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2016-05-30彭琼霞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彭琼霞

【摘 要】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扩展和深入实施,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正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自觉教育行为。但结尾教学作为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结尾教学方式不必拘于一式,可多样化,符合教学内容的课堂结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课堂结尾     《历史与社会》    总结归纳法     整合法     兴趣法

课堂教学结尾,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结束课堂教学。成功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总结归纳法

新内容授完了,学生往往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因此,一节课讲完后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促使知识系统化。教师总结时,可以把所讲内容与学生过一遍,以加深印象;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概括,以便检验学生掌握程度。总结归纳法是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结尾,如果设计得生动、有趣,也能取得极佳的效果。

二、整合法

知识内容的综合性是《历史与社会》新教材的第二大特点,课程标准(二)指出:本课程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尝试:

(一)利用图片整合

图片具有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历史与社会》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内有许多插图,是教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值得教师重视,当然也可以引用教材中没有的图片进行课堂结尾。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认真观察,将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与整合。如在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秦朝一统》时,出示《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图,创设问题情境:“你能联系所学谈谈与此图有关的知识吗?” 学生根据其严整宏伟阵容的形象特征,联系到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苛政暴政及秦朝的雕塑艺术等等知识点。

(二)利用表格、图示整合

心理学告诉我们,刺激物之间在大小、强度、形状、颜色、持续时间等方面对比越明显,越能引起注意。根据这一心理特征,结尾教学可采用图示或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比较。《历史与社会》课内容有许多概念,教师可借助课尾概括小结之际,对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点拨、启发,讲清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特点、作用等,此时可采用表格的形式。如在讲完八年级下《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节时,学生对四位航海家开辟的航线容易搞混淆,这时教师可以展示或让学生制出如下表格:

航海家 时间 支持国 航线

迪亚土 1487—1488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

达·伽马 1497—1498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印度

哥伦布 1492 西班牙 西欧-美洲

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 第一次环球航行

再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按照“重要性”“世界状况”“我国状况”“世界采取的措施”“我国采取的措施”等五个方面列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知识。要让学生明白这三大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比较见异同,比较出真知,从而防止概念的类同泛化,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兴趣法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悬念调动兴趣

心理学实验表明,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学生也最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可在一堂课结束之时借用旧体章回体小说惯用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手法,设计和预习下一堂课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讲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新的大一统》后,我的结尾是这样的:西汉王朝结束后,代之而起的是东汉王朝,在东汉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大起义,黄巾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东汉政权的基础,东汉政权风雨飘摇,各路英雄豪杰纷起并争,各显神通,下一堂课请听魏、蜀、吴的“三国演义”。

(二)动手培养兴趣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動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青少年生性好动,我们可以在学生动手中结尾。如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内容完成后,还有一部分时间,我让学生把早已准备好的乒乓球拿出来,让他们在乒乓球上面定出北极和南极,画出经线和纬线,分辨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等;在讲地球和地球仪时也可以采用这一方式,在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在乒乓球上画出世界地图。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都很兴奋地讨论,仔细地画。通过这一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概念,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幽默提高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开启思路,活跃人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出人的心理潜力。幽默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好办法之一。幽默给人带来欢乐,给人以智慧,课堂上运用幽默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创设另一番境界。如在一堂课内容讲完之后,我看看时间,铃声就要响了,便说:“剩下的时间,我们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学生马上紧张起来,此时,铃声响了,我故作思考后,说:“休息。”哄的一声,学生爆发出欢乐的笑声。这种“平地起波澜”的造势艺术,打破了正常的讲课节奏,出乎学生的意料,收到了幽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走进新课程·理论篇,2002.

[2]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走进新课程·实践篇,2002.

[3]新课程自主学习资源.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初中历史与社会,2003.

[5]《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生素养培养研究
提高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析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措施
浅析历史与社会微课制作中电子地图的使用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