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爸爸去哪儿》如何玩转全媒体

2016-05-30陈楚

资治文摘 2016年1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传播策略

【摘要】本文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播出前、播出时以及播出后三个时间段对节目采取的品牌传播策略进行解读,从内容与互动层面详细分析了《爸爸去哪儿》节目是如何创新利用新媒体手段打造出优质品牌。研究表明:品牌推广应依托于节目内容,找准目标受众,掌握受众口味是关键;传统媒介有利于节目口碑的塑造,不容忽视;新媒体的创新利用对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全媒体手段;传播策略

著名的报纸出版商威廉·兰道夫·赫斯特曾经说过:“没有宣传和推广就发行报纸,就像是在黑暗中对心动的姑娘暗送秋波,用心良苦但是收效甚微。”同样,在媒介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对于电视人而言,没有经过宣传与推广就播出电视节目无异于锦衣夜行。纵观近年来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数量之多令人咂舌,可真正能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却又屈指可数,究其原因,除了内容制作方面不够精良,更迫切的则是欠缺了推广节目的全媒体思维。而在这一方面,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则走在了众多真人秀节目前列。就最近的《爸爸去哪儿》第三季来说,自开播以来,收视一路高歌猛进,爸爸和萌娃表现也令观众赞不绝口,人气与口碑相较前两季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播出前全媒体平台预热

在同时期播出的真人秀节目还在为前期制作焦头烂额时,《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的宣传团队就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始制造话题了。抢占先机不仅让已有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让节目概念提早被观众所熟悉。

1.先声社交平台为节目造势

不论是百度贴吧,还是微博、微信,只要有用户的地方,就有《爸爸去哪儿》节目组设置的讨论板块。让网络用户参与到网络创意传播当中,利用社交媒体来吸引用户,并形成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前预知他们的需求。除讨论板块之外,官方微博不断发布的话题及预告对维系用户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为例,2015年6月1日,《爸爸去哪儿》的微博主页开始转发第三季嘉宾的相关微博,选择的日期与节目定位不谋而合。2015年6月10日正式发布全新LOGO和概念海报,此时离节目正式开播正好一个月。之后,官方微博开始持续发布与节目相关的各种消息,为节目的开播做足了前期预热。如增加用户粘性的“爸爸去哪儿颜值测试”、“爸爸去哪儿致‘爸粉的一封信”,以及紧密结合社会热点的“爸爸去哪儿出来嗨”、“爸爸去哪儿父亲节专题”等话题源源不断地发出,在节目开播之前就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同时,《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还发布了首映式的相关信息以及节目的播出时间等信息,为节目正式上线做足准备。

2.网络发稿引明星效应

大部分人都存在窥视他人隐私的欲望,尤其是对明星。这一群体离普通人的生活较远,而且又充满光晕,人们对其生活虽怀有兴趣不足为奇。另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环境较为宽松,一些模棱两可的消息无法在传统媒体发布,但却可以放在网上供网友讨论。因此,早在2015年1月,《爸爸去哪儿》就通过网站开始发布对《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嘉宾阵容猜想的相关稿件,如:通过新华网传播的《爸爸去哪儿第三季最终预测阵容:韩寒邓超陈坤》、通过腾讯娱乐发布的《爸爸3监制称已接触张嘉译韩寒邓超》、以及通过凤凰娱乐发表的《张嘉译韩寒刘烨或齐上爸爸3总导演:已有接触》等,转发量累计过百条。节目组利用明星效应,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一石激起千层浪,成功将网友目光聚焦到《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的嘉宾阵容,也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

二、播出时多媒体平台分享

1.纸媒参与塑口碑

纸媒所具有的公信力、权威性以及思想的深度却是网络和新媒体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塑造节目口碑时,传统媒体中的纸媒依旧是不容忽视的主力军。与网络媒体相比,纸媒的语言虽少了一分活泼,但多了一些深度,同质化内容较少。如:北京晨报曾发表过的《林永健父子最熟悉的陌生人》、申江服务导报的《林永健+林大竣心里有了这块宝》就是通过对林永健的采访,从而了解到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报道相较于网络媒体更为深刻;大众日报的《胡军:儿子过去很嫌弃我》和南方都市报《蓝宇CP到底有完没完?胡军说你们越调侃,我们更紧密》,这两篇稿件其实出自同一次采访,但其中的内容却各有侧重。

2.自有资源不浪费

《爸爸去哪儿》作为湖南卫视的重点真人秀节目,充分利用频道多年累积的资源,增加与其他重点节目间的关联度,借助其它品牌节目的口碑和影响力。比如,《爸爸去哪儿》在每周五晚与《天天向上》构成“爸爸之夜”,两档王牌节目直线打通,并在《天天向上》之后无缝连接播出。以及周六的《快乐大本营》同样助力宣传。此外,在每次12点节目结束之后,湖南卫视会紧接着播出和节目内容息息相关的补充节目《和爸爸在一起》,对《爸爸去哪儿3》中以及微博互动未能解答的热门问题进行补充,这相对于韩国的原版节目来说更加具有观赏性。因为它播出了原本节目三小时未能播出的更加深层的明星生活状态,为意犹未尽以及窥视欲极强的受众提供了平台。

三、播出后全媒体平台延伸

从“节目”到“产品”的,《爸爸去哪儿》系列节目实现了产业链长尾效应。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热播后,不仅制作了同名电影,还有同名手游以及亲子图书和微信公众号,并计划在未来打造主题公园和家具产品,多面开放,面向不用介质实现长尾效应。

拉伸产业链延长节目生命周期

《爸爸去哪儿》所引发的全民效应,不仅体现在亲爸萌宝的人气、曝光度成倍增长,吸金能力的量级增长,其背后更隐藏着丰厚的利益产业链。《爸爸去哪儿》图书问世,畅销榜赫然在列;《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大电影,票房惊人;《爸爸去哪儿》相关内容动画片《村长去哪鹅》也在金鹰卡通频道热播,还有由湖南快乐芒果互娱科技有限公司独家研发的《爸爸去哪儿》手机游戏下载量也早已突破8000万,不仅喜获星耀360年度盛典去年度唯一的“最佳游戏营销奖”和“年度最具人气手游奖”,《爸爸去哪儿》手游的成功也打造出电视广告与移动广告互联打通的经典合作方式。这种“综艺衍生法”不仅延长了节目本身的生命周期,也带动了其延伸产业链的发展。

不可否认,《爸爸去哪儿》是众多真人秀节目推广中的成功案例,其传播策略受到了受众群体的认可,它无疑是成功的。虽然这些传播方式看起来似乎是传统的,但由于运用全媒体思维,扎根于网络、新媒体,尤其是运用微博营销、整合营销等方式,使已经到了第三季的《爸爸去哪儿》节目变得焕然一新。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办法不正是利用全媒体手段推广节目的绝佳方式吗?黄升民教授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指出:“全媒体”的概念正在催生新的传播体系。高度集中的一对多的大众宣传体系逐渐失灵,取而代之是分散的互动的沟通传播体系。此观点在《爸爸去哪儿》这样一个微观的传播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印证。在用户时代,对于传统电视而言,由于媒介介质和内容监管的双重局限,内容与用户的互动一直难以建立,即使用机顶盒收视也仍然无法实现深层互动。但是,《爸爸去哪儿》从内容到品牌通过新媒体的各种互动所达成的影响力,的确给传统电视带来了有价值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9(07).

[2]毛艳,徐思,《开启户外真人秀热播时代<爸爸去哪儿>分析报告》[J].新闻前哨.2014年第1期.

[3]宋永琴,刘萍.《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新生态”建构》[J].新闻界.2008年第2期.

[4]约翰·菲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唐宏峰,《后现代语境下的狂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6]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7]张伦雯,《浅析<爸爸去哪儿>热播的原因》[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21期.

作者简介:陈楚(1993-)女,湖南长沙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全媒体传播与管理。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传播策略
用马斯洛理论简析《爸爸去哪儿》萌娃的行为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