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理答行为的有效性

2016-05-30郑秋香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

郑秋香

【摘 要】在长期的课堂观察中,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理答行为应具有描述性、多样性,理答语言应儿童化。教师需要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理答内容,综合运用探问、追问、转问、整合或重组等多种理答形式,努力提升理答語言的趣味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有效性     理答行为

作为师生课堂交流的重要媒介,理答不仅能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与目标间的差距,可以说理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因此对小学语文课堂理答行为的研究势在必行。那么,怎样衡量语文课堂理答行为是否有效呢?在语文课堂中,有效的课堂理答行为应该怎样运用呢?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一、有效语文课堂理答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理答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的回应和处理,是课堂常见的教学行为。同时,理答也是评价行为,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或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所做的言语性评价。因此,理答也常常被称作言语评价或反馈。哈蒂和蒂姆伯雷研究发现:课堂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反馈对学业并不起促进作用,有的甚至产生了反作用。基于长期的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笔者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理答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理答内容具有描述性。教师只有清楚地、详尽地告知学生相关学习信息,才能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同化理答信息。然而,仅仅提供给学生“是什么”的信息还远远不够,只有学生知道“怎么做”才有可能产生教师期望的学习行为。据此,理答内容的描述性应包含两层含义:(1)针对性,即针对学生的表现或学习任务给出具体的评价信息;(2)可操作性,即对如何实施该评价信息提供指导性的操作建议。

第二,理答形式具有多样性。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充满着变化性与未知性,所以理答行为不能一成不变,而要随着课堂活动变化而变化。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单一枯燥的教学语言,势必会压制学生个性,禁锢学生思维。多样的理答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能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的艺术。

第三,理答语言儿童化。受知识水平和理解力的限制,小学教师的理答语言应尽可能地通俗易懂。当然,理答语言儿童化并不是说教师要模仿儿童的语言,而是说教师的理答语言应该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结合,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将学习信息传递给学生。尤其是当遇到抽象、难懂、复杂的学科术语时,教师就需要将语言转化成儿童可理解的语言。

二、有效课堂理答行为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一)理答内容具体、可行

学生接收到如何去操作的信息比仅仅接收到表扬更加有效,因为单一的表扬“好”“很好”“棒”“很棒”等回应新信息,只是在对学生的表现和任务进行简单的判断,并不含有启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指导性意见。只有具体的理答内容才能够帮助学生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应该怎样做”等等,才能帮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以下教学片断将能够充分说明理答内容描述性的重要性。(T表示教师,S表示学生)

片断一:

T:这篇课文有几个长句子比较难读,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挑战一下呢?

S1: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国的蜘蛛网……

T:后半句读得非常好,但前半句有点结巴了。谁能用更加流利的语言读一读?

S2: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国的蜘蛛网……

T:恩,不仅读得非常流利,而且还加上了适当的停顿,很好。(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片断)

在该片断中,教师的两次理答都围绕着学生学习的任务给出了针对性的理答。在对S1理答时,教师肯定学生现有朗读水平的同时,也指出了学生问题“前半句有点结巴了”,这样让学生既知道了自己现有的学习水平,又清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对S2理答时,教师对学生究竟好在哪里进行了具体的理答,让学生明白了自己朗读的优势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期待。

(二)综合运用探问、追问、转问、整合或重组等多种理答方式

单一的课堂理答方式不仅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同时也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相反,综合运用多种理答方式,变换提问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帮助学生将模糊、零散的答案及时地整合成精简的知识网络。本文将用以下两个教学片断具体论证。

片断二:

T: 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谁来试一试?

S1:“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T:我们在朗读的时候,除了要注意人物的语气,还可以?

S2:还可以做一些动作。

T:那你可以试试第一句吗?

S2:“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片断)

片段三:

T:你找到了哪些能够概括秦兵马俑的句子?

S1:我找的是课文的第一段。“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

T:说说你的理由。

S1:我画出这一部分的理由是它在西安的临潼区。

T:喔,你画出的原因是你找到了它的位置。还有谁也找到了这段话,但是和他的理由不同?

S2:我找到了不仅是在西安的临潼,还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T:喔,你抓住了其中的关键词,它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是的,这句话总的介绍了秦兵马俑,是一个总起段。(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片断)

在片段二中,教师在理答时对S1进行了追问,但S1并不知道如何作答。此时教师将追问变成转问,S2迅速作答后,老师再次追问,最终S2用正确的语气和动作读好了句子。不难看出,在促使这一目标达成时,教师的转问则成了两次追问之间的桥梁,不仅缓解了S1不会作答的尴尬,也为教师的第二次追问创造了契机,使S2也参与到了本环节的活动中。类似的,在片段三中,教师对S1的第一次理答进行了追问,帮助他进一步思考。在S1作答后,教师进行了问题的重组,试图使其他学生能够清晰地判断自己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在对S2的理答时,教师不仅进行了描述性肯定,还对问题进行了整合,保证学生能了解自己的水平并适时调整学习。从片段二、三中可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积累水平是有差异的,可能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部分问题有些学生茫然不知,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通过转换问题角度、整合学生回答、转移提问对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其他学生提供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从而确保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提升理答语言的童趣性

教师将那些抽象、难懂、复杂的学科专业术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表述时,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也能够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学习任务。具体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片段四:

T:猜猜它是什么?

S1:是棉花。

T:谁愿意来读好这个词语宝宝?

S2:棉花。

T:恩,把词语宝宝的名字读得真不错,还读出了轻声呢!(选自人教版一年级《棉花姑娘》片断)

在该教学片断中,教师尝试引导学生读出“棉花”的读音,用到了“词语宝宝”“猜猜”这种儿童化语言,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一年级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的语言,在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了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的同时,也有力地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该片断中,教师巧用了儿童化语言引导S2的拼读,读音不仅准确,而且“还读出了轻声呢”,不仅达成了预设学习目标,同时也促进了生成性学习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惠芳.小学数学课堂理答行为的现状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0(03):85-86.

[3]Hattie,J.&Timperley, H.The power of feedback[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7, 77(1):81-112.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讨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思路与教学方式研究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