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年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跟腱疼痛情况调查

2016-06-01季云瀚黄加张

中国临床医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跟腱疼痛

季云瀚, 马 昕, 王 旭, 黄加张, 张 超, 陈 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上海 200040



·论著·

中年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跟腱疼痛情况调查

季云瀚, 马昕*, 王旭, 黄加张, 张超, 陈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上海200040

[摘要]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业余羽毛球运动员的跟腱疼痛发病情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的方式,对上海34名中年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跟腱区域疼痛的患病率和其个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在接受调查的中年业余羽毛球运动员中,过去5年和目前跟腱区域疼痛的发病率分别为41%、21%。跟腱疼痛常好发于跟腱中段,症状持续3周~1年,平均(101±6.7) d。跟腱区域疼痛的患病率与年龄相关(P<0.05),而与体质指数(BMI)、性别、运动频率及从事羽毛球运动的年限无关。结论: 跟腱疼痛情况在上海中年业余羽毛球运动员中普遍存在,且发病率与年龄正相关。

[关键词]业余羽毛球运动员; 中年; 跟腱; 疼痛

羽毛球运动讲究对抗和技巧,技术动作较多且较为复杂,对人体踝关节影响较大。而业余羽毛球运动员下肢各关节、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相对专业运动员较差,且缺乏力量和柔韧性锻炼的专业指导,因此运动激烈时容易导致跟腱劳累过度[1]。疲劳损伤是羽毛球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常发生在下肢远端。

Fahlström等[2]对瑞典16~34岁的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研究表明,32%的运动员在过去5年中发生了导致无法行走的跟腱区域疼痛,而且在症状发展中期,17%的患者有持续性疼痛,多定位在跟腱中段区域。但是,对于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运动中跟腱疼痛情况的研究则较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3月-2015年6月在上海市5家业余羽毛球运动场所随机调查了36名年龄35~60周岁的业余羽毛球运动员,对其进行免费的跟腱部位体格检查和医疗咨询,同时进行自行设计的跟腱疼痛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过去5年(2010-2014年)和目前从事羽毛球运动的情况、跟腱区疼痛和其他持续3 d以上的跟腱相关症状;对存在跟腱持续性疼痛的患者,给予医疗建议。其中,部分患者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完成。

共发出36份问卷,回收34份有效问卷,有效反馈率达94%。34名中,男性25名(74%),女性9名(26%),年龄分别为 (43.7±6.1)岁和(39.6±5.4)岁;30名运动员为右手型,4名为左手型;34名均无跟腱外伤史,无其他系统慢性疾病,目前未接受任何治疗。34名的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34名业余羽毛球运动员的基本资料

BMI: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2结果

2.1既往5年跟腱疼痛的患者情况分析在接受调查的34名中年业余羽毛球运动员中,过去5年里有14名(41%)有过跟腱区域疼痛:6名双侧,5名右侧,3名左侧;其中10名(71%)为逐渐发病,症状持续3周~1年[(101±6.7) d]。10名中,4名运动员因跟腱区域疼痛接受了不同的治疗,其中2名运动员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1名运动员接受物理治疗,1名接受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调查显示,有跟腱疼痛症状的业余羽毛球运动员年龄大于无跟腱疼痛症状的运动员(P<0.05),但是其疼痛症状与运动员的性别、BMI、参加羽毛球运动的次数和从事业余羽毛球运动的年限没有明显相关性(表2)。

表2 中年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跟腱疼痛的相关因素分析

BMI: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2.2目前运动时跟腱疼痛的患者情况分析34名业余运动员中,目前有7名(21%)在运动中发生跟腱区域疼痛,其中有6名希望接受跟腱部位的局部治疗。这6名运动员疼痛均发生在跟腱中段,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跟腱区明显的肿胀及痛性结节。同时,这6名运动员和既往5年有跟腱疼痛症状的14名运动员之间在年龄、性别、BMI、每周运动频率及从事业余羽毛球运动的年限无显著差异。

2.3既往和目前运动时接受专科检查的跟腱疼痛患者情况分析既往或目前共有9名跟腱疼痛患者接受了专科检查,基本资料见表3。

表3 接受专科检查的既往或目前运动时跟腱疼痛的中年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资料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中年业余羽毛球运动员经常发生跟腱区域疼痛,甚至在运动时也出现类似情况。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跟腱损伤的主要原因为竞技状态不佳和技术动作不规范。羽毛球运动中各种方向的骤然移动、急停急转、交叉换步及其他非常规的动作对人体的要求相当高。而中年业余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普遍一般,年龄偏大,肌肉力量不足、柔韧性较差,训练和赛前准备不充分,因此在运动中一旦移动不正确或者进行强烈的转、停、跳等动作时,下肢肌肉尤其是小腿后方拉力产生过快,易导致跟腱断裂。

Khan等[3]认为,当步态为足着地内旋、膝伸直位时,跟腱存在冲击,长期行走或跑步可能引起跟腱内侧微小撕裂,这种微撕裂积累可导致跟腱变性,进而发生跟腱周围炎。他观察了109例因过度使用跟腱而致其损伤的患者,多数患者症状进行性发展,主要为疼痛和跟腱止点近端肿胀。跟腱区的疼痛与跟腱变性有关,锻炼后疼痛是跟腱周围炎慢性期的主要临床症状。跟腱区的疼痛发病机制包括缺氧性退变、自由基理论、活动引起的高热性退变等理论,但均缺乏直接的科学依据[4]。从病理生理角度分析其原因,长期的慢性拉伸刺激会导致跟腱过度劳损,而不协调的运动也会导致慢性跟腱周围炎,这些均导致腱周微血管变性,造成缺血、缺氧及营养不良,从而导致跟腱疼痛的发生。

Fahlström等[2]在2002年的研究认为,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跟腱疼痛与运动训练强度相关,而与年龄、性别、BMI等无关。但本次调查发现,在业余羽毛球运动员中,年龄是与跟腱疼痛的唯一相关因素,跟腱疼痛的发生率随业余运动员的年龄增长而增高。2015年,Uquillas等[5]也提出,跟腱劳损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其他文献[3,6]也报道,25%有跟腱疼痛的跟腱变性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影响其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的年龄、跟腱部位症状持续时间及跟腱病变的程度。

跟腱疼痛与跟腱的结构性改变有关。跟腱的结构性改变通常称为跟腱病,多发生在跟腱中部,MR示局部高信号。Peduto等[7]的灌注研究发现,距跟腱止点2~6 cm处有一血供贫乏区域。跟腱周围炎时跟腱周围的血管有退行性改变,血管逐渐闭塞,且血管壁有纤维增生和纤维化的趋势。Schepsis等[8]指出,了解跟腱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对于诊断和治疗跟腱疲劳损伤尤为重要。本次调查中,大多数患者依靠体检和问卷调查诊断而未进行临床检查,只有部分患者接受了临床检查,未发现可触及的痛性结节或者肿胀,且MR或B超检查也未发现阳性结果,因此我们不能确定这些疼痛的跟腱是否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跟腱疼痛一般是由跟腱病引起的,这一点也得到了Uquillas等[5]的证实,他们认为,跟腱病普遍存在于运动员和非专业的运动员,而本研究中共有7名(21%)业余运动员目前有跟腱区域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中年业余羽毛球运动员在过去5年中尽管有较高的跟腱疼痛患病率,但是未发生跟腱断裂;7名目前运动时疼痛的运动员中有6名在比赛期间接受体检,未发现跟腱区明显的肿胀及痛性结节,但是我们认为在比赛期间的诊查能提供更好的治疗建议,也有助于更好地预防跟腱断裂和延缓跟腱周围炎的进程。有研究[9]显示,对有慢性跟腱疼痛的业余运动员进行小腿偏心性锻炼,可以缓解跟腱中段的疼痛。此外,通过选择合适的羽毛球鞋和充分的准备活动等也可以减少羽毛球运动中跟腱疼痛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显示,中年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跟腱疼痛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跟腱疼痛发病率逐渐上升,而与BMI、参加羽毛球运动的频率和从事业余羽毛球运动的年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跟腱区疼痛大多数发生在跟腱中段。尽管存在跟腱疼痛,但这些运动员仍能够继续参加羽毛球比赛并进行激烈对抗。此外,本研究样本量少也可能使结果存在偏倚。因此,今后将增加样本量,对这些疼痛对进行羽毛球运动是否有影响及影响程度进行调查。

参考文献

[1]李晓宇,张世春.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性跟腱断裂的调查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 99-101.

[2]Fahlström M, Lorentzon R, Alfredson H. Painful conditions in the Achilles tendon region in elite badminton players[J]. Am J Sports Med, 2002, 30 (1): 51-54.

[3]Khan KM, Forster BB, Robinson J, et al. Are ultrasound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value in assessment of Achilles tendon disorders? A two year prospective study[J]. Br J Sports Med, 2003, 37(2): 149-153.

[4]赵宏谋, 俞光荣. 慢性跟腱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 24(8): 1019-1013.

[5]Uquillas CA,Guss MS, Ryan DJ, et al. Everything achilles: knowledge update and current concepts in management: AAOS exhibit selection[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5,97(14):1187-1195.

[6]Alfredson H, Cook J. A treatment algorithm for managing Achilles tendinopathy: new treatment options[J]. Br J Sports Med, 2007, 41(4):211-216.

[7]Peduto AJ, Read JW. Imaging of ankle tendinopathy and tears[J]. Top Magn Reson Imaging, 201021 (1): 25-36.

[8]Schepsis A A, Jones H, Haas AL. Achilles tendon disorders in athletes[J]. Am J sports Med, 2002, 30(2): 287-305.

[9]Maffulli N, Papalia R, D’Adamio S, et al.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hilles tendin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Br Med Bull,2015,113(1):101-115.

[本文编辑]姬静芳

Investigation on the pain in the achilles tendon region in middle-aged amateur badminton players

JI Yun-han, MA Xin*, WANG Xu, HUANG Jia-zhang, ZHANG Chao, CHEN L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the pain in the achilles tendon region among amateur badminton players in Shanghai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Methods: The investigation examined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in in the achilles tendon region in 34 middle-aged amateur badminton players in Shanghai by questionnaire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Results: For the middle-aged amateur badminton players under investigation, the prevalence of pain in the achilles tendon region was 41%, 21% respectively in the past 5 years and at present. The pain was generally localized in the middle of the tendon, and the symptoms persisted for 3 weeks-1 year with an average of (101±6.7) d. The prevalence of pain in the achilles tendon was associated with age (P<0.05), but not with the body mass index (BMI), gender, frequency of movement, and the number of years engaged in badminton.Conclusions: The pain in the achilles tendon is common among middle-aged amateur badminton players in Shanghai, and the prevalence is proportional to age.

[Key Words]amateur badminton player; middle-aged; achilles tendon; pain

[中图分类号]R686.1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季云瀚,硕士生,主治医师. E-mail:superjyh@126.com*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021-52887136, E-mail: maxin@sh163.net

[收稿日期]2015-10-23[接受日期]2016-03-15

猜你喜欢

跟腱疼痛
3.0T磁共振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中的诊断价值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跟腱炎及跟腱周围炎的预防
疼痛不简单
脚使不上劲或因跟腱断裂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跟腱急性闭合性损伤
封闭治疗跟腱炎的解剖学基础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生孩子的疼痛,能忍一忍就过去吗
间断缝合法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