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的深意

2016-05-30

考试周刊 2016年37期
关键词:新闻稿内涵

孙++++洁

摘 要: 新闻稿冠以“没有什么新闻”的标题,每段描写都让人感受到生命被戕害的残忍,生命被屠杀后的漠然,作者敏锐地发现人们对历史遗忘的可怕,在良知与使命感的驱使下写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有强烈人文关怀的新闻。

关键词: 新闻稿 深意 内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则写于参观奥斯维辛之后所写的新闻稿。新闻,顾名思义应该是新的见闻,但作者进行了否定,且没有之后又有一个词“什么”,没有新闻可写,为什么会获新闻奖呢?没有什么,又意味着有新闻可写,“什么”神秘在哪里呢?

从所写人物的视角,我们来看,“什么”体现在哪里?

首先是参观者看到了“经过复原的毒气室”,因为德国人撤退时将之炸毁,因为要掩盖自己的滔天罪行。这是他们的无耻与人心虚弱的表现。

接着,是“小的”毒气室,不写“大的”,因为小的已经让人感到特别恐怖。每次要毒死3000人。

然后有“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难忘。生命的成长是自然界最自然的事情,只要有适宜的温度,生机就会表现在世界的各个角度。任纳粹刑罚如此残暴,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自然界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还有,牢房“塞”进五到十人睡觉:剥夺人的生存的权利,不把人当人看待。多少人不超过三个月就在这种折磨中死去。

再看解说员的表现:无须多说,只消用手指一指。显而易见的事实。

作者在对参观者们动作和心态的大量描写中写出了新闻:“默默迈着步子”,“不由得慢了下来”,“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本来就是看一看,可能还是无关痛痒的感觉,但逐渐被看到的事物震慑住了。写出了事实的恐怖。“特别恐怖”、“浑身发抖”、“惊恐万分”、“恳求”“对解说员说:够了”,这些都写出了参观者们心情的沉痛、对暴行的震惊、心理上已经无法承受

作者还写了遇难者:“成排的人注视着参观者”:作者在残忍地让他们与我们对话。同为人类,为什么互相残杀?为什么?

照片上的人们“表情木然”说明了生命的脆弱,在暴行的压制下,在聆听死神脚步步步逼近的时候,他们心灵的力量逐渐变得麻木不仁。一场大面积的屠杀,不是数目有限的屠夫和屠刀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待宰羔羊大面积的顺从和配合。沉默的目击者,清白的旁观者,无辜的消极苟安者,最终逃脱不了杀戮的受害者,但人性异化为羊性,从而纵容了普遍的罪恶。列车一列一列驶向奥斯维辛,而焚尸炉的操控者正是犹太人自己,他们把同族的兄弟亲手推进去,亲手烧掉他们,每天重复着一遍遍这样的动作。在狼群的野蛮面前,他们缺乏的是抵抗能力,他们相信国家机器无与伦比的强大,加速了死亡的步伐。他们的木然不是新闻,而是历史的存在。

有一个特写“姑娘的微笑”:可能姑娘知道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回想往昔美好时光、甜蜜的日子。她的温和,让人感到她内心世界的宽厚,她的微笑,让人我看到她心灵世界的丰富、美好、坚韧。

可以看出,罗森塔尔的文章中有强烈的情感。在一篇客观的报道中,为什么要加入强烈的感情?

英国曾以1200名青少年为对象进行了一项调查,23%的受访者对这个集中营一无所知,根据国家规定,大屠杀被列入中学学校课程内,是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个科目,可是,在这项由伦敦犹太文化中心进行的调查中,8%的受访者以为奥斯维辛是邻接德国的一个国家,2%以为它是一种啤酒,还有2%认为它是个宗教节日。更奇怪的是,有1%的受访少年竟然以为它是一种面包,约有10%的受访者回答说,不知道奥斯维辛是什么。伦敦犹太文化中心解释说,英国11岁~16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约有450万,即是说把奥斯维辛集中营当做饮品的约有9万人,当做面包的有4.5万人。

十四年过去,罗森塔尔在采访中敏锐地发现:在许多人心中,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一切将要被和平的景象所掩盖。他用这篇报道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沉痛的历史,要进行深沉的反思。报道与抒情熔于一炉,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普利策奖的颁奖词说它突破了零写作的原则,带给我们极大震撼。原来,新闻可以写得这样含蓄、隽永。没有新闻是作者的激愤之语,什么就包涵了作者巨大的心灵震荡。

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有这种情感?因为作者的良知、情怀、使命感,只有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需求,才会怀着博大的同情心和对现实的真诚关注理解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这种强烈的人文情怀,让他的文章有了思想内涵,也让人感到这位作者身上一种强大有力的人格力量。新闻可以不是冷冰冰的,它完全可以直指人心。于是,突破产生了。历史上凡是可以流传千古的文章,都是在文体上有突破的文章。比如赋的演变,到苏轼这里,产生了新形式。

至此,我们可以明白,“什么”就是本文突破了新闻的“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的现实,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时刻提醒我们,生命是不可以被随意践踏的,惨痛的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它应该成为人类永远的新闻,我们也要警惕再次发生这样的新闻。

猜你喜欢

新闻稿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如何写好社会新闻稿初探
内涵漫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
电视新闻稿写作方法及写作技巧要素分析
电视新闻稿结构研究
不要滥用“据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