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欣赏课中视听艺术互动的实践分析

2016-05-30张洁夫

教育界·下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创造美音乐欣赏课视觉艺术

张洁夫

【摘 要】最能实现艺术审美的教育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结合的教育。本文论述了运用音乐欣赏课中师生互动的方法来达到“创造美”的效果,并分析如何运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结合所产生的互动效应实现音乐欣赏课的审美、育美和创造美的目的。

【关键词】创造美 音乐欣赏课 听觉艺术 视觉艺术 互动效应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普通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视,艺术类课程纷纷进入高校课堂,音乐课作为艺术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大学生们的青睐。目前高校主要以音乐欣赏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育美能力。只有运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的手段,结合视觉艺术的育美效果,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课堂才能达到最佳的育美效果。

一、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育美艺术

音乐欣赏课是一门立足于音乐审美的课程,其主要目的也是普及音乐“美育”。音乐美学相关原理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基础。在学习音乐欣赏课的时候,如果要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需要涉及多种学科,比如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等。在一些具体音乐作品的讲解中又需音乐分析学的介入,如乐理、和声、曲式、复调等课程内容。同时,如果把音乐当作人类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来看,那么它与更大范围的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都有着联系。由上述可以看出,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育美是一个可浅可深的过程。所谓的“浅”是指,只需找一些优美的曲子及相关的简单的文字资料就可以达到浅显的育美效果;所谓的“深”是从对音乐的纯听觉层次的感性欣赏阶段过渡到音乐欣赏的知性阶段。

音乐欣赏课对审美、育美能力的提高一般要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欣赏一般分为三种阶段:纯听觉层次的感性欣赏阶段、情感层次的欣赏阶段、音乐欣赏的知性阶段。纯听觉层次的感性欣赏阶段是在基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积累的基础上获得比较浅显的感官上的愉悦和直觉上的美感;情感层次的欣赏阶段是由音响感知而引起的感情体验和思想联想,它需要在音乐中渗透音乐表演者的激情,并且能够影响和升华欣赏者的感情、审美和精神状态;音乐欣赏的知性阶段是听众运用自己的文化、历史、音乐知识、运用较高的音乐修养、敏锐的音乐审美及对音乐表演艺术的深刻理解,从而对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和音乐表达技巧都达到全面的理解。音乐欣赏课对审美能力的提高一般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的过程。

对深层次的审美、育美要求,需要我们进入音乐欣赏的知性阶段,一种不仅仅停留于感官表层,而是进入到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知的阶段。要进入这个阶段,就需要运用视听艺术等多种育美手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乐欣赏课的审美、育美目的。

二、音乐欣赏课的定位分析

音乐欣赏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被动的心理行为,似乎仅仅是在接受外界的音乐刺激后做出的某种反映。但实际上,在欣赏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想象活动,是一种主动的欣赏方式。开设音乐欣赏课的目的,正是要教会学生逐渐地主动欣赏并感悟音乐。因此,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状并对音乐欣赏课进行准确的定位。

首先,音乐欣赏课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力。学生对音乐的把握是以感性的方式来完成的,音乐中使用的音响以及构成音乐的各种要素是十分复杂的,并且作曲家在运用这些声音要素的过程中,又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要想领会音乐作品,首先依赖的是良好的听觉所建立起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感悟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上的重要性,也是由音乐艺术的特征决定的。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音乐是最直接通往心灵和情感的语言,当人们欣赏音乐时,声音媒介对听觉的刺激会激活人的感性思维。而感性思维的活跃,会带动人的思维朝着领悟音乐的方向进行运动,而领悟音乐的过程必然会使人的审美心智变得更加敏锐。这种对音乐的领悟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在音乐体验中,感情反应从来不是那样强烈地集中在“某种东西”也即某种客体上,从而使听者忘记自己的感情;相反,我们是将音乐所唤起的感情作为我们自己的感情来体验的,是将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生活的那种感情,投射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感情世界中去,从那里唤起共鸣。

其次,音乐欣赏课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功能在音乐中的地位比其他任何艺术都重要。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它是人类最亲近的一门艺术,更是深入生活的艺术形式。但是,音乐又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恰好符合布洛所说的那种“适中的审美心理”的距离,这种距离决定了审美功能在音乐艺术中比在其他艺术中占据更加显著的地位。在对音乐的欣赏中,这种审美功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体验,即在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一种和谐的感觉和精神上的满足。音乐欣赏课也正是大学生进行音乐审美体验的一个良好的途经,通过音乐欣赏课培养他们高尚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审美趣味。

最后,音乐欣赏课要定位于拓宽学生视野、提升个人发展空间。音乐历来被各民族视为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而音乐艺术是一门听觉艺术,进行音乐教育首先应從音乐欣赏开始,所以音乐欣赏仍然是大学生接触、了解音乐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音乐欣赏课也是培养学生感受听觉艺术最重要的手段。但是,“音乐具有多元性,音乐教育中包含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音乐作品不仅蕴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音乐与宗教、地理、历史甚至工艺等学科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内涵非常丰富。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背后,都包涵了作曲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作品严谨的曲式结构、作品所包含的文学意义,以及作曲家所反映的时代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学习音乐欣赏课来说,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认识音乐,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对各个时期、不同地域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风俗民情有更多的了解,尤其对语言、文学有着直接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这无疑会比枯燥无味的课堂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拓宽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创造美的音乐欣赏课程的實践

中国当代著名的“五大美学家”之一——宗白华教授说:“艺术是创造‘美的技能。”音乐欣赏课是培育非艺术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阵地。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审美能力的最终体现。因此要基于音乐欣赏课使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活动达到创造美的效果。

音乐欣赏课中要创造美,首先必须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前提是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因此,音乐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在想象中去创造美。

创作欲望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必然结果。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空间,引导学生创编自己感兴趣的歌词。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对学生进行节奏感训练是音乐育美的重要环节。节奏和旋律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和创造美的才能,例如采取用歌词读节奏、听旋律拍节奏、听音乐找节奏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敏的节奏感,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培养学生旋律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尝试着写旋律、创作简单歌曲,然后让学生自己唱唱创作的作品,讨论一下欣赏所创作歌曲的感受。这样的创作训练环节既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其创造美的能力。

其实,欣赏美与创造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欣赏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创造美是欣赏美的物化结果。在音乐欣赏课中,只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互动效应

当代著名音乐家谭盾说:“视听艺术本来就是一家。”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若能发挥视听结合的最大优势,对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包括视觉和听觉的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在美学原则、文化模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通性。那么,如果能把这种共通性利用到音乐欣赏中,将音乐艺术置于人类艺术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其与视觉艺术联系起来,这无疑会使学生对于听觉艺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在音乐欣赏课中使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的方式能达到多重效果。一方面,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能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直观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条理化,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景感染,大大提高学生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但是在音乐欣赏中加入视觉艺术,发挥视觉的直观效果,创造模拟出音乐情景,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有关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表明,视觉媒体所引起的注意力达到81.7%,而听觉媒体引起的注意力仅为54.6%,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所引起的注意力将达到90%以上。由此看来,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所产生的互动效应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不能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来用。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知识结构和情感最为丰富的年龄阶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便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他们当作音乐欣赏课的主体。

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教学的实践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与意识的训练,其最大优势在于克服了传统音乐欣赏课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可强化个体的实践意识和互动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次昭.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2003.

[2]马清.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发展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3(02).

[3]王次昭.论音乐欣赏[J].人民音乐,2004(02).

[4]张礁.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

[5]龚文莉.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5.

[6]田丽萍.感受音乐中的创造美[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7).

猜你喜欢

创造美音乐欣赏课视觉艺术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民办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浅议军校学员审美能力的培养
论音乐欣赏课提升学生聆听质量的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