 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统计

从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分布情况来看,在体育活动中发生运动损伤最高的是体操项目,占28%;其次是篮球和田径项目,分别占24%、22%;其他项目如排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等的损伤率较低,占12%。

2.3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见表1)

表1 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

约有10人发生过两个部位及以上的运动损伤,个别学生甚至一年中受伤多达4次。容易发生损伤的几个部位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小腿和踝关节,各占总受伤人次的20%左右;其次是肩部、大腿、腕关节和膝部。结合图2来看,以上几个部位容易发生运动损伤与选择训练的项目密切相关。

2.4体育活动时间的长短与损伤差异

运动损伤与体育活动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运动时间越长,损伤的概率就越大。但就目前学生的情况来看,在长时间体育活动初期,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特点,损伤峰值在一年半左右达到高峰。这段时间的运动损伤大多是新发的,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的特点,这种情况的发生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原因是前期体育活动不科学导致的,表现出学生缺乏相关科学体育活动知识和预防措施、心理调控能力较差、身体反应不敏感等。而后,由于技能的熟练,使损伤相关影响因素逐渐减少或减弱,损伤发生率也大幅度降低,一般多表现为老旧伤等慢性损伤。

3 运动损伤的成因分析

3.1缺乏体育基本常识

许多大学生在参与运动时,大多数是由于兴趣导向而选择的,由于缺乏体育基本知识,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各类体育项目都有其自身的运动特征,只有正确了解,才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如篮球运动项目,这一项目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因篮球项目突出的特点是对抗性,大部分学生对篮球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没有规范的篮球技术动作,并且身体多次接触,膝关节、踝关节做重复性的屈伸运动,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常常会使膝关节、踝关节造成损伤。因此,要根据身体条件和特长以及个人兴趣综合分析,避免选择的盲目性。全面掌握各类运动项目的基础理论知识,在体育活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就会降低。

3.2准备活动不够充分

准备活动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降低肌肉黏滞性,提高肌肉伸展性,克服器官的生理惰性,发挥身体机能的潜力[2]。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大多数体育活动之前不进行准备活动就直接参与体育活动,这时的身体还没有进入运动状态,就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切实做好准备活动,使全身各关节、韧带、肌肉等充分活动,这样就会使运动损伤大大减少。

3.3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导致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时候运动场地出现湿滑等特殊情况时,学生往往忽略了潜在的运动危险,只关注运动的乐趣,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而容易发生运动损伤。虽然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如进行体操活动时,若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在单杠、双杠上活动时手没有抓好从器械上掉下来,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运动损伤,甚至可能导致瘫痪。

3.4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

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耗的热量,由完成练习的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来决定[3]。然而,运动量并非越大越好,运动过量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影响健康。学生运动起来常常玩到筋疲力尽,这就造成身体机能下降,如果运动强度不减,就很容易发生损伤。这是因为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较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当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时,可使免疫器官中的脾脏产生白细胞的能力大大降低,致使淋巴细胞中的A细胞、B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大大降低。运动过量可能会导致神经官能症,使人的反应能力下降、平衡感降低、肌肉的弹性减小。

4 减少运动损伤的对策

4.1开设运动损伤选修课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较多,但开设运动损伤方面的课程较少。如果开设运动损伤的预防选修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类型、种类、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能够分析自己发生损伤的原因,有利于在今后活动中尽量避免损伤[3]。

4.2培养学生良好的热身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热身习惯的主要途径是上体育课,教师讲明运动前热身的作用,采用多种多样的热身活动形式,使学生全身各关节、韧带、肌肉等得到活动[4],培养学生运动前做充分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

4.3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其系统地学习科学的锻炼方法及常见的损伤预防知识,使学生在运动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4合理选择运动量

合理选择运动量是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与帮助学生在科学分析自己身体素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强度,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注意保护易损伤部位,使身体处于最佳运动状态,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胜年.从生物力学角度认识骨骼肌损伤与修复[J].体育科研,2010 (6):14-15.

[2]康晨冉.高校乒乓球运动训练中损伤的规律及预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196-199.

[3]钟壮聪.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4 (36):224.

[4]万国华,宋军,杨小勇,等.大学生课外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13(1):89-92.■

基金项目:2015年甘肃省高校科研自筹项目(2015B-146);2015年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GST201537)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8-0078-02

猜你喜欢

运动损伤体育活动高职高专
闽侯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关节镜治疗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应用意义探究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